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野丁香

    《中藥大辭典》:野丁香拼音注音Yě Dīnɡ Xiānɡ別名

    歷細(xì)(藏名)。

    出處

    《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

    為木犀科植物花葉丁香花蕾。5~6月采收。陰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灌木叢中。分布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落葉灌木,全株光滑無(wú)毛。葉對(duì)生,卵形,長(zhǎng)1.5~3.5厘米,寬0.8~2厘米,先端尖,基部近圓形,全緣;具柄。總狀花序排列成圓錐狀,頂生;花藍(lán)紫色;花萼4裂,宿存;花冠漏斗形,4裂;雄蕊2。蒴果圓錐形。種子具翅。

    性味

    性溫,味辛。

    功能主治

    溫胃散寒,降逆止嘔。治胃寒呃逆,嘔吐,胃粘膜充血等癥。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5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野丁香拼音注音Yě Dīnɡ Xiānɡ別名

    灑瓶花、丁香花

    出處

    《紅河中草藥》

    來源

    為茜草科植物桂丁香花、果。秋季采花,冬季采果。

    生境分布

    生于半山坡較陰濕的雜木林中。分布云南、廣西。

    原形態(tài)

    桂丁香,又名:中型滇丁香。

    多年生灌木。莖直立,高2~4米。葉對(duì)生,長(zhǎng)倒卵形成長(zhǎng)橢圓形,長(zhǎng)7~17厘米,寬1.5~5.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略波狀,上面綠色,無(wú)毛,下面粉綠色,僅中脈有伏貼柔毛。頂生傘房花序狀圓錐花序,花白色至玫瑰紅色;萼懷狀,緣5裂,裂片倒披針形,長(zhǎng)約1.3厘米,似葉狀;花冠高腳碟狀,5裂,裂片廣展,徑約3厘米,管長(zhǎng)3厘米;雄蕊5;子房下位,2室。蒴果卵形,長(zhǎng)約2厘米,木質(zhì),頂端宿存杯狀花盤。種子有翅。

    本植物的根(野丁香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功能主治

    止咳化痰。

    復(fù)方

    治百日咳,慢性支氣管炎,肺結(jié)核:野丁香花、果一兩。水煎以蜂蜜兌服。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野丁香拼音注音Yě Dīnɡ Xiānɡ出處

    出自《紅河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花葉丁香的花蕾。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yringa persica L.

    采收和儲(chǔ)藏:5月花未開放時(shí)采收,陰干。

    生境分布

    分布于我國(guó)甘肅、四川、西藏等地,北方部分地區(qū)庭園亦有栽培。原產(chǎn)中亞至歐洲。

    原形態(tài)

    小灌木,高1-2m。枝細(xì)弱,開展,直立或稍弓曲,灰棕色無(wú)毛,具皮孔,小枝無(wú)毛。單葉對(duì)生;葉柄長(zhǎng)0.5-1.3cm,無(wú)毛;葉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zhǎng)1.5-6cm,寬0.8-2cm,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楔形,全緣,稀具1-2小裂片,無(wú)毛。花兩性;花序由側(cè)芽抽生,長(zhǎng)3-10cm,通常多對(duì)排列在枝條上部呈頂生圓錐花序狀;花梗長(zhǎng)約1.5-3mm;花芳香;花萼無(wú)毛,長(zhǎng)約2mm,具淺而銳尖的齒,或萼齒呈三角形;花冠淡紫,花冠管細(xì)長(zhǎng),近圓柱形,長(zhǎng)0.6-1cm,花冠裂片呈直角開展,寬卵形、卵形或橢圓形,長(zhǎng)4-7mm,兜狀,先端尖或鈍;花藥小,不孕,淡黃綠色,著生于花冠管喉部之下?;ㄆ?月。

    歸經(jīng)

    胃經(jīng)

    性味

    辛;性溫

    功能主治

    溫胃止嘔主。主胃寒嘔逆;嘔吐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4.5g。

    臨床應(yīng)用

    治百日咳,慢性支氣管炎,肺結(jié)核:野丁香花、果一兩。水煎以蜂蜜兌服。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埃蕾拼音注音āi Lěi出處《中國(guó)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來源為龍膽科植物百金花的帶花全草。開花時(shí)采集,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沙漠地區(qū)的湖盆,濕潤(rùn)和鹽漬化的沙地。分布內(nèi)蒙古、新疆、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等地。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20~......
  • 拼音注音ān Huī Cì Huánɡ Bò別名黃柏、刺黃柏、三顆針英文名root of Anhwei Barberry出處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的莖枝。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Berberis anhwe......
  • 來源小檗科安徽小檗Berberis anhweiensis Ahnendt,以樹枝、樹皮入藥。生境分布安徽、浙江。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熱燥濕,利尿殺蟲。主治黃疸,目疾,熱痢下血,淋濁帶下,瘡瘍熱毒,毒蛇咬傷,小兒疳積。用法用量3~5錢。摘......
  • 來源杜鵑花科安徽杜鵑Rhododendron anhweiense Wils.,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安徽、浙江、江西。功能主治活血止痛。主治跌打損傷。用法用量根0.5~1兩,水煎,沖黃酒、紅糖,早晚飯前各服1次。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
  • 《中國(guó)藥典》:安息香拼音注音ān Xī Xiānɡ別名白花榔英文名BENZOINUM來源本品為安息香科植物白花樹Styrax tonkinensis (Pierre)Craib ex Hart. 的干燥樹脂。樹干經(jīng)自然損傷或于夏、秋二季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