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腫柄菊葉

    拼音注音Zhǒnɡ Bǐnɡ Jú Yè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腫柄菊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ithonia diuersifolia (Hemsl.) A.Gray.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路旁,常栽培作綠籬。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腫柄菊 一年生草本,高2-5m。莖粗壯,有分枝,有稠密的短柔毛。葉互生;有長葉柄;葉片卵形、卵狀三角形或近圓形,長7-20cm,3-5深裂,上部葉有時不分裂,裂片卵形或披針形,邊緣細鋸齒,下面疲在狀短柔毛,基出三脈。頭狀花序大,寬5-15cm,頂生于假軸分枝的長梗上;總苞片4層,外層苞片橢圓形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基部堅硬,革質(zhì);內(nèi)層苞片長披針形,上部葉草質(zhì)或膜質(zhì),先端鈍;舌狀花1層,黃色,舌片長卵形,先端有不明顯的3齒;筒狀花黃色。瘦果長圓形,長約4mm,被短柔毛。

    化學(xué)成分

    花和葉含揮發(fā)油,其主要成分為α-蒎烯(α-Pinene),(Z)-β-羅勒烯[(Z)-β-ocimene],檸檬烯(limonene),對-(艸孟)烯-l,5-二烯-8-醇(p-mentha-1,5-dien-8-oI)等。葉和地上部分中還分得大量倍半萜內(nèi)酯,腫柄菊內(nèi)酯(tagitinin)A、C,粗毛豚草素(hispidulin),腫柄菊倍半萜內(nèi)酯類和6-乙酸-2,2-二甲基-7-羥基色原烯(6-acetyl-2,2-dimethyl-7-hydroxychromene)。

    性味

    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主急性胃腸炎;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9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巴掌草別名千靈丹來源蘭科兜蘭屬植物同色兜蘭Paphiopedilum concolor Tang et Wang,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洗凈切段,鮮用或曬干。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止咳平喘,祛風(fēng)止痛。用于肺結(jié)核,支氣管炎,......
  • 《中藥大辭典》:巴旦杏仁拼音注音Bā Dàn Xìnɡ Rén別名八擔(dān)仁(《飲膳正要》),巴達杏仁(《本草通玄》),叭噠杏仁(《要藥分劑》)。出處《綱目》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巴旦杏的干燥種子。果實成熟后采收,除去果肉及核殼,取種仁,曬干。生境分......
  • 拼音注音Bā Máo Guǒ別名牛草果出處《貴州民間藥物》來源為禾本科植物五節(jié)芒根莖部葉鞘內(nèi)的蟲癭。蟲癭全年均可采集。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草地。分布廣東、廣西、貴州、安徽、江蘇等地。原形態(tài)五節(jié)芒,又名:萱仔、馬兒扦。 多年生草本,高2~4米。......
  • 《全國中草藥匯編》:巴茅根別名大茅根來源禾本科芒屬植物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 (Maxim.) Benth., et Hook. f.,以根狀莖入藥。四季可采,曬干。性味甘,涼。功能主治清熱,活血。用于婦女干血......
  • 《中國藥典》:巴豆拼音注音Bā Dòu別名雙眼龍、大葉雙眼龍、江子、猛子樹、八百力、芒子英文名FRUCTUS CROTONIS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實,根及葉亦供藥用。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堆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