中醫(yī)古籍
  • 復(fù)方牽正膏

    處方

    白附子、地龍、全蝎、僵蠶、川芎、白芷、當歸、赤芍、防風、生姜、樟腦、冰片、薄荷腦、麝香草酚

    性狀

    為淺棕色或淺棕綠色的片狀橡膠膏;氣芳香。

    炮制

    上十四味,除樟腦、冰片、薄荷腦和麝香草酚外,其余白附子等十味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ⅠO),用85%乙醇作溶劑,浸漬,滲漉,收集漉液,漉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相對密度約為1.05,與樟腦、冰片、薄荷腦和麝香草酚混勻,加入約4倍量重的由橡膠、松香、氧化鋅、凡士林和羊毛脂制成的基質(zhì),制成涂料,進行涂膏,切段,蓋襯,切成小塊,即得。

    功能主治

    舒經(jīng)活絡(luò),調(diào)和氣血。用于風邪中絡(luò),口眼歪斜,肌肉麻木,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

    外用,貼敷于患側(cè)相關(guān)穴位。貼敷前,將相關(guān)穴位處用溫水洗凈或酒精消毒。

    注意

    使用過程中如有皮膚過敏,可暫停用藥;貼敷期間應(yīng)防受風寒;開放性創(chuàng)傷忌用。

    規(guī)格

    (1)4cm×6.5cm(2)6.5cm×10cm

    貯藏

    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更多中藥材
  • 處方大黃16銖,定粉18銖,雄黃6銖,黃芩6銖,雷丸8銖,附子1兩12銖,生商陸根4兩。制法煎豬膏3斤,去滓;入藥,沸7上下,濾,入雄黃,攪至凝。功能主治小兒癇證。用法用量以摩頂、掌中、背脅皆遍訖。治粉粉之。摘錄《幼幼新書》卷十一引《嬰孺方......
  • 處方牡丹皮、白茯苓、澤瀉,各三兩;熟干地黃八兩,山茱萸、山藥,各四兩;附子(炮.去皮.臍)、肉桂(去粗皮),各二兩。炮制上為末。煉蜜圓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腎氣虛乏,下元冷憊,臍腹疼痛,夜多漩溺,腳膝緩弱,肢體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飲食。又治......
  • 《博育生女科.產(chǎn)后編》卷上:八味地黃丸處方山茱萸 山藥 丹皮 云苓各24克 澤瀉15克 熟地24克 五味子15克 炙黃耆30克制法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功能主治產(chǎn)后虛汗不止,血塊不落。用法用量每服10克,溫開水送下。摘錄《博育生女科.產(chǎn)后編》......
  • 處方八味地黃湯加生鐵落。功能主治咳逆喘急。臨床應(yīng)用哮喘:一少年哮喘者,其性善怒,病發(fā)寒天,每用桂附地黃湯及黑錫丹而平。一次用之未效,加生鐵落于八味湯中,一劑而愈。摘錄《觀聚方要補》卷三引《藥性纂要》......
  • 處方熟地1兩,山茱萸5錢,山藥5錢,茯苓3錢,丹皮3錢,澤瀉3錢,川芎1兩,肉桂1錢。功能主治補腎水以制火。主少時不慎酒色,又加氣惱而得頭疼,不十分重,遇勞、遇寒、遇熱皆發(fā),倘加色欲則頭岑岑而欲臥。用法用量水煎服。10劑后,去川芎,加白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