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雞血

    《中藥大辭典》:雞血拼音注音Jī Xuè出處

    《別錄》

    來源

    為雉科動物家雞。

    化學(xué)成分

    紅細(xì)胞數(shù)及血紅蛋白含率,比牛、豬等低,雞血含血紅蛋白10.3克/100毫升,而牛、豬等,都在13克/100毫升左右。雞的紅細(xì)胞每克干物含維生素K8DamGlavind單位,血漿每克干物含20D.G.單位。

    歸經(jīng)

    《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經(jīng)。""雞冠血:入肝、肺、腎三經(jīng)。"

    性味

    咸,平。

    ①《別錄》:"平,無毒。"

    ②《綱目》:"咸,平,無毒。"

    ③《醫(yī)林纂要》:"雞冠血:咸,溫。"

    ④《本草再新》:"雞血:味辛,性熱,無毒。雞冠血:味甘,性溫,無毒。"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活血、通絡(luò)。治小兒驚風(fēng),口面歪斜,痿痹,折傷,目赤流淚,癰疽瘡癬。

    ①《別錄》:"烏雄雞血:主踒折骨痛及痿痹。黑雌雞血:主中惡腹痛及踒折骨痛,乳難。烏雄雞冠血:主乳難。"

    ②孟詵:"目淚出不止者,以三年烏雄雞冠血敷目睛上,日三度。"

    ③《本草拾遺》:"馬咬瘡及剝驢馬傷手,熱雞血及熱浸之。""雄雞脅血:涂白癜風(fēng),疬瘍風(fēng)。"

    ④《痘疹正宗》:"雞冠血和酒服,發(fā)痘最佳。"

    ⑤《綱目》:"熱血服之,主小兒下血及驚風(fēng),解丹毒,安神定志。""烏雄雞冠血亦點暴赤目。丹雞者并療經(jīng)絡(luò)間風(fēng)熱;涂頰治口歪不正;卒飲之治小兒卒驚客忤;涂諸瘡癬、蜈蚣、蜘蛛毒,馬嚙瘡,百蟲入耳。"

    ⑥《本草再新》:"治心血枯,肝火旺,利關(guān)節(jié),通經(jīng)絡(luò)。""雞冠血兼理血分氣分,無血可生,血多可破;氣弱可補,氣逆可舒;補中益腎,利水通經(jīng)。"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熱飲。外用:涂敷。

    復(fù)方

    ①治中風(fēng)口面歪僻不正:雄雞血煎熱涂之,正則止?;蛐氯≌哐?,使涂之亦佳。涂緩處一邊為良。(《圣濟總錄》雞血涂方)

    ②治筋骨折傷:急取雄雞一只刺血,量患人酒量,或一碗、或半碗和飲。(《青囊雜纂》)

    ③治發(fā)背癰疽:雄雞冠血滴疽上,血盡再換。(《保壽堂經(jīng)驗方》)

    ④治對口毒瘡:熱雞血頻涂之,取散。(《坦仙皆效方》)

    ⑤治燥癬作癢:雄雞冠血頻頻涂之。(《范汪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雞血拼音注音Jī Xuè英文名Chicken blood出處

    出自《名醫(yī)別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雉科動物家雞的血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

    采收和儲藏:宰雞時收集血液,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家雞因飼養(yǎng)雜交的關(guān)系,口種繁多,形體大小及毛色不一。食物主要為植物的種子、果實及昆蟲等。雄雞善啼。

    資源分布:全國各地均有飼養(yǎng)。

    原形態(tài)

    家雞,家禽。嘴短而堅,略呈圓錐狀,上嘴稍彎曲。鼻孔裂狀,被有鱗狀瓣。眼有瞬膜。頭上有肉冠,喉部兩側(cè)有肉垂,通常呈褐紅色;肉冠以雄者為高大,雌者低??;肉垂亦以雄者為大。翼短;羽色雌、雄不同,雄者羽色較美,有長而鮮麗的尾羽;雌者尾羽甚短。足健壯,跗、跖及趾均被有鱗板;趾4,前3趾,后1趾,后趾短小,位略高,雄者跗跖部后方有距。

    化學(xué)成分

    紅細(xì)胞數(shù)及血紅蛋白含率,比牛、豬等低,雞血含血紅蛋白(hemoglobin)10.3g/100ml,而牛、豬等,都在13g/100ml左右。雞的紅細(xì)胞每克干物含維生素(vitamin)K8D.G.u,血漿每克干物含20D.G.u。

    藥理作用

    雞血可用于提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雞紅細(xì)胞的SOD含有金屬離子銅和鋅,為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

    歸經(jīng)

    肝;心經(jīng)

    性味

    味咸;性平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活血;通絡(luò);解毒。主小兒驚風(fēng);口面歪斜;目赤流淚;木舌舌脹;中惡腹痛;痿痹;跌打骨折;痘瘡不起;婦女下血不止;癰疽瘡癬;毒蟲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生血熱飲,每次20ml,每日2次。外用:適量,涂敷;或點眼、滴耳。

    各家論述

    1.《名醫(yī)別錄》:烏雄雞血:主骨折骨痛及痿痹。黑雌雞血:主中惡腹痛及骨折骨痛,乳難。烏雄雞冠血:主乳難。

    2.孟詵:目淚出不止者,以三年烏雄雞冠血敷目睛上,日三度。

    3.《本草拾遺》:馬咬瘡及剝驢馬傷手,熱雞血及熱浸之。雄雞脅血:涂白癜風(fēng),疬瘍風(fēng)。

    4.《痘疹正宗》:雞冠血和酒服,發(fā)痘最佳。

    5.《本草綱目》:熱血服之,主小兒下血及驚風(fēng),解丹毒,安神定志。烏雄雞冠血亦點暴赤目。丹雞者并療經(jīng)絡(luò)間風(fēng)熱;涂頰治口歪不正;卒飲之治小兒卒驚客忤;涂諸瘡癬、蜈蚣、蜘蛛毒,馬嚙瘡,百蟲入耳。

    6.《本草再新》:治心血枯,肝火旺,利關(guān)節(jié),通經(jīng)絡(luò)。雞冠血兼理血分氣分,無血可生,血多可破;氣弱可補,氣逆可舒;補中益腎,利水通經(jīn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郎花拼音注音Bái Lánɡ Huā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橡樹科植物峨眉椴的根皮。生境分布生于中山區(qū)之森林中。分布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約10米。芽卵形,芽鱗銳形或較鈍。單葉互生;長方形或長方卵形,長9~11厘米,......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酒草別名山地菊、假蓬、酒藥草、小白酒草來源菊科白酒草Conyza japonica (Thunb.) Less.,以根入藥。生境分布福建、臺灣、廣西、廣東、四川、云南、貴州。性味辛、微苦,平。功能主治消炎鎮(zhèn)痛,祛風(fēng)化痰......
  • 拼音注音Bái Jīn Gǔ Lǎn別名百解薯、千金薯、竹葉薯、金銀帶(《廣西藥植名錄》)。出處《廣西中草藥》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三筒管的塊根。夏季采集,洗凈切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深山林中。分布廣西、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三筒管,又名:青藤。多年......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金果欖別名山總管、百解薯、銀袋、苦涼藤來源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百解馬兜鈴Aristolochia westlandii Hemsl.,以塊根入藥。夏秋采挖,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于腸炎腹瀉,菌......
  • 別名耿馬鉤藤、雙鉤藤、無柄果鉤藤、雙鉤來源茜草科白鉤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以帶鉤的藤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云南。性味甘,微寒。功能主治清熱平肝,活血通經(jīng)。用于頭痛眩暈,感冒夾驚,驚癇抽搐,妊娠子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