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煙管頭草、僧帽花、蛇箭草、燒不死
列當(dāng)科野菰屬植物野菰Aeginetia indica L.,以全草入藥。秋季采,曬干。
苦,涼。有小毒。
解毒消腫,清熱涼血。用于扁桃體炎,咽喉炎,尿路感染,骨髓炎;外用治毒蛇咬傷,疔瘡。
1~3錢,外用適量,搗爛敷或浸麻油擦患處。
土靈芝草(《南京民間藥草》),金鎖匙(《浙江中藥資源名錄》),僧帽花(《杭州藥植志》),蛇箭草、白茅花、赤膊花、燒不死(《江西草藥》),煙管頭草(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南京民間藥草》
為列當(dāng)科植物野菰的全株。
生于林下草地或較陰濕地。寄生于禾本科植物芒草、蘆葦?shù)鹊母?。分布全國各地?/p>原形態(tài)
野菰,又名:蔗寄生。
一年生寄生草本,高約15厘米,體內(nèi)無葉綠素??偁罨ㄐ?,花軸甚短,由鱗狀苞腋抽生花梗,頂端開花,單生側(cè)向;小苞片缺如;萼片成鞘狀,長2~3厘米,包圍于花冠筒下部,先端尖;花冠筒長而內(nèi)曲,淡紫紅色,長3~5厘米,先端5裂外展;雄蕊4,2強(qiáng),著生在花管筒下部,與裂片互生。背有1退化假雄蕊;雌蕊1,子房上位,1室,側(cè)膜胎座,柱頭大,呈皿狀。蒴果卵球形,長1~1.5厘米,種子多數(shù)。花期9~10月。
《江西草藥》:"性涼,味苦,有毒。"
治咽喉腫痛,尿路感染,骨髓炎,疔瘡。
①《浙江中藥資源名錄》:"全草,治咽喉腫痛。"
②《杭州藥植志》:"全草治咳嗽。"
③蘇醫(yī)《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治扁桃體炎,咽喉炎,尿路感染。"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爛敷。
①治骨髓炎:野菰根或花搗爛外敷;或用甘草作引子,煎水內(nèi)服。(《南京民間藥草》)
②治毒蛇咬傷:野菰花一兩,曬干,麝香一分,蜈蚣七條。同浸于麻油內(nèi),用時(shí)以麻曲外搽。(《江西草藥》)
③治疔瘡:野菰花,麻油少許,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土靈芝草、蔗寄生、金鎖匙、僧?;?、土地公拐、灌草菰、蛇箭草、白茅花、赤膊花、燒不死、煙管頭草、黃寄生、蛇頭子藥、廣寄生、蘇花、桿母花、管精花、灑壺嘴、馬口含珠、鴨肢板、煙斗花
出自《南京民間藥草》
藥材基源:為列當(dāng)科植物野菰的肉質(zhì)莖、花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eginetia indica L.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喜生于海拔200-1800m的土層深厚、濕潤及枯葉多的地方。常寄生于芒屬(Miscanthus)和甘蔗屬(Saccharum)等禾草類植物根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野菰 一年生寄生草本,高15-40(50)cm。莖黃褐色或紫紅色,不分枝或自基部處有分枝。葉肉紅色,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5-10mm,寬3-4mm,光滑無毛。花常單生莖端,稍俯垂;花梗粗壯,長10-30(-40)cm,常具紫色條紋;花萼佛焰包狀,一側(cè)斜裂至基部,長2.5-4.5(-6.5)cm,紫紅色、黃色或黃白色,具紫紅色條紋;花冠近唇形,常與花萼同色,筒部寬,稍彎曲,長4-6cm,先端5淺裂,上唇裂片和下唇的側(cè)裂片較短,近圓形,全緣,下唇中間裂片稍大;雄蕊4枚,內(nèi)藏,花絲著生于距筒基部1.4-1.5cm處,長7-9mm,紫色,花藥黃色成對粘合,僅一室發(fā)育,下成對粘合,僅一室發(fā)育,下方一對雄蕊的藥隔基部延長成距,子房1室,側(cè)膜胎座4個(gè),柱頭盾形。蒴果圓錐狀或長卵球形,長約2-3cm,2瓣開裂。種子多數(shù),細(xì)小,橢圓形,黃色?;ㄆ?-8月,果期8-10月。
全株含野菰酸(aeginetic acid),野菰內(nèi)酯(aeginetol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1],多烯酸E(polyene E),芹菜素(apigenin),β-谷甾基葡萄糖甙(β-sitosteryl glucoside),β-胡蘿卜(β-carotene),視黃醇(retinol),3,7-二甲基-9-(4-甲氧基-2,3,6-三甲苯基)壬四烯酸乙醇(etretinate)[2],多烯酸(polyene) D、F[3]。
抗腫瘤作用 在接種有1×10-5meth A瘤細(xì)胞的BALB/Ca荷瘤小鼠,腹腔注射野菰提取物2.5mg/kg。結(jié)果證明,對照組小鼠均在21d內(nèi)發(fā)生腹水瘤死亡。而野菰治療組小鼠均無死亡,且未見任何副反應(yīng)。野菰提取物治療后的小鼠再次接種同抗原的meth A瘤細(xì)胞均能繼續(xù)生存,而第2次接種異抗原meth A瘤細(xì)胞則全部死亡。這表明野菰提取物能誘導(dǎo)小鼠產(chǎn)生抗原特異性腫瘤免疫物。體外試驗(yàn)證明野菰提取物無細(xì)胞毒作用[1]。
味苦;性涼;小毒
清熱解毒。主咽喉腫痛;咳嗽;小兒高熱;尿路感染;骨髓炎;毒蛇咬傷;疔瘡
內(nèi)服:煎湯,9-15g,大劑量可用至30g;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漱口
①治骨髓炎:野菰根或花搗爛外敷;或用甘草作引子,煎水內(nèi)服。(《南京民間藥草》)②治毒蛇咬傷: 野菰花一兩,曬干,麝香一分,蜈蚣七條。同浸于麻油內(nèi),用時(shí)以麻油外搽。(《江西草藥》)③治疔瘡:野菰花,麻油少許,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1.《浙江中藥資源名錄》:全草,治咽喉腫痛。
2.《杭州藥植志》:全草治咳嗽。
3. 蘇醫(yī)《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治扁桃體炎,咽喉炎,尿路感染。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煙管頭草、僧帽花、蛇箭草、燒不死
來源列當(dāng)科野菰屬植物野菰Aeginetia indica L.,以全草入藥。秋季采,曬干。
性味苦,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清熱涼血。用于扁桃體炎,咽喉炎,尿路感染,骨髓炎;外用治毒蛇咬傷,疔瘡。
用法用量1~3錢,外用適量,搗爛敷或浸麻油擦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野菰拼音注音Yě Gū別名土靈芝草(《南京民間藥草》),金鎖匙(《浙江中藥資源名錄》),僧帽花(《杭州藥植志》),蛇箭草、白茅花、赤膊花、燒不死(《江西草藥》),煙管頭草(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出處《南京民間藥草》
來源為列當(dāng)科植物野菰的全株。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草地或較陰濕地。寄生于禾本科植物芒草、蘆葦?shù)鹊母?。分布全國各地?/p>原形態(tài)
野菰,又名:蔗寄生。
一年生寄生草本,高約15厘米,體內(nèi)無葉綠素??偁罨ㄐ?,花軸甚短,由鱗狀苞腋抽生花梗,頂端開花,單生側(cè)向;小苞片缺如;萼片成鞘狀,長2~3厘米,包圍于花冠筒下部,先端尖;花冠筒長而內(nèi)曲,淡紫紅色,長3~5厘米,先端5裂外展;雄蕊4,2強(qiáng),著生在花管筒下部,與裂片互生。背有1退化假雄蕊;雌蕊1,子房上位,1室,側(cè)膜胎座,柱頭大,呈皿狀。蒴果卵球形,長1~1.5厘米,種子多數(shù)。花期9~10月。
性味《江西草藥》:"性涼,味苦,有毒。"
功能主治治咽喉腫痛,尿路感染,骨髓炎,疔瘡。
①《浙江中藥資源名錄》:"全草,治咽喉腫痛。"
②《杭州藥植志》:"全草治咳嗽。"
③蘇醫(yī)《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治扁桃體炎,咽喉炎,尿路感染。"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爛敷。
復(fù)方①治骨髓炎:野菰根或花搗爛外敷;或用甘草作引子,煎水內(nèi)服。(《南京民間藥草》)
②治毒蛇咬傷:野菰花一兩,曬干,麝香一分,蜈蚣七條。同浸于麻油內(nèi),用時(shí)以麻曲外搽。(《江西草藥》)
③治疔瘡:野菰花,麻油少許,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野菰拼音注音Yě Gū別名土靈芝草、蔗寄生、金鎖匙、僧?;?、土地公拐、灌草菰、蛇箭草、白茅花、赤膊花、燒不死、煙管頭草、黃寄生、蛇頭子藥、廣寄生、蘇花、桿母花、管精花、灑壺嘴、馬口含珠、鴨肢板、煙斗花
英文名Herb of Indian Aeginetia出處出自《南京民間藥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列當(dāng)科植物野菰的肉質(zhì)莖、花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eginetia indica L.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喜生于海拔200-1800m的土層深厚、濕潤及枯葉多的地方。常寄生于芒屬(Miscanthus)和甘蔗屬(Saccharum)等禾草類植物根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野菰 一年生寄生草本,高15-40(50)cm。莖黃褐色或紫紅色,不分枝或自基部處有分枝。葉肉紅色,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5-10mm,寬3-4mm,光滑無毛。花常單生莖端,稍俯垂;花梗粗壯,長10-30(-40)cm,常具紫色條紋;花萼佛焰包狀,一側(cè)斜裂至基部,長2.5-4.5(-6.5)cm,紫紅色、黃色或黃白色,具紫紅色條紋;花冠近唇形,常與花萼同色,筒部寬,稍彎曲,長4-6cm,先端5淺裂,上唇裂片和下唇的側(cè)裂片較短,近圓形,全緣,下唇中間裂片稍大;雄蕊4枚,內(nèi)藏,花絲著生于距筒基部1.4-1.5cm處,長7-9mm,紫色,花藥黃色成對粘合,僅一室發(fā)育,下成對粘合,僅一室發(fā)育,下方一對雄蕊的藥隔基部延長成距,子房1室,側(cè)膜胎座4個(gè),柱頭盾形。蒴果圓錐狀或長卵球形,長約2-3cm,2瓣開裂。種子多數(shù),細(xì)小,橢圓形,黃色?;ㄆ?-8月,果期8-10月。
化學(xué)成分全株含野菰酸(aeginetic acid),野菰內(nèi)酯(aeginetol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1],多烯酸E(polyene E),芹菜素(apigenin),β-谷甾基葡萄糖甙(β-sitosteryl glucoside),β-胡蘿卜(β-carotene),視黃醇(retinol),3,7-二甲基-9-(4-甲氧基-2,3,6-三甲苯基)壬四烯酸乙醇(etretinate)[2],多烯酸(polyene) D、F[3]。
藥理作用抗腫瘤作用 在接種有1×10-5meth A瘤細(xì)胞的BALB/Ca荷瘤小鼠,腹腔注射野菰提取物2.5mg/kg。結(jié)果證明,對照組小鼠均在21d內(nèi)發(fā)生腹水瘤死亡。而野菰治療組小鼠均無死亡,且未見任何副反應(yīng)。野菰提取物治療后的小鼠再次接種同抗原的meth A瘤細(xì)胞均能繼續(xù)生存,而第2次接種異抗原meth A瘤細(xì)胞則全部死亡。這表明野菰提取物能誘導(dǎo)小鼠產(chǎn)生抗原特異性腫瘤免疫物。體外試驗(yàn)證明野菰提取物無細(xì)胞毒作用[1]。
性味味苦;性涼;小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咽喉腫痛;咳嗽;小兒高熱;尿路感染;骨髓炎;毒蛇咬傷;疔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大劑量可用至30g;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漱口
復(fù)方①治骨髓炎:野菰根或花搗爛外敷;或用甘草作引子,煎水內(nèi)服。(《南京民間藥草》)②治毒蛇咬傷: 野菰花一兩,曬干,麝香一分,蜈蚣七條。同浸于麻油內(nèi),用時(shí)以麻油外搽。(《江西草藥》)③治疔瘡:野菰花,麻油少許,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各家論述1.《浙江中藥資源名錄》:全草,治咽喉腫痛。
2.《杭州藥植志》:全草治咳嗽。
3. 蘇醫(yī)《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治扁桃體炎,咽喉炎,尿路感染。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