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大茵陳湯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大茵陳湯處方

    茵陳 黃柏各4.5克 大黃 白術(shù)各9克 黃芩 栝樓根 甘草 茯苓 前胡 枳實(shí)各3克 梔子10枚

    制法

    上十一味,哎咀。

    功能主治

    主實(shí)熱內(nèi)盛,周身黃如金色,脈浮大滑實(shí)緊數(shù)者。

    用法用量

    用水9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得快下,即停服。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十《醫(yī)心方》卷十引《深師方》:大茵陳湯處方

    茵陳蒿2兩,黃柏2兩,大黃1兩,甘草1兩,人參1兩,梔子14枚,黃連1兩。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谷疸發(fā)寒熱,不可食,食即頭眩,心中不安。

    用法用量

    水1斗,煮得3升,分3服。

    摘錄《醫(yī)心方》卷十引《深師方》《千金》卷十:大茵陳湯處方

    茵陳1兩半,黃柏1兩半,大黃3兩,白術(shù)3兩,黃芩1兩,栝樓根1兩,甘草1兩,茯苓1兩,前胡1兩,枳實(shí)1兩,梔子20枚。

    功能主治

    內(nèi)實(shí)熱盛發(fā)黃,黃如金色,脈浮大滑實(shí)緊數(shù)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得快下,消息3-4日,更治之。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發(fā)黃本乎濕熱,濕熱本乎脾虛。此以枳、術(shù)、苓、甘加入茵陳蒿湯中,助脾逐濕;佐以前胡、栝樓下氣通津,黃柏、黃芩燥濕清火,皆本經(jīng)治諸熱黃疸之專藥。較茵陳蒿功力倍常,因以大字銜之。

    摘錄《千金》卷十
更多中藥材
  • 處方大黃、龍膽、赤芍藥、川芎、白芷、牛蒡子、防風(fēng)、防己、黃芩、當(dāng)歸、甘草、梔子、生地黃、細(xì)辛、羌活、荊芥各等分。功能主治小兒五臟冷熱相攻,致目中漏睛膿出者。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1鐘半,煎至1鐘,去滓,食后溫服。摘錄《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
  • 處方郁金 細(xì)辛 降香 荊芥 防風(fēng) 橘紅 枳殼 銀花制法上藥為末。功能主治主各種痧疹。用法用量每服9克,微溫茶清調(diào)服。摘錄《衛(wèi)生鴻寶》卷一......
  • 《普濟(jì)方》卷九十三引《博濟(jì)方》:寶命丹處方牛黃15克(少7.5克亦得)蝎1個(全者)附子(生用,去皮)30克 天南星15克 五靈脂15克制法上藥五味,并生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功能主治主癱瘓風(fēng)及軟風(fēng)。用法用量用生姜自然汁一呷許磨化后,......
  • 處方紫蘇葉30g 桑葉30g 前胡60g 浙貝母30g 麻黃30g 桔梗30g 天南星(制)60g 陳皮30g 苦杏仁(炒)60g 黃芩60g 青黛21g 天花粉60g 枳殼(麩炒)60g 山楂(炒)45g 甘草15g 牛黃3g性狀為灰綠色......
  • 別名金砂散處方雄黃1分,茯苓1分,人參1分,馬牙消1分,朱砂(研,水飛過)半兩。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諸風(fēng)驚涎發(fā)搐。用法用量熟水下半錢;1歲以下1字。摘錄《幼幼新書》卷八引《譚氏殊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