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鯔魚

    《中藥大辭典》:鯔魚拼音注音Zī Yú別名

    子魚(《綱目》),白眼(《黃渤海魚類調(diào)查報(bào)告》),梭魚(《脊椎動(dòng)物分類學(xué)》)。

    出處

    《開寶本草》

    來源

    為鯔科動(dòng)物鯔魚。

    生境分布

    分布很廣,我國從遼寧至廣東沿海均有。

    原形態(tài)

    體粗壯,呈圓筒形,前部平扁,入后漸側(cè)扁。體長約40厘米。頭短,平扁,背部寬闊,兩側(cè)略凸,向腹面傾斜。吻寬而短。眼大,外被一層厚的脂膜。眼間隔寬闊平坦。鼻孔每側(cè)2個(gè),前鼻孔小,圓形,后鼻孔大,三角形??谛。挛?,略呈人字形??诖桨l(fā)達(dá),下頜前端有一凸起,可嵌入上頜相對(duì)的凹陷中。上下頜邊緣具絨毛狀細(xì)齒。鰓孔大,鰓耙細(xì)密如篦狀。鱗大,圓形,除吻部外,全體皆被鱗:第一背鰭基部兩側(cè)及胸鰭的腋部有尖瓣?duì)畲篦[,腹鰭間有1三角形瓣?duì)畲篦[,側(cè)線不明顯,體側(cè)縱列鱗42~43。背鰭Ⅳ,Ⅰ8,起點(diǎn)在吻端至尾鰭基距離的正中;第二背鰭上緣微凹。臀鰭Ⅲ8,與第二背鰭同形,起點(diǎn)在第2背鰭的稍前方或與之相對(duì)。胸鰭短寬,16~17,位高。腹鰭15。尾鰭大,叉形,后緣缺刻較深。頭及體背青黑色,腹部白色。體側(cè)上半部有7條黑色縱條紋,各條紋間有銀白色斑點(diǎn)。各鰭淺灰色。

    棲息于淺海或河口咸淡水交界處;有時(shí)亦上溯至淡水的江河中。以泥土中有機(jī)質(zhì)為食。產(chǎn)卵期3~4月,卵產(chǎn)于近海之河口。

    歸經(jīng)

    《本草撮要》:"入足陽明經(jīng)。"

    性味

    ①《開寶本草》:"味甘,平,無毒。"

    ②《醫(yī)林纂要》:"甘咸,平。"

    功能主治

    ①《開寶本草》:"主開胃,通利五臟,久食令人肥健。"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助脾氣,令人能食,益筋骨,益氣力,溫中下氣。"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鯔魚拼音注音Zī Yú別名

    子魚、白眼、梭魚、烏鯔、黑耳鯔、烏仔魚、犬魚、知魚、脂魚、烏頭魚

    英文名Striped mullet出處

    出自《開寶本草 》。

    1.《開寶本草》:鰓魚食泥,與百藥無忌。似鯉,身圓、頭扁、骨軟。生江海淺水中。

    2.《綱目》:鰓魚,生東海。狀如青魚,長者尺余,其子滿腹,有黃脂味美,獺喜食之。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鯔科動(dòng)物鯔魚及近緣多種動(dòng)物的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ugil cephalus Linnaeus.

    采收和儲(chǔ)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后,除去鱗片及內(nèi)臟,洗凈,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為近海中上層魚類。喜棲息于淺?;蚝涌谙痰唤缣帲袝r(shí)亦上溯至淡水江河中食性廣,以浮游物物、底棲生物及泥土中硅藻等有機(jī)質(zhì)為食。生殖季節(jié)為3-4月間,懷卵量為320萬-480萬顆,產(chǎn)外部設(shè)備 于近河口淺海。卵浮性,徑0.7-1mm,有油球1個(gè)。

    資源分布:我國沿海均有分布。因生長迅速,現(xiàn)已為港養(yǎng)良好養(yǎng)殖種類。

    原形態(tài)

    鯔魚,體粗壯,呈圓筒形,后部側(cè)扁。一般體長40-50cm。頭短平扁,背部寬闊,兩側(cè)略凸,向腹面傾余。吻寬短。眼大,脂眼瞼發(fā)達(dá),妝間隔寬闊平坦??谛。挛?,略呈人字形,下頜前端有一凸起,閉合時(shí)可嵌入上頜相對(duì)的凹陷中上下頜邊緣具絨毛狀齒。鰓孔大,鰓耙(53-75)+(65-90),細(xì)密。圓鱗大,除吻部外皆被鱗。側(cè)線不明顯,體側(cè)縱列鱗36-43,橫列鱗14-15,背鰭兩個(gè),分離,第1背鰭IV,起點(diǎn)位于體背中部。第2背鰭I-8,上緣微凹。臀鰭III-8,與第2背鰭同形。胸鰭16-17,位高。腹鰭I-5,鰭間有一三角形瓣?duì)畲篦[。尾鰭大,叉形,后緣缺刻較深。頭及體背青黑色,體側(cè)上半部有7條黑色縱條紋,各條紋間有銀白色斑點(diǎn)。腹部白色,各鰭灰色。

    化學(xué)成分

    全魚含蛋白質(zhì),脂肪,硫胺素(thiamine),核黃素(riboflavine0,煙酸(nicotinic acid)及鈣、磷、鐵。

    肌肉含糖原,清蛋白(albumin),肌酸(creatine),肌酸酐(creatinine),組胺(histamine),組氨酸脫羧酶(histidine decarboxylase),肌動(dòng)球蛋白(actomyosin),卵磷脂(lecithine),維生素B6,色氨酸(tryptophane),賴氨酸(lysine)等多種氨基酸。

    鮮肝含維生素B12,乙醇脫氫酶(alcohol dehydrogenase),過氧化氫酶(catalase)。膽汁的主要成分為?;蛆Z去氧膽酸(taurochenodeoxycholic acid)。

    卵脂含少量1-烯基二脂酰甘油(alk-1-enyl diglyceride),烷基二脂酰甘油(alkyldiglyceride),卵油萌芽酯含多不飽和醇,酸有C(16:0)、C(18:1)、C(18:2)C(18:3)、C(26-40)酸等。腦垂體含類催乳激素物質(zhì)(prolactinlike hormone)促黑素細(xì)胞因子(melanocyte stimusating factor)脂類飽和脂肪酸以C(16:0)、C(18:0)為主,不飽和脂肪酸以C(16:0)、C(18:2)、C(18:3)、C(20:5)、C(22:6)為主,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含量高。

    腎含皮質(zhì)醇(cortsol),可的松(cortisone)。

    皮及鱗含脯氨酸(proline),羥基脯氨酸(hydroxyproline),胡蘿卜素類:玉米黃質(zhì)(zeaxanthin),葉黃素(lutein),胡蘿卜二醇(tunaxanthin),β-胡蘿卜素(β-carotene),硅藻黃質(zhì)(diadoxanthin),梳黃質(zhì)(cynthiaxanthin),隱黃質(zhì)(cryptoxanthin),異隱黃質(zhì)(isocryptoxanthin)等。

    歸經(jīng)

    脾;胃;肺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平

    注意

    疾病初愈者慎服。

    功能主治

    益氣健脾;開胃消食;散瘀止痛。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小兒疳積;貧血;百日咳;產(chǎn)后瘀血;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0-120g。

    各家論述

    1.《開寶本草》:主開胃,通利五臟,久食令人肥健。

    2. 婉可成《食物本草》:助脾氣,令人能食,益筋骨,益氣力,溫中下氣。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龍穿彩別名白龍串彩、白龍蒼、白龍昌菜、白花益母草、膿瘡草來源唇形科盤澤草屬植物白龍穿彩Panzeria alashanica Kupr.,以全草入藥。夏季花未開或初開時(shí)割取全草,曬干。性味辛、微苦,平。注意孕婦及無瘀者......
  • 《中藥大辭典》:百兩金拼音注音Bǎi Liǎnɡ Jīn別名八爪龍、八爪金龍(《草木便方》),開喉劍、葉下藏珠、狀元紅(《天寶本草》),山豆根、鐵雨傘、真珠涼傘(《福建中草藥》),野猴棗、珍珠傘(江西《草藥手冊(cè)》)。出處《本草圖經(jīng)》來源為紫......
  • 拼音注音Bǎi Liǎnɡ Jīn Yè出處《福建中草藥》來源為紫金牛科植物百兩金的葉片。化學(xué)成分莖、葉含紫金牛酸、巖白菜素。性味《福建中草藥》:“微咸,涼?!肮δ苤髦巍斗诸惒菟幮浴罚骸鞍鼡p傷,涂諸瘡,通淋?!罢洝吨兴幋筠o典》......
  • 《中國藥典》:百合拼音注音Bǎi Hé別名野百合、喇叭筒、山百合、藥百合、家百合英文名BULBUS LILII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百合Lilium brownii F.E.Brown ......
  • 《中藥大辭典》:百合子拼音注音Bǎi Hé Zǐ出處《綱目》來源為百合科植物百合等的種子。功能主治孫思邈:“治腸風(fēng)下血,百合子酒炒微赤,研末,湯服?!罢洝吨兴幋筠o典》《中華本草》:百合子拼音注音Bǎi Hé Zǐ英文名seed of G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