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大青湯

    《肘后備急方》卷二:大青湯別名

    大青四物湯(《類證活人書》卷十八)。

    處方

    大青12克 甘草 阿膠各6克 豉5克

    功能主治

    主溫毒發(fā)斑,或傷寒熱病七八日,發(fā)汗不解,及吐下后熱不除,下利不止者。

    用法用量

    上藥以水1升,煮二物,取300毫升,去滓;納豉煮三沸,去滓;乃納膠,分作四服。

    備注

    本方在原書中無(wú)方名,現(xiàn)據(jù)《備急千余要方》卷九補(bǔ)。

    摘錄《肘后備急方》卷二《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大青湯處方

    大青 木通 元 參 桔梗 知母 山梔 升麻 石膏

    功能主治

    主風(fēng)寒所沖,毒邪內(nèi)陷,疹子出一日即沒;溫毒發(fā)斑,其形焮腫,如蚊蚤所嚙,或成片如錦紋云霞。

    用法用量

    水煎,調(diào)路東黃土末6~9克服之。

    如大便結(jié)閉,口干腹脹,身熱煩躁者,此熱秘也,加酒炒大黃。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四:大青湯處方

    大青半兩,鱉甲(醋炙,去裙襕)半兩,赤芍藥半兩,當(dāng)歸(切,焙)1分,茵陳蒿1分,麻黃(去節(jié),煎去沫,焙)1分,豬苓(去黑皮)1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兒諸瘧。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匕,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溫服,每日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四《圣濟(jì)總錄》卷五十:大青湯處方

    大青(銼)3分,麻黃(去根節(jié))1兩半,石膏(碎)1兩半,芒消1兩半,黃柏(去粗皮)1兩半,生干地黃(焙)1兩半,枳殼(麩炒,去瓤)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大腸熱滿,腸中切痛,或生鼠乳,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半,加苦竹葉10片,煎至8分,去滓溫服,每日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痧喉匯言》:大青湯處方

    大青3分,知母8分,荊芥1錢,木通6分,石膏4錢,生地3錢,甘草6分,地骨皮2錢,元參1錢。

    功能主治

    喉痧得透,惟口渴煩躁,小便短少,熱盛舌絳。

    用法用量

    水煎,熱服。

    摘錄《痧喉匯言》《痘疹全書》卷下:大青湯處方

    元參、大青、桔梗、人中黃、知母、升麻、石膏、梔子仁、木通。

    功能主治

    麻疹之出,渾身如錦紋黑斑者。

    用法用量

    水煎,調(diào)燒人屎服之。

    便閉者,加酒蒸大黃。

    摘錄《痘疹全書》卷下《圣濟(jì)總錄》卷一八○:大青湯處方

    大青3分,黃連(去須)3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兒口瘡。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匕,以水半盞,煎至2分,去滓,食后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家庭治病新書》引《醫(yī)通》:大青湯處方

    大青3錢,元參2錢,山梔2錢,黃芩1錢,黃柏1錢5分,黃連6分,甘草8分。

    功能主治

    傷寒久熱不解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家庭治病新書》引《醫(yī)通》《圣濟(jì)總錄》卷一六八:大青湯處方

    大青半兩,大黃(銼,炒)1分,甘草(炙)半兩,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兒諸熱,服藥吐利后,身壯熱,精神昏昧,或微利而內(nèi)有熱結(jié)。

    用法用量

    2-3歲兒每服半錢匕,以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食后服,相繼3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八《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七:大青湯處方

    大青2兩,秦艽(去苗土)1兩,犀角(鎊)半兩,山梔子仁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黃連(去須)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陽(yáng)毒傷寒,煩躁不解,或下利危困。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豉100粒,薤白7寸,煎至8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七《傷寒總病論》卷三:大青湯處方

    大青葉2分,秦艽2分,吳蘭2分,升麻2分,薺苨2分,栝樓根2分,甘菊1分,石膏3分,竹瀝2合,樸消3分。

    功能主治

    時(shí)行頭痛,心如醉狀,面愛向黑處,不欲見人,此為里熱不散,甚則狂走趕人。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分2帖。每服1貼,水2升半,煎至1升2合,去滓,下竹瀝、樸消,分溫4服。

    肉色黃,加茵陳6分;面似火,加梔子14枚。

    摘錄《傷寒總病論》卷三《肘后方》卷二:大青湯處方

    大青4兩,甘草3兩,膠2兩,豉2合,赤石脂3兩。

    功能主治

    熱病不解,而下痢困篤欲死者。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盡更作,日夜兩劑,愈。

    摘錄《肘后方》卷二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見《外臺(tái)》卷二引《深師方》:大青湯別名

    大青四物湯、阿膠湯、阿膠大青湯

    處方

    大青4兩,甘草2兩,膠2兩,豉8合。

    功能主治

    止下痢,除熱,止吐瀉。主傷寒、熱病,發(fā)熱多日,汗、吐、下不解;或下利不止,或發(fā)黃疸,或發(fā)斑疹,煩躁不安不得臥。

    用法用量

    大青四物湯(《活人書》卷十八)、阿膠湯(《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七)、阿膠大青湯(《古今醫(yī)徹》卷一)。

    注意

    忌菘菜、海藻。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大青乃藍(lán)之一種,善解陷伏至陰之邪;豆豉專搜少陰不正之氣;阿皎滋血潤(rùn)燥;甘草解毒和中。不特為陽(yáng)毒發(fā)斑之專藥,一切時(shí)行溫?zé)岷雇虏唤?,下利不止,并得用之,取其解散陰?jīng)熱毒也。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見《外臺(tái)》卷二引《深師方》《外臺(tái)》卷三引《延年秘錄》:大青湯處方

    大青3兩,梔子2-7枚(擘),犀角(屑)1兩,豉5合。

    功能主治

    天行壯熱頭痛,遍身發(fā)瘡如豌豆者。

    用法用量

    上切。以水5升,煮取2升,分3次服。

    摘錄《外臺(tái)》卷三引《延年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四:大青湯處方

    大青3兩,百部根5兩,紫菀(去苗土)2兩,茜根2兩,黃芩(去黑心)2兩,生干地黃(焙)1兩,白前1兩,五味子(炒)1兩,甘草(生)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上焦氣勝,熱結(jié)頭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后溫服。以知為度。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四《痘疹心法》卷二十三:大青湯處方

    大青、玄參、生地黃、石膏、知母、木通、甘草、地骨皮、荊芥穗各等分。

    制法

    上銼細(xì)。

    功能主治

    斑疹火毒。

    用法用量

    水1盞,加淡竹葉12片,煎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更多中藥材
  • 處方柴胡、人參、麥門冬、知母、五味子、竹茹、茯苓、遠(yuǎn)志、生地黃、當(dāng)歸、甘草、黃連(姜炒)。功能主治傷寒虛煩,心悸微熱,四肢無(wú)力體倦;又治傷寒6-7日,別無(wú)刑g癥候,昏沉不知人事,六脈俱靜者,無(wú)脈欲出汗者。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摘錄《......
  • 處方朱砂2錢,全蝎1錢,人參1錢,白茯苓1錢,天麻1錢,附子(炮)1錢,川芎1錢,乳香1錢,麝香1字,坯子半錢(一方加琥珀)。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功能主治小兒心虛多驚,恍惚不寧,腹痛便青;及吐瀉之后,欲生慢驚。用法用量每服1丸......
  • 《中國(guó)藥典》:安神補(bǔ)心丸處方丹參300g 五味子(蒸)150g 石菖蒲100g 安神膏560g性狀為棕褐色的濃縮丸或糖衣丸;味澀、微酸。炮制上四味,安神膏系取合歡皮、菟絲子、墨旱蓮各3份及女貞子(蒸)4份、首烏藤5份、地黃2份、珍珠母20份......
  • 處方當(dāng)歸1錢2分,川芎7分,白芍1錢(炒),生地黃1錢2分,白術(shù)1錢,茯神1錢2分,遠(yuǎn)志(甘草水泡,去心)8分,酸棗仁(炒)8分,麥門冬(去心)2錢,黃芩1錢2分,玄參5分,甘草3分(一方無(wú)遠(yuǎn)志、麥門冬、黃芩、玄參、加陳皮、柏子仁、酒炒黃連......
  • 拼音注音ān Shén Jiě Yù Tāng組成茯苓30g,九節(jié)菖蒲30g,郁金15g,牡丹皮15g,炒梔子10g,仙茅10g,淫羊藿15g,合歡皮30g,五味子15g,女貞子15g,蓮子心10g。主治更年期綜合征。以烘熱汗出、心煩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