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病因及辯證

    一、六淫

    六淫就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致病因素。在正常情況下,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種氣候變化,稱為“六氣”,六氣的正常運行變化,有利于萬物的生長變化,但如果六氣太過或不及,則氣候反常,在人體抵抗力低下時,就能成為致病因素,則稱“六淫”或“六邪”。

    六淫病邪均由外而入,多與季節(jié)氣候、居住環(huán)境有關。如春季多風病、冬季多寒病,秋季多燥病,夏季及高溫作業(yè)中暑、居住潮濕易感濕邪等。

    六淫可單獨作用機體而致病,也可二、三種邪氣同時侵襲人體致病,如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濕熱黃疸,風寒濕痹等,且可互相轉化,如風寒不解入里化熱;熱邪不解耗傷津液可化燥;熱極生風等。侯

    中醫(yī)除指六淫為病因外,也將六氣的特征與該病癥狀聯(lián)系起來認識而形成病證名稱,即風證、寒證、濕證、火證、燥證……等.些病證與六淫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如風邪侵襲引起外感風寒,但有的并不要外感疾病而有類似風寒濕燥火的證候,如風疹塊,臨床表現(xiàn)起病急,消退快、瘙癢等,與風的“善行而數(shù)變”的特點相似,一般多認為是由風邪所致,由于臟腑陰陽氣血功能失調也可產生與外感六淫所具有的某些類似的性質和證候特點,中醫(yī)為區(qū)別外感六淫稱之為內風、內寒、內燥、內火、內濕等。以下所討論的以外感六淫為主,包括致病因素的特點和與病因相關的證候。

    (一)風及風證

    風為春天的主氣,故風病多見于春天,但四時之風均可致病。風邪引起的病很多,不僅可單獨致病,如傷風,還常和他邪合并而致病如風寒、風濕、風燥、風熱等,故風有“百病之長之稱”。

    1.風的性質和特點

    (1)風為陽邪,其性開泄:陽邪有向上向外的特點,陽易傷上,具有陽熱散發(fā)的作用,故易侵犯人體肌表部位,使皮毛腠理開泄,而有衛(wèi)氣不固、汗出惡風等癥狀,即所謂“風傷衛(wèi)”。

    (2)風性輕揚:風邪多侵犯人體頭面等上部而產生頭痛等證狀。《素問·太陰陽陰論》說:“傷于風者,上先受之”。

    (3)風性善行而數(shù)變:風病具有病位游走不定、變幻無常,變化多而迅速,如游走性關節(jié)痛,皮膚瘙癢、 漫無定處、此起彼伏之風疹等。

    (4)風性主動:動即動搖不定,凡眩暈、振顫、抽搐、角弓反張等動的癥狀,都屬風證,《素問·陰性應象大論》說:“風勝則動”。

    2.常見的風證:有外風和內風之分

    (1)外風:風邪侵及人體肌表、經絡等所致。

    ①傷風:惡風、頭痛、鼻塞、有汗、發(fā)熱或不發(fā)熱,苔薄白、脈浮緩。治宜辛散風邪(解表祛風)。

    ②風痹:肌肉關節(jié)疼痛游走不定,又稱“行痹”。治宜祛風通絡。

    ③風疹塊:肌膚原有濕或胃腸有濕熱,又外感風邪,使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濕熱郁于皮膚腠理之間,形成風疹塊,奇癢,時發(fā)時消,此起彼伏,治宜祛風止癢。

    (2)內風;主要癥狀為眩暈、麻木、震顫、抽搐等,癥狀變化大,且具動搖的特點,故也稱“風主”。可因外感發(fā)展,由表入里引起,也可因內臟病變或功能失調引起,如熱極生風,肝陽化風,陰虛動風及血虛生風等。

    (二)寒及寒證

    寒是冬季的主氣,故寒病多見于冬天,但其他季節(jié)亦可見,外寒是導致人體發(fā)病的寒邪,傷于肌表為“傷寒”,直中臟腑為“中寒”,也可與他邪合并致病為風寒、寒濕等,內寒是臟腑陽氣不足,主要是腎陽不足所致。

    1.寒的性質和特點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如寒邪外束,衛(wèi)陽受損出現(xiàn)惡寒,寒邪中里傷陽而出現(xiàn)各臟腑寒象、身寒肢冷,嘔吐清水,下利清谷,小便清長,痰涎稀薄等。

    (2)寒性凝滯主痛:寒使機體氣血凝滯、運行不暢,因而疼痛,如外感寒邪周身疼痛;寒中胃腸則脘腹疼痛:侵犯骨節(jié)則骨節(jié)疼痛。

    (3)寒性收引:寒在皮毛腠理,則毛竅收縮、衛(wèi)陽郁閉出現(xiàn)惡寒、無汗、寒客血脈則血脈收縮而顯緊脈;寒在筋骨、經絡,則筋脈拘急、關節(jié)屈伸不利。

    (4)寒邪由表入里易于化熱:寒邪使腠理閉寒,陽不能泄,陽氣內閉而化熱,或邪正相爭,陽盛于外;或邪傳陽明.入里化熱。

    2.常見的寒證

    (1)外寒:寒邪由外侵入機體而致病。

    ①傷寒:外感寒邪,客于肌表,營衛(wèi)運行不暢,腠理閉阻,惡寒,發(fā)熱,無汗,頭項強痛、身痛、苔白、脈浮緊。治宜辛溫解表。

    ②  寒痹:寒邪傷絡或筋骨、關節(jié)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四肢拘急,屈伸不利,得熱痛減,遇寒加劇,治宜溫經散寒。

    ③中寒:寒邪直接傷里,腹痛腹瀉、腸鳴、嘔吐清水,或戰(zhàn)慄身涼,四肢冷,脈伏,治宜溫中散寒。

    (2)內寒;:陽氣虛弱后各臟腑功能低下,衰退出現(xiàn)陽虛里證,畏寒肢冷,氣短、唇青、腹脹便溏。納差,腰脊冷痛,小便頻數(shù),男子陽萎,女子帶下清稀。

    (三)暑及暑證

    暑為夏天的主氣,與火、熱有共性,均屬陽邪,但暑邪引起的暑病有季節(jié)性或多在烈日、高溫環(huán)境下發(fā)病,且無內暑。

    1.暑的性質和特點

    (1)暑為陽邪,其性為熱:感暑而病表現(xiàn)高熱、口渴、脈洪等一源火熱征象。

    (2)暑氣升散,耗氣傷津:升散則腠理開,汗出而易傷津、耗氣,津傷則口渴,心煩、尿短,氣傷則倦怠無力,甚至卒然暈倒。

    (3)暑多挾濕:暑天多雨、潮濕,且因炎熱而食生冷,易傷脾胃,脾失健運,濕從內生,故暑病易挾濕,有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胸悶,惡心嘔吐,腹瀉等表現(xiàn)。

    2.常見的暑證:

    (1)傷暑:身熱,多汗,頭痛無力,氣少倦怠,惡心、胸悶、口渴喜飲,脈虛數(shù),治宜解表清暑。

    (2)中暑:突然發(fā)病、頭暈痛,惡心嘔吐,身熱,,煩躁,無汗,多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厥冷,脈大而虛,或虛而數(shù)。治則:急用芳香開竅,醒后用甘寒清熱。

    (四)濕及濕證:

    濕為夏月之主氣,故長夏多濕病。外濕與季節(jié)氣候環(huán)境有關,如陰雨連綿,或久居霧露潮濕之地,或涉水淋雨,水上作業(yè)等均易感受濕邪。內濕是由于脾失健運,水液運化障礙,濕自內生,一般外濕引起肌表經絡之病,內濕易引起臟腑之病。

    1.濕的性質和特點

    (1)濕為陰邪,遏傷陽氣,阻礙氣機,引起脾胃氣機不暢,致脘腹脹滿,食欲不振等。

    (2)濕性重濁:頭重如裹,身體沉重困乏,四肢重而不舉的表現(xiàn)或穢濁不清的白帶、白濁、濕疹、瘡瘍流水等均屬濕證。

    (3)濕性粘滯:濕邪致病常起病緩慢,病后纏綿留著不易除去,病程較長。

    2.常見的濕證

    (1)外濕:

    ①  傷濕:濕邪致傷表,即表濕證。惡寒發(fā)熱,頭重身重,因倦乏力,胸悶,口不渴,苔白滑,脈浮緩,治宜解表勝濕。

    ②濕痹:也稱著痹。濕犯經絡,關節(jié)酸痛沉重,甚則難以轉側或腫脹,治宜祛濕通絡。

    (2)內濕:多由脾失健運引起,濕阻氣機。在上焦胸悶,惡心,口淡、口粘乏味,不思飲食,渴而不欲飲,治宜芳香化濕;在中焦脘腹痞悶,飲食不化,肢體困重,尿少,苔厚膩,治宜苦溫燥溫;在下焦則足腫、淋濁、帶下、尿少,便糖,治宜淡滲利濕。

    (五)燥及燥證

    燥是秋天的主氣,故燥病多見于秋天。外燥與氣候環(huán)境有關,內燥則是由于體內精血減少,或過多用溫燥藥物或食物,或熱性病后期,或汗、吐、下后所致。

    1.燥的性質和特點

    (1)燥性干燥,傷津耗液,故燥病常有口干鼻燥,皮膚干裂,毛發(fā)不榮,干咳、便干、尿少等表現(xiàn)。

    (2)燥邪易傷肺胃:因肺主津液的輸市,主呼吸,燥邪必先犯肺,胃為水谷之海,喜潤而惡燥。

    2.常見的燥?。?/p>

    (1)外燥:有溫燥與涼燥之分:

    ①溫燥:燥有偏熱,風熱感冒兼有肺燥傷津。發(fā)熱,惡寒、口渴,目赤,咽痛,咳痰不爽帶血絲,尿短赤,苔薄黃而干,治宜辛涼透表潤燥。

    ②涼燥:燥而偏寒,秋天或氣候干燥時的風寒感冒,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鼻塞,口干咽燥,咳嗽少炎或無痰,苔薄白而干。治宜宣肺解表。

    (2)內燥:吐瀉汗下過甚,或熱病久而傷津或久病致精血耗傷均可形成內燥。表現(xiàn)口渴咽燥,干咳,皮膚干燥,粗糙,毛發(fā)干枯不榮,大便秘結,舌苔薄而無津,脈細澀,治宜潤燥。

    (六)火及火證

    火與熱互稱,火證熱象,且較熱更為明顯,并多有炎上的表現(xiàn)。凡旺于夏季,但不像暑邪那樣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火可因直接感受濕熱三邪熱極化火引起,也可由風,寒、暑、濕、燥五邪在一定條件下入里化火。內火由臟腑功能失調,氣機壅寒不通,郁而化火所致,加肝火,膽火,心火,胃火等。

    火證雖有外感及內傷之別,但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是里證。

    1.火的性質和特點

    (1)火為熱之極,屬陽邪,其性暴烈,有炎上的特點。其病為熱證,高熱,怕熱,煩燥不安,面紅目赤,咽喉腫痛,尿短赤,便秘、舌紅苔黃,脈數(shù)。紅腫熱痛之瘡瘍?yōu)榛鸲尽P幕鸬目谏嗌?、胃火的牙齦腫痛,肝火的目赤澀痛等均為火炎上的表現(xiàn)。

    (2)火邪易傷津液,出現(xiàn)口渴喜冷飲,舌干少津,尿少便干等,津液耗損不甚,脈失濡養(yǎng)而有拘急或動風現(xiàn)象。

    ③火熱之邪使血流加速,甚則迫血妄行,加之火熱灼傷脈絡,出現(xiàn)各種出血癥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及紫斑等。

    2.常見的火證:

    (1)實火:感受火邪熱邪引起,或因外感其它病邪后轉化。表現(xiàn)發(fā)病急,面紅目赤,腫痛,高熱惡熱,煩渴,口干舌燥,尿黃少,便干結。甚或狂燥、昏迷、譫語?;蛴型?、衄、便尿血及發(fā)斑等,舌質紅,舌苔黃黑芒刺,脈洪數(shù)有力,治宜滋熱瀉火。

    (2)虛火:多因臟腑陰陽失衡,陰虛則內熱如臟腑津液耗損,再加外邪引動,則生虛火。起病較緩慢,病程長,低熱,潮熱,五心煩熱或骨蒸勞熱,兩顴緋紅,口干咽燥,失眠、盜汗,尿短赤,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治宜滋陰清熱。

    二,七情

    七情既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一般情況下,七情是人對外界事物或生活環(huán)境中各種影響的精神和情志的反映,屬于正常的精神活動。但如果外界事物或生活環(huán)境引致人的精神情志波動劇烈或突然,或持續(xù)時間長,超過人體生理活動所能調節(jié)的范圍,引起體內陰陽,氣血失調,臟腑、經絡功能紊亂,而導致疾病的產生,即為七情致病。

    七情疾病一方面取決于外界刺激的性質和強度,另一方面取決于人體本身體質強弱及臟腑功能狀況。

    七情作為“內傷”,與“外感相對而言”,說明臟腑疾病可由外感外在致病因素直接致病,也可由客觀事物和生活環(huán)境刺激引致人的七情反映異常而間接地內傷臟腑。但不論外感或內傷,都只是發(fā)病的條件,而發(fā)病的根據(jù),真正的內因乃是體質強弱、臟腑功能及精神狀況。

    七情病的特點:

    1.人的情志活動與相應內臟有密切聯(lián)系,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又說: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不同的情志變化所傷也多病及相關的內臟,如暴恕傷肝,過喜傷心,思慮傷脾,過憂傷肺,大恐傷腎,但情志變化與臟腑的關系并不是絕對的,因為人是個有機的整體,心為五臟六腑之主,精神之所舍,心主神志,故神的異常變化都與心有關。

    2.七情變化多傷及相應臟腑的氣機而發(fā)病如:喜則氣緩;暴喜傷心則氣短不續(xù),喜笑不休,精神恍惚不能集中,甚則語無倫次,舉止失養(yǎng)。

    怒則氣上:暴怒傷肝,肝氣上逆,面紅目瞪,氣逆嘔血;甚則血郁于上,可致神昏暴厥。

    憂則氣沉:過度憂愁則情志沉郁,氣機不暢及肺脾,胸悶腹脹,少氣倦怠,痰多,食少便糖,脈澀。

    思則氣結:思慮過度,氣結而傷及心脾,倦怠少食,健忘怔忡,嗜臥消瘦,脈沉結。

    悲則氣消:傷及肺心,善悲欲哭,嘆息,面色慘淡,神氣不足,肺結。

    恐則氣下:恐則傷腎,怵惕不安,精氣下陷而遺精,脫肛,小便失禁。

    驚則氣亂: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而氣亂,神志不安,心慌意亂,目瞪口呆,驚徨失措。

    3.情志變化可使臟腑功能紊亂,而臟腑陰陽氣血失調也可影響情志變化,如肝氣郁結,煩燥則怒,肝火旺則暴怒;心火亢盛則狂燥,癲狂等。

    三、疫癘

    疫癘是外來致病因素之一。由疫邪或疫氣引起的傷人毒烈,互相傳染,臨床表現(xiàn)大致相同的疾病也稱為疫癘,即急性傳染病,如“素問”所說“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它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如隋《諸病源候論》記載“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傳易乃至來門”。它的傳播與氣候的嚴重反常(如久旱、洪水、酷熱、濕霧瘴氣)以及環(huán)境污穢、衛(wèi)生條件差等有關。疫癘多為濕熱之邪毒,系由口鼻而入,循衛(wèi)、氣、營、血傳入臟腑,故最易化火傷陰,耗血動血,如熱傳心包,則出現(xiàn)神昏譫語,抽搐驚厥和迫血妄行等證。

    四、痰飲

    痰飲由人體內水濕凝聚而成,是臟腑病理變化產物,在一定條件下又有成為多種病證的致病因素。

    1.痰飲的形成:由體液凝聚停積而成?!胺e水成飲,飲凝成痰”,水、飲、痰三者的區(qū)別即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更清者為水。其形成與脾、肺、腎三臟功能失調,使水濕的運化輸布發(fā)生障礙有關。

    2.痰形成后可隨氣機流行、外而肢節(jié),內而臟腑,無處不至,當痰濁影響臟腑氣機升降和氣血運行時,可發(fā)生多種病證,如痰飲犯臟肺失宣降而咳嗽、咳痰、喘滿,喉中痰鳴等,痰濁犯胃,胃失和降而胸脘悶滿,惡心嘔吐等;痰迷心竅,心神失常而神昏譫語,精神錯亂或癲狂等;痰阻心脈,氣血運行受阻而胸悶心痛;痰阻清竅,清陽不升而眩暈;痰飲流竄肌膚筋脈,經絡阻滯而肢體關節(jié)疼痛、麻木、皮下腫塊,瘰疬等,故有“怪病多痰”、“百病多因痰作崇”之說。

    3.痰飲致病的特點:

    (1)咳吐多量痰涎,喉中痰鳴;

    (2)有眩暈、神昏、滿悶、腫脹等癥狀;

    (3)各種腫塊、瘰疬、結節(jié)等多為痰核流注;

    (4)兼有脾虛證候;

    (5)苔膩,脈滑。

    4.痰證證治:

    (1)寒痰:痰稀色白兼有寒象,治以溫化寒痰藥。

    (2)熱痰:痰粘稠有塊,色白或黃,兼有熱象。治以清化熱痰藥。

    (3)燥痰:痰粘而稠,不易咳出,或帶有血絲,伴咽干口燥。治以潤燥化痰藥。

    (4)濕痰:痰稀白,量多,易咳出,兼有倦怠,瘡滿、食欲不振等濕證證候,治以燥濕化痰藥。

    (5)痰核瘰疬:皮色不變,堅硬不痛之皮下腫物,治以消痰軟堅藥。

    五、瘀血

    溢于脈外的血液停留于體內或血液運行不暢而停滯于血脈之中都叫瘀血。

    1.瘀血證的形成

    氣虛、氣滯、血寒、血熱或外傷等各種原因造成的氣血運行不暢或內出血,都會形成瘀血。瘀血影響氣血的運行,進而可引起頭、真心痛、關節(jié)痛、半身不遂、月經不調、腫塊、瘡瘍等多種病證。

    2.瘀血證的特點

    除瘀阻于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癥狀外,尚有以下共同的特點:

    ①疼痛:疼痛是瘀血常見的癥狀,特點是刺痛、固定不移、拒按、經久不愈。

    ②腫塊:外傷出血,可于傷處見青紫色腫塊或觸到腫塊。體內臟腑組織發(fā)生瘀血,也在患處多可觸到堅硬的腫塊。

    ③出血:出血也是瘀血常見的癥狀,特點是血色多紫暗,常夾有血塊。

    ④體征:舌色紫暗或有瘀點,脈澀,面色黧黑,肌膚甲錯,蜘蛛痣、表淺靜脈怒張或有瘀斑。

    3.常見的瘀血證

    瘀血致病相當廣泛,其臨床表現(xiàn)因瘀阻的部位不同而異。瘀阻心脈,可見心悸怔忡,心胸刺痛,痛引肩背內臂;瘀阻于肺,可見胸痛、咯血;瘀阻胃腸,可見嘔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可見脅痛痞塊;瘀血攻心,可致發(fā)狂;瘀阻胞宮,可見少腹疼痛,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經血紫暗成塊,或見崩漏;瘀阻肢末,可成脫骨疽;瘀阻肢體肌膚局部,可見局部腫痛青紫。

    六、飲食失宜

    飲食不足則營養(yǎng)不良,影響人體健康及發(fā)育。

    飲食過度可損傷脾胃出現(xiàn)脘腹脹痛、噯腐吞酸,食欲不振,嘔惡或泄瀉等食滯、傷食的癥狀。

    過食甘肥厚味,可助濕、生痰、化熱,可出現(xiàn)舌酸、噯腐、痰多、胸悶喘咳,甚至眩暈、昏厥等;過食生冷損傷脾陽可出現(xiàn)腹痛、腹瀉等,飲過量,易生濕熱,傷人氣血等。

    七、勞逸失常

    過度疲勞和過度安逸均可引起正氣虧損?!皠趧t氣耗”,持續(xù)性的過度勞累,則耗傷正氣,表現(xiàn)氣虛力衰,動則氣喘,自汗心悸,肢體困倦無力等虛弱癥狀;過度安逸,缺乏鍛煉,會使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疾病,表現(xiàn)肢軟乏力,動則氣喘,心悸氣短,或體肥、肌肉松緩,筋骨脆弱等。

    八、外傷及蟲獸傷

    外傷,包括金刃,跌撲傷(棍棒、槍彈、金刃傷,跌打損傷,持重努傷等),燒傷、凍傷及蟲獸咬傷等。其共同特征是:輕則皮膚、肌肉創(chuàng)傷,血脈瘀阻,出現(xiàn)局部疼痛、瘀斑、血腫、出血等,重則損傷筋骨內臟,發(fā)生骨折、關節(jié)脫位,內臟出血或破裂,甚至中毒,虛脫等。

更多中藥材
  • 珠珀猴棗散是一種處方藥,服用方法好似用溫開水和勻送服,或調和于粥、奶等食物中服食亦可。那么,珠珀猴棗散會上癮嗎?珠珀猴棗散能治療因肺熱引致的痰多,咳嗽、祛風驅寒、小兒微熱、嘔奶、夜睡不寧等癥狀。著重於除痰定驚方面,對小兒急驚風,四肢抽搐,痰......
  • 一個女人,懷孕的過程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這十個月當中的過程有多痛苦,相信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明白,同時這是一個女孩子蛻變成成熟女人的重要過程;當有了孩子,孕婦就需要大量進補來確保小寶寶的營養(yǎng)吸收,但是大家也知道,孕婦是非常脆弱的,抵抗力各方面都......
  • 現(xiàn)在的生活充滿了快節(jié)奏,很多人看多了城市的喧囂,開始選擇去一些大山深處旅行,雖然沒有高科技,例如電腦無線網(wǎng)等,但是他們那里的空氣沒有污染和霧霾,而且每個旅行的地方都有自己獨到之處;有一個地方,那里的女人頭發(fā)常年烏黑油亮發(fā)質特別好,而且據(jù)說是......
  • 以前聽說,人們是用皂莢樹的果子來進行清洗東西的,一直覺得非常的神奇,很想知道皂莢樹到底有什么作用?皂莢,又名皂角樹,是我國特有的蘇木科皂莢屬樹種之一,生長旺盛,雌雄異株,雌樹結莢能力強,皂莢果是醫(yī)藥食品、保健品、化妝品及洗滌用品的天然原料,......
  • 我們的中藥材中,不僅僅是只有一些塊莖,或是一些葉片才可以入藥的,植物的每一個部分都有自己的一些獨特的價值,比如說我們很多的中藥還會使用植物的種子來治療一些病癥,例如葶藶子;葶藶子,它就是一類種子作為藥材的典型,那么,葶藶子別名到底叫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