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定心湯

    《衷中參西》上冊:定心湯處方

    龍眼肉1兩,酸棗仁(炒,搗)5錢,萸肉(去凈核)5錢,柏子仁(炒,搗)4錢,生龍骨(搗細)4錢,生牡蠣(搗細)4錢,生明乳香1錢,生明沒藥1錢。

    功能主治

    心虛怔忡。

    用法用量

    心因熱怔忡者,酌加生地數錢。

    各家論述

    《內經》謂“心藏神”,神既以心為會宇,即以心中之氣血為保護,有時心中氣血虧損,失其保護之職,心中神明遂覺不能自主而怔忡之疾作焉。故方中用龍眼肉以補心血,棗仁、柏仁以補心氣,更用龍骨入肝以安魂,牡蠣入肺以定魄?;昶钦咝纳裰筝o右弼也,且二藥與萸肉并用,大能收斂心氣之耗散,并三焦之氣化亦可因之團聚。特是心以行血為用,心體常有舒縮之力,心房常有啟閉之機,若用藥一于補斂,實恐于舒縮啟閉之運動有所妨礙,故又少加乳香,沒藥之流通氣血者以調和之。其心中兼熱用生地者,因生地既能生血以補虛,尤善涼血而清熱,故又宜視熱之輕重而斟酌加之也。

    摘錄《衷中參西》上冊《三因》卷八:定心湯處方

    茯苓4兩,桂心2兩,甘草(炙)2兩,白芍藥2兩,干姜(炮)2兩,遠志(去心,炒)2兩,人參2兩。

    制法

    上銼散。

    功能主治

    心勞虛寒,驚悸,恍惚多忘,夢寐驚魘,神志不定。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半,加大棗2個,煎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三因》卷八《簡易方》引《葉氏錄驗方》(見《醫(yī)方類聚》卷一五○):定心湯處方

    人參(去蘆)3兩,白茯苓(去皮)3兩,茯神(去木)3兩,黃耆(蜜炙)3兩,白術2兩,赤石脂(研)2兩,川芎2兩,厚樸(姜汁制)2兩,紫菀茸2兩,防風2兩,麥門冬(去心)1兩半,官桂(去皮)1兩,甘草(炙)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心氣不足,營血衰少,多畏不樂,精神昏昧,魂魄飛揚,心神離散,夢中失精,白濁。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半,加赤小豆70粒,煎7分,去滓,食后通口服。

    摘錄《簡易方》引《葉氏錄驗方》(見《醫(yī)方類聚》卷一五○)《古今醫(yī)鑒》卷三:定心湯處方

    生地汁半盞,童便半盞。

    功能主治

    傷寒愈后,心下怔忡。

    用法用量

    上和合,重湯煮數沸服。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三
更多中藥材
  • 《濟陽綱目》卷六十五:安肺湯處方當歸5分,川芎5分,芍藥5分,熟地(酒蒸)5分,白術5分,茯苓5分,五味子5分,麥冬(去心)5分,桑白皮(炙)5分,甘草(炙)5分,阿膠1錢2分。功能主治榮衛(wèi)俱虛,發(fā)熱自汗,肺虛喘氣,咳嗽痰唾。用法用量上作1......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安腎丸處方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川烏(炮,去皮、臍)各500克 桃仁(麩炒)白蒺藜(炒,去刺)巴戟(去心)山藥 茯苓(去皮)肉蓯蓉(酒浸,炙)石斛(去根,炙)萆薢 白術 破故紙各1.5千克制法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如......
  • 處方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川烏(炮.去皮.臍),各十六兩;桃仁(麩炒)、白蒺藜(炒.去刺)、巴戟(去心)、山藥、茯苓(去皮)、肉蓯蓉(酒浸.炙)、石斛(去根.炙)、白術、破故紙,各四十八兩。炮制上為末,煉蜜為圓,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腎經......
  • 《溫病條辨》卷三:安腎湯處方鹿茸3錢,葫蘆巴3錢,補骨脂3錢,韭子1錢,大茴香2錢,附子2錢,茅術2錢,茯苓3錢,菟絲子3錢。功能主治濕久脾陽消乏,腎陽亦憊者。用法用量本方改為丸劑,名“安腎丸”(見原書同卷)。大便溏者,加赤石脂。各家論述凡......
  • 《吳鞠通醫(yī)案》卷三:安胃丸處方姜半夏8錢,川椒炭6錢,廣皮5錢,云苓塊6錢,烏梅肉4錢,生姜5錢。功能主治嘔吐不食已久,六脈弦細而弱。用法用量甘瀾水8茶杯,煮成3杯。分3次服。摘錄《吳鞠通醫(yī)案》卷三《衛(wèi)生寶鑒》卷五:安胃丸處方白術5錢,干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