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阿膠雞子黃湯

    組成

    陳阿膠(烊沖)二錢(6克)、生白芍三錢(9克)、杵石決明五錢(15克)、雙鉤藤二錢(6克)、大生地黃四錢(12克)、清炙草六分(2克)、杵生牡蠣四錢(12克)、絡石藤三錢(9克)、茯神木四錢(12克)、雞子黃(先煎代水)兩枚(2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滋陰養(yǎng)血,柔肝熄風。

    主治

    主治邪熱久羈,損傷陰血。虛風內動證,癥見手足瘛疭,或頭目眩暈,舌絳苔少,脈細數(shù)。

    臨床應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病后期引起的肢體抽搐、手足活動不能自如等病癥。

    1.腦動脈硬化性頭暈:本方加味(阿膠、雞子黃、石決明、生白芍、生地黃、麥門冬、川芎、鉤藤、夜交藤、生牡蠣、赤芍、丹參、羌活、白芷、甘草)治療腦動脈硬化性頭暈32例,以治療1個月后及1年隨訪后癥狀變化評價療效,4周為1個療程。結果:治愈25例,有效7例,總有效率100%。(《中國實用醫(yī)藥》2008年第21期)

    2.面肌痙攣:本方合通心絡加減(阿膠、白芍、石決明、鉤藤、生地黃、炙甘草、牡蠣、僵蠶、白芷、絡石藤、茯神、雞子黃)治療面肌痙攣癥96例。以痙攣分級強度變化評定療效,10日為1個療程,平均治療4個療程。結果:治愈38例,好轉43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84.4%。(《中國民間療法》2013年第4期)

    方解

    阿膠雞子黃湯主要用于治療溫熱病后期、熱盛傷陰、陰血不足而致筋脈拘攣、肢體抽搐。臨床應用以筋脈拘急、舌絳苔少、脈細數(shù)為辨證要點。方用阿膠、雞子黃滋陰血、熄內風;生地,黃、白芍、甘草酸甘化陰、柔肝熄風;佐以平肝潛陽之鉤藤、石決明、牡蠣,安神寧心之茯神、舒筋通絡之絡石藤。抽搐較甚者,加羚羊角粉熄風止痙;陰虛陽亢者,加龜甲、鱉甲、磁石滋陰潛陽;兼有虛熱者,加知母、牡丹皮滋陰清熱。

    凡陽熱亢盛、熱極動風引起的手足抽搐,不宜應用本方。

    方歌

    阿膠雞子黃湯好,地芍鉤藤牡栃草,決明茯神絡石藤,陰虛動風此方保。

    摘錄清·《通俗傷寒論》
更多中藥材
  • 處方半夏 白茯苓 熟蒼術 厚樸 廣皮 甘草功能主治健脾燥濕,化痰消飲。主治濕氣傷脾,痰飲內停,嘔吐清水,胸脘飽悶。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癥因脈治》卷二......
  • 處方半夏15克 茯苓塊15克 川連3克 厚樸9克 通草24克功能主治燥濕利水。主治濕郁于脾,胸部痞滿,不饑不食。用法用量用水1.2升,煮通草成800毫升,再入余藥,煮成300毫升,分三次服。摘錄《溫病條辨》卷二......
  • 處方人參2錢,陳皮2錢,黃耆1錢5分,當歸1錢5分,白術1錢5分,白芷1錢5分,川芎、茯苓、皂角刺、乳香、沒藥、金銀花、甘草節(jié)。功能主治癰瘍半陰半陽,似潰非潰,似腫非腫,此皆元氣虛弱,失于補托所致。用法用量水、酒各半煎服。摘錄《瘍科選粹》卷......
  • 處方蛤蚧2對(涂酥炙),人參6分,蕓桔梗6分,知母6分,紫蘇6分,豬牙皂角(酥炙)6分,甜葶藶(炒)6分,鱉甲8分(酥炙),檳榔6分,白前6分,柴胡8分,漢防己6分,杏仁(炒,去皮尖)6分,羚羊角(炒)6分,郁李仁(炒,去皮)6分,紫菀6分......
  • 處方白芍30克 柴胡6克 當歸9克 川芎15克 甘草3克 蔓荊子3克 半夏3克功能主治疏肝解郁,活血祛風。主治郁氣不宣,風邪外襲,半邊頭痛,多在左邊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辨證錄》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