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巴豆丸

    《外臺(tái)》卷九引《許仁則方》:巴豆丸處方

    巴豆仁20枚(熬,去心皮),杏仁100顆(去皮尖兩仁,熬),牽牛子5合(熬),葶藶子6合(熬),大棗60個(gè)(擘,去核)。

    制法

    上藥合搗令如膏可為丸,如硬,加蜜為丸。

    功能主治

    飲氣嗽,經(jīng)久不已,漸成水病,大小便秘澀,頭面身體浮腫,服大干棗三味丸,雖覺氣暫歇,然病根深固者。

    用法用量

    每服3-4丸,還以桑白皮飲送下,1日2次。如利即減,秘即加,常以大便調(diào)為候。病甚,時(shí)時(shí)取鴨塘亦佳。

    注意

    忌蘆筍、野豬肉。

    摘錄《外臺(tái)》卷九引《許仁則方》《圣惠》卷四十八:巴豆丸處方

    巴豆2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杏仁50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藜蘆1兩(去頭,炙黃),皂莢2兩(去皮,涂酥炙令黃焦,去子),桔梗1兩(去蘆頭)。

    制法

    上為末,細(xì)研巴豆、杏仁如膏,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心腹積聚,時(shí)有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丸,空心以溫水送下。如未覺,即加至5丸。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圣惠》卷三十四:巴豆丸處方

    巴豆1枚(醋煮令熟,去皮),硫黃1字,干姜1字,麝香1字。

    制法

    上為末,消黃蠟為丸,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

    牙齒蟲蝕有蚛孔,疼痛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

    綿裹1丸,納蚛孔中。

    摘錄《圣惠》卷三十四《圣惠》卷七十一:巴豆丸處方

    巴豆1分(去皮心,醋煮半日),硇砂1兩(細(xì)研),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五靈脂3分,木香半兩,桃仁3分(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婦人疝瘕,及血?dú)馓弁础?/p>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熱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一《圣惠》卷六十八:巴豆丸處方

    巴豆1枚(去皮),膩粉1錢,砒霜少許(細(xì)研),磁石半兩(細(xì)研),蜣螂1枚。

    制法

    上為末,以雞子清和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箭頭入肉。

    用法用量

    先以針撥開箭瘡口,用乳汁化1丸,上在撥開處,用醋面紙封貼。貼處當(dāng)癢,癢極不可忍,則其鏃自出也。多年者兩上,新者一上,箭鏃自出。

    摘錄《圣惠》卷六十八《圣惠》卷四十九:巴豆丸處方

    巴豆1兩(去皮,以漿水煮1復(fù)時(shí),不住添熱水,后去心膜,紙裹壓去油),硫黃1兩(細(xì)研,水飛過),木香1兩,桂心1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檳榔半兩。

    制法

    上為末,入巴豆、硫黃同研令勻,用軟飯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破積聚,消宿食。主冷氣積聚,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圣惠》卷四十九:巴豆丸處方

    巴豆1兩(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硫黃(細(xì)研)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五靈脂半兩,干姜(炮裂,銼)半兩,木香半兩,肉豆蔻(去殼)半兩,丁香半兩,檳榔半兩,硼砂(細(xì)研)半兩,干漆(搗碎,炒令煙出)半兩。

    制法

    上為末,入諸藥研令勻,以面糊為丸,如黃米大。

    功能主治

    癥病久不消,萎黃羸瘦,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5丸,空心以醋湯送下。得轉(zhuǎn)下惡物為效。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圣惠》卷四十九:巴豆丸處方

    巴豆1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川大黃半兩(銼,微炒),干姜半兩(炮裂,銼),木香半兩,蓬莪術(shù)半兩。

    制法

    上為末,入巴豆,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暴癥,氣攻心腹,脹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5丸,空心以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七:巴豆丸處方

    巴豆10枚(去皮心膜)。

    制法

    醋1盞,煮一饋久,取出研爛,用飯半匙為丸,作70丸。

    功能主治

    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空心煎粟米飲送下。良久呷熱茶湯投即通。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七《肘后方》卷六:巴豆丸處方

    巴豆1枚(去心皮),斑蝥1枚(去翅足)。

    制法

    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

    耳聾。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據(jù)劑型當(dāng)作“巴豆散”。

    摘錄《肘后方》卷六《千金》卷十五:巴豆丸處方

    巴豆仁1升。

    制法

    清酒5升,煮3日3夕,碎,大熟,合酒微火煎令為丸,如胡豆大。

    功能主治

    寒癖宿食,久飲飽不消,大秘不通。

    用法用量

    欲取吐下者,每服2丸。

    摘錄《千金》卷十五《圣惠》卷四十八:巴豆丸處方

    巴豆半兩(去皮心,出油,研入),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硫黃1兩半(細(xì)研,水飛過),桂心1兩,五靈脂1兩,雄黃1兩(細(xì)研,水飛),麝香1分(細(xì)研),干姜1兩(炮裂,銼),香墨半兩。

    制法

    上為末,入巴豆,都研令勻,用糯米飯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積聚,宿食不消,心腹脹滿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丸,食前以生姜、橘皮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外臺(tái)》卷二十二引《廣濟(jì)》:巴豆丸處方

    巴豆10枚(去皮心,熬,研如膏),大棗20個(gè)(取肉),細(xì)辛1兩(末)。

    制法

    上藥相和,研為丸。

    功能主治

    牙疼。

    用法用量

    以綿裹著所疼處咬之,1日3次。如有涕唾,吐卻,勿咽入喉中。

    摘錄《外臺(tái)》卷二十二引《廣濟(jì)》《普濟(jì)方》卷一九七:巴豆丸處方

    巴豆1枚(去心皮),麝香如巴豆大,大棗1個(gè)(去皮)。

    制法

    上藥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瘧疾。

    用法用量

    先熱發(fā)服1丸。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九七《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二:巴豆丸處方

    巴豆17枚。

    制法

    上藥冷水浸1宿,去皮研,與蠟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小兒急疳,及蝕唇鼻。

    用法用量

    每用1丸,含之。仍吐其汁,若誤咽在喉中,喉腫閉塞,吐利者,急煎黃連湯及藍(lán)葉汁等解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二《圣惠》卷四十九:巴豆丸處方

    巴豆1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陳面1兩(炒熟),川大黃3錢(銼碎,微妙),硼砂1錢(細(xì)研),神曲3錢(炒令黃色),芫花2錢(醋拌,炒令黃)。

    制法

    上為末,入巴豆等同研令勻,磨香墨濃汁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積年食癥。

    用法用量

    每服臨臥時(shí)用干柿1枚,分為3分,以1分嚼破裹藥1丸咽之。如此服3丸后,少吃湯飲下之,至明當(dāng)利下宿食,隔日再服,取愈為度。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圣惠》卷四十九:巴豆丸處方

    巴豆1兩(去皮心,研爛,以醋2升熬成膏),京三棱1兩(微煨,銼),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干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香墨半兩,硼砂1兩(細(xì)研)。

    制法

    上藥京三棱、干漆為末,入在巴豆膏內(nèi)同熬,及一半,次入硼砂更熬令稠,后下大黃、青橘皮、附子、香墨等,和搗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久積癥癖,及一切惡氣。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空心煎橘皮湯送下;血癥塊,即用當(dāng)歸酒送下;一切惡氣,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方出《續(xù)本事》卷二。名見《醫(yī)部全錄》卷二二二:巴豆丸別名

    巴礬丸

    處方

    江子2粒(去皮膜),白礬1塊如大拇指大(末之)。

    制法

    上藥于新瓦上煅令江子焦赤為度,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

    急中風(fēng),口閉涎上,欲垂死者。

    用法用量

    巴礬丸(《金鑒》卷三十九)。

    各家論述

    《中風(fēng)斠詮》:尤在涇曰,巴豆為斬關(guān)奪門之將,用佐白礬以吐痰,因其性猛烈,故蜜丸含化,是急藥緩用之法。壽頤按:巴豆最是猛烈,此方且不去油,如曰含化,則雖用蜜丸,必不能少減其毒,雖可開痰,必致上吐下瀉,觀此方用綿裹納入口中近喉,引之吐痰,是僅取其氣,不食其質(zhì),必以線縛住此綿裹之藥,不令吞咽,俟得吐而引藥去之,是古人用意之周密處。

    摘錄方出《續(xù)本事》卷二。名見《醫(yī)部全錄》卷二二二《醫(yī)部全錄》卷一九四:巴豆丸處方

    白術(shù)(炒)1兩,陳皮(炒)1兩,澤瀉1兩,麥芽(炒)1兩,神曲(炒)1兩,茯苓1兩,半夏(姜制)1兩,青皮5錢,干姜5錢,枳實(shí)(炒)1錢半,巴霜1錢半。

    制法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引水下行,運(yùn)脾中濁氣。主脾胃內(nèi)傷酒食,下注腳氣。

    用法用量

    每服5-6丸或10丸,溫水送下。

    摘錄《醫(yī)部全錄》卷一九四方出《攝生眾妙方》卷十,名見《仙拈集》卷三:巴豆丸處方

    巴豆1粒(去殼)。

    制法

    搗爛作1丸。

    功能主治

    小兒喉中痰壅喘甚。

    用法用量

    以棉花包裹,塞鼻,男左女右。痰即墜下。

    摘錄方出《攝生眾妙方》卷十,名見《仙拈集》卷三《醫(yī)統(tǒng)》卷六十四:巴豆丸別名

    巴椒丸

    處方

    巴豆1枚,花椒50粒(細(xì)研)。

    制法

    上為極細(xì)末,飯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

    蟲牙疼痛,蝕孔空虛。

    用法用量

    巴椒丸(《仙拈集》卷二)。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六十四《普濟(jì)方》卷五十四:巴豆丸處方

    巴豆2枚(去皮,熬),桃仁(去皮,熬)2枚,松脂大豆許。

    制法

    上藥搗為2丸。

    功能主治

    耳鳴。

    用法用量

    綿裹塞耳中。

    摘錄《普濟(jì)方》卷五十四《圣濟(jì)總錄》卷一一四:巴豆丸別名

    通靈丸

    處方

    巴豆10粒(去皮心,炒),松脂半兩。

    制法

    上藥搗爛,捻如棗核。

    功能主治

    耳聾鼻塞,不聞音聲香臭者。

    用法用量

    通靈丸(《外科精義》卷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一四《圣濟(jì)總錄》卷一二○:巴豆丸處方

    巴豆(去皮心,出油)10粒,胡椒10粒,高良姜1分,烏頭(生用,去皮)1分,桂(去粗皮)1分,麝香少許(別研)。

    制法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一切風(fēng)齒疼痛。

    用法用量

    以綿裹置于痛處咬之,勿咽津液。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二○《圣惠》卷四十九:巴豆丸處方

    巴豆1兩(不去油,只去皮心,爛研),大麥蘗2兩(炒微黃),神曲1兩(炙微黃),香墨半兩,礞石1兩(細(xì)研),麝香1分(細(xì)研)。

    制法

    上為末,用頭醋1碗于鍋內(nèi),先入巴豆,煎2-3沸,后入諸藥,煎令稠,可丸即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久厭食,癥塊不消。

    用法用量

    每服3-5丸,空心以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外臺(tái)》卷十二引《廣濟(jì)》:巴豆丸別名

    三圣丸

    處方

    巴豆3枚(去心皮,熬),杏仁7枚(去尖),大黃如雞子大。

    制法

    大黃治下篩,取巴豆、杏仁別搗如膏,和大黃,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癖結(jié),心下硬痛。

    用法用量

    三圣丸(《普濟(jì)方》卷一七五)。

    注意

    忌生冷、油膩。

    摘錄《外臺(tái)》卷十二引《廣濟(jì)》
更多中藥材
  • 《蘭室秘藏》卷上:半夏厚樸湯處方紅花5厘,蘇木5厘,吳茱萸1分,干生姜1分,黃連1分,木香2分,青皮2分,肉桂3分,蒼術(shù)3分,白茯苓3分,澤瀉3分,柴胡3分,陳皮3分,生黃芩3分,草豆蔻仁3分,生甘草3分,京三棱4分,當(dāng)歸梢4分,豬苓4分,......
  • 處方白礬(枯過)十五兩,半夏(湯洗去滑.姜汁罨一宿)三斤。炮制上搗為細(xì)末,生姜自然汁為圓,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肺氣不調(diào),咳嗽喘滿,痰涎壅塞,心下堅(jiān)滿,短氣煩悶,及風(fēng)壅痰實(shí),頭目昏眩,咽膈不利,嘔吐惡心,神思昏憒,心忪而熱,涕唾稠粘,并皆治......
  • 處方半夏(湯去滑)3分,干葛3分,細(xì)辛3分,白術(shù)3分,茯苓3分,桂心(不見火)3分,防風(fēng)3分,干姜(炮)3分,黃芩3分,小草3分,甘草(炙)3分,柴胡3分,麥門冬(去心)3分。制法上銼散。功能主治足少陽經(jīng)為風(fēng)寒暑濕流注,發(fā)熱,腰脅痛,頭疼,......
  • 處方半夏、干葛、細(xì)辛、白術(shù)、茯苓、桂、柴胡、麥冬。功能主治腳氣,邪中少陽,口苦脅痛,面垢,體無膏澤,頭目頷銳痛。摘錄《脈因證治》卷下......
  • 《金匱要略》卷中:半夏干姜散處方半夏 干姜各等分制法上二味,研為粗末。功能主治溫胃止嘔。主胃中有寒,干嘔吐逆,吐涎沫。用法用量每次3克,用漿水300毫升,煎取210毫升,頓服之。備注本方證屬胃中有寒,津液凝為痰涎,隨胃氣上逆,因而干嘔、吐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