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貴州草藥》
為毛茛科植物蕨葉人字果的根。全年可采。
生于箐林巖縫。分布廣西、廣東、貴州、江西及浙江等地。
多年生草本。根莖褐色,有多數(shù)須根。葉基生,鳥趾狀三出復(fù)葉,有長柄,柄基部擴(kuò)大成鞘狀;葉片卵圓形,邊緣有缺刻狀鈍鋸齒,齒端二淺裂。花莖細(xì)弱,頂端抽出2~3條小花梗,花冠白色。蓇葖果線狀橢圓形,2枚,近水平開展,上方開裂。
性寒,味辛微苦。
消腫,散毒。治紅腫瘡毒。
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野黃連、龍節(jié)七
出自《貴州草藥》。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蕨葉人字果的根莖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chocarpum dalzielii(Drumm.et Hutch.) W.T.Wang et Hsiao[Isopyrum dalzielii Drumm.et Hutch.;I.flaccidum Ulbr.]
采收和儲藏:栽培3-4年后,于冬季將根挖出,除去地上部分,洗凈,曬干或烘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750-1600m的山地密林下,溪旁或溝邊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
蕨葉人字果,多年生直立草本。根狀莖較短,密生多數(shù)須根。葉基生,3-11枚;葉柄長3.5-11.5cm;;葉為鳥趾狀復(fù)葉,中央指片菱形,長2.5-7.5cm,寬1.7-3.5cm,中央部具3-4對淺裂片,邊緣有鋸齒,側(cè)生指片有3或5枚小葉,小葉不等大,斜工作菱形或斜卵形,最小的小葉長僅8mm?;ㄝ愀?0-28cm,3-11個;復(fù)單歧聚傘花序,長5-10cm,有3-8朵花;花梗長2-3cm;苞片3全裂;花兩性,萼片5,花瓣?duì)?,白色,倒卵狀橢圓形,長8-10mm,寬3.8-4mm,先端鈍尖;花瓣5,金黃色,長2.8-4.5mm,瓣片近圓形,先端微凹或全緣,具細(xì)長的爪;雄蕊多數(shù),長3.5-4.5mm,花藥黃色,長約0.8mm;收皮2;基部合生。蓇葖果2,人字形叉形,狹倒卵狀披針形,長11-12mm。種子約8顆,近圓球形,直徑約1mm,褐色?;ㄆ?-5月,果期5-6月。
1.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涼環(huán)境,最怕酷熱。以心松富含腐殖質(zhì)的砂質(zhì)土栽培為宜,如果土質(zhì)粘重,則根系不發(fā)達(dá),易引起爛根。
2.栽培技術(shù) 種子繁殖:5-6月果實(shí)成熟,將采收的種子置通風(fēng)處15d左右,隨即進(jìn)行播種。苗床要求搭有一定遮蔭度的棚,然后將種子撒播苗床上,均勻撒1層草皮灰,注意保持苗床濕潤,待苗高8cm左右時,即可移植。
3.冬季及早春氣溫低時透光度為60%,夏、秋季透光度為30%-40%,注意抗旱防澇。
4.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炭疽病,為害葉片,初期出現(xiàn)黃褐色小斑,用代森鋅40倍液或1:1:200倍的波爾多液噴射。蟲害有地老虎等咬斷幼苗,可用毒餌誘殺。
肺經(jīng)
味辛;微苦;性寒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癰瘡腫毒;外傷腫痛;跌打冬痛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貴州草藥》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蕨葉人字果的根。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生于箐林巖縫。分布廣西、廣東、貴州、江西及浙江等地。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莖褐色,有多數(shù)須根。葉基生,鳥趾狀三出復(fù)葉,有長柄,柄基部擴(kuò)大成鞘狀;葉片卵圓形,邊緣有缺刻狀鈍鋸齒,齒端二淺裂。花莖細(xì)弱,頂端抽出2~3條小花梗,花冠白色。蓇葖果線狀橢圓形,2枚,近水平開展,上方開裂。
性味性寒,味辛微苦。
功能主治消腫,散毒。治紅腫瘡毒。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巖節(jié)連拼音注音Yán Jié Lián別名野黃連、龍節(jié)七
英文名Root of Fernleaf dichocarpum出處出自《貴州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蕨葉人字果的根莖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chocarpum dalzielii(Drumm.et Hutch.) W.T.Wang et Hsiao[Isopyrum dalzielii Drumm.et Hutch.;I.flaccidum Ulbr.]
采收和儲藏:栽培3-4年后,于冬季將根挖出,除去地上部分,洗凈,曬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750-1600m的山地密林下,溪旁或溝邊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
原形態(tài)蕨葉人字果,多年生直立草本。根狀莖較短,密生多數(shù)須根。葉基生,3-11枚;葉柄長3.5-11.5cm;;葉為鳥趾狀復(fù)葉,中央指片菱形,長2.5-7.5cm,寬1.7-3.5cm,中央部具3-4對淺裂片,邊緣有鋸齒,側(cè)生指片有3或5枚小葉,小葉不等大,斜工作菱形或斜卵形,最小的小葉長僅8mm?;ㄝ愀?0-28cm,3-11個;復(fù)單歧聚傘花序,長5-10cm,有3-8朵花;花梗長2-3cm;苞片3全裂;花兩性,萼片5,花瓣?duì)?,白色,倒卵狀橢圓形,長8-10mm,寬3.8-4mm,先端鈍尖;花瓣5,金黃色,長2.8-4.5mm,瓣片近圓形,先端微凹或全緣,具細(xì)長的爪;雄蕊多數(shù),長3.5-4.5mm,花藥黃色,長約0.8mm;收皮2;基部合生。蓇葖果2,人字形叉形,狹倒卵狀披針形,長11-12mm。種子約8顆,近圓球形,直徑約1mm,褐色?;ㄆ?-5月,果期5-6月。
栽培1.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涼環(huán)境,最怕酷熱。以心松富含腐殖質(zhì)的砂質(zhì)土栽培為宜,如果土質(zhì)粘重,則根系不發(fā)達(dá),易引起爛根。
2.栽培技術(shù) 種子繁殖:5-6月果實(shí)成熟,將采收的種子置通風(fēng)處15d左右,隨即進(jìn)行播種。苗床要求搭有一定遮蔭度的棚,然后將種子撒播苗床上,均勻撒1層草皮灰,注意保持苗床濕潤,待苗高8cm左右時,即可移植。
3.冬季及早春氣溫低時透光度為60%,夏、秋季透光度為30%-40%,注意抗旱防澇。
4.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炭疽病,為害葉片,初期出現(xiàn)黃褐色小斑,用代森鋅40倍液或1:1:200倍的波爾多液噴射。蟲害有地老虎等咬斷幼苗,可用毒餌誘殺。
歸經(jīng)肺經(jīng)
性味味辛;微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癰瘡腫毒;外傷腫痛;跌打冬痛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