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柏葉湯

    《金匱要略》卷中:柏葉湯處方

    柏葉9克 干姜9克 艾3克

    功能主治

    治吐血不止者。

    用法用量

    上藥三味,以水500毫升,取馬通汁100毫升,合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溫服。

    摘錄《金匱要略》卷中《壽世保元》卷四:柏葉湯處方

    側(cè)柏葉 當(dāng)歸 生地黃 黃連 枳殼(麩炒)槐花 地榆 荊芥 川芎各等分 甘草減半

    制法

    上銼一劑。

    功能主治

    治腸風(fēng)下血。

    用法用量

    加烏梅1個,生姜3片,水煎,空腹時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四《普濟(jì)方》卷一八八引《指南方》:柏葉湯處方

    青柏葉1把,干姜3片,阿膠3片(炙)。

    功能主治

    吐血不止;吐血至1斗,脈細(xì)小,氣奔急者。

    用法用量

    上用水2升,煮至1升,去滓,別絞馬通汁1升,和煎取1升,1服盡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八八引《指南方》《普濟(jì)方》卷二一五引《十便良方》:柏葉湯處方

    生地黃3兩,柏葉小半握,黃芩1兩,阿膠3升。

    功能主治

    小便下血。

    用法用量

    上前3味切,以水2升,煮取7合,去滓,入阿膠,分作5-6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一五引《十便良方》《金匱》卷中:柏葉湯處方

    柏葉3兩,干姜3兩,艾3把。

    功能主治

    吐血不止者。

    用法用量

    上以水5升,馬通汁1升,合煮取1升,分溫再服。

    各家論述

    《張氏醫(yī)通》:血逆不止,當(dāng)責(zé)之于火旺。故用柏葉治其旺氣;即兼姜、艾之辛溫散結(jié),使無留滯之患;更加馬通導(dǎo)之下行。非近世專用柏葉、棕灰、血余之屬可比。

    摘錄《金匱》卷中《圣濟(jì)總錄》卷一五二:柏葉湯處方

    柏葉2兩,芍藥3分。

    制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婦人下血不止,臍下(疒丂)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入酒半盞,再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五二《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一:柏葉湯處方

    柏葉(炙干)2兩,當(dāng)歸(切,焙)1兩半,禹余糧(燒,醋淬7次)1兩半。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產(chǎn)后血不止,兼漏下。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入薤白2寸,細(xì)切,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1日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一《衛(wèi)生寶鑒》卷九:柏葉湯處方

    柏葉(東南枝上摘取者)1秤。

    功能主治

    癘風(fēng)。

    用法用量

    上以水1桶,煮3沸,去滓,甕盛起,旋熬蠶沙調(diào)服。初服苦澀,3-5日后甜,10日四肢沉重,便赤白痢,1月后發(fā)出瘡疙瘩,40日瘡破后,瘡上敷藥。

    摘錄《衛(wèi)生寶鑒》卷九《回春》卷四:柏葉湯處方

    側(cè)柏葉、當(dāng)歸、生地黃、黃連、枳殼、槐花、地榆、荊芥各等分,甘草(炙)減半。

    制法

    上銼1劑。

    功能主治

    腸風(fēng)下血。

    用法用量

    《壽世保元》有“川芎”。

    摘錄《回春》卷四《醫(yī)方簡義》卷三:柏葉湯處方

    側(cè)柏葉2錢,生地1兩,炒蘄艾5分。

    功能主治

    血熱妄行,吐血盈碗。

    用法用量

    上加荷葉1片,水煎服;或加藕汁1杯沖入,更加童便1盞沖服。

    摘錄《醫(yī)方簡義》卷三《圣濟(jì)總錄》卷九十六:柏葉湯處方

    柏葉(去梗,焙)1兩,甘草(炙,銼)1兩,阿膠(炒燥)1兩,黃芩(去黑心,銼)1兩,竹茹(切)1兩,生干地黃(切)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小便出血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4錢匕,水1盞半,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六漢·《金匱要略》:柏葉湯組成

    側(cè)柏葉(15克)、干姜(6克)、艾葉(6克)。

    用法

    水煎服。原書尚有馬通汁,現(xiàn)已不用。

    功效

    溫經(jīng)止血。

    主治

    主治吐血不止,面色萎黃,舌淡,脈虛無力者。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胃出血等病癥。

    潰瘍性出血:柏葉湯與瀉心湯對脾胃虛寒胃出血模型的止血及胃黏膜損傷的保護(hù)作用研究,瀉心湯、柏葉湯均可使脾胃虛寒胃出血模型凝血時間、胃潰瘍指數(shù)、胃黏膜損傷深度等方面少于模型對照組,而血小板計數(shù)多于模型對照組,且瀉心湯組血小板計數(shù)多于柏葉湯組。提示瀉心湯、柏葉湯對脾胃虛寒胃出血均有止血作用,且對胃黏膜損傷有保護(hù)作用。(《浙江中醫(yī)雜志》1999年第3期)

    方解

    柏葉湯中用君藥側(cè)柏葉苦寒清降,涼血止血,配以干姜、艾葉溫經(jīng)止血、溫陽散寒,主要用于治療虛寒咯血、吐血等癥。臨床應(yīng)用以出血不止,伴面色萎黃、舌淡、脈虛無力為辨證要點。臨床如見神疲乏力、氣短等氣虛證者,加黨參、黃芪、白術(shù);頭暈?zāi)炕ā⒚嫔n白等血虛證者,加當(dāng)歸、白芍、阿膠;嘔血、咯血、便血劇烈者,加三七、阿膠、仙鶴草、旱蓮草。凡陰虛內(nèi)熱、實火血熱所引起的嘔血、咯血、便血等出血證,不宜應(yīng)用。本方藥味較少,在應(yīng)用時可根據(jù)各部位出血及其不同的辨證屬性適當(dāng)配合相應(yīng)藥物,以提高療效。

    柏葉湯方原為醫(yī)圣張仲景為虛寒吐血而設(shè),屬溫中止血方。臨床尚見有名中醫(yī)蒲輔周等用本方以童便易馬通汁治療胃潰瘍吐血不止的個案報道。臨床也見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kuò)張、肺結(jié)核等所引起的咯血、潰瘍病、肝硬化等引起的嘔血,潰瘍病、慢性結(jié)腸炎等引起的便血,以及痔瘡出血,婦女月經(jīng)過多,柏葉湯煎洗治療腳癬感染等病癥。

    現(xiàn)代研究

    實驗研究表明,柏葉湯具有促進(jìn)凝血、縮短凝血酶原時間、增加血小板計數(shù)、抑制胃潰瘍出血的作用,并能增加脾胃虛寒胃出血模型血清NE及多巴胺(DA)含量上升,可提高此模型交感-腎上腺髓質(zhì)系統(tǒng)功能。

    方歌

    (一)柏葉湯為吐血方,馬通艾葉與干姜,中焦虛寒血失統(tǒng),寓寒于溫效力彰。

    (二)仲景留傳柏葉湯,艾葉童便與干姜,吐血不止因中寒,溫經(jīng)止血效力強(qiáng)。

    摘錄漢·《金匱要略》
更多中藥材
  • 處方八角金盤(研吞)5克,琥珀(吞)5克,益母草15克,冬葵子10克,滑石10克,蘆根30克,赤小豆30克,陳皮5克,甘草5克。功能主治利濕化痰,活血消瘀,清熱解毒,緩急止痛。主痰阻血瘀。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摘錄董漢良方......
  •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八解散處方人參、茯苓、甘草(炙)、陳皮(去白)、白術(shù)、藿香(去土),各一兩。厚樸(去粗皮.生姜自然汁浸一宿.炒紫色)二兩,半夏(湯洗七次)一兩。炮制上為細(xì)末。功能主治治四時傷寒,頭疼壯熱,感風(fēng)多汗,及療勞傷過度,骨......
  • 處方當(dāng)歸1兩,白芍藥1兩,白茯苓1兩,甘草1兩,川芎半兩,桂半兩,柴胡半兩,熟地黃1兩。功能主治小兒泄瀉,發(fā)熱,手足梢疼。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三歲1錢,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不拘時服。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九五......
  • 處方金精石、銀精石、陽起石、玄精石、磁石、石膏、滑石、禹余糧石各等分。制法上為末,入金、銀鉗鍋子內(nèi)盛之,用鹽泥固濟(jì)口,以文、武火煅煉紅透,放冷,研如粉,入水銀半兩,輕粉1錢,研令不見星子,卻入余藥,再研勻。功能主治癩病。用法用量令患人先洗瘡......
  •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八風(fēng)丹處方滑石(細(xì)研)、天麻(酒浸),各一兩。龍腦(研)、麝香(研),各一分。白僵蠶(微炒)、白附子(炮),各半兩。半夏(白礬制)二兩,寒水石(火燒通赤.細(xì)研.水飛)半斤。炮制上件藥,搗羅為細(xì)末,入研者藥同研令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