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粵瓦韋

    拼音注音Yuè Wǎ Wéi別名

    小金刀、葉下子、大茅鐮、骨牌伸筋、獨立枝生、劍丹、一枝槍

    英文名kuangtung Lepisorus出處

    始載于《中國蕨類植物圖譜》。

    來源

    藥材基源:為水龍骨科植物粵瓦韋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episorus Obscure-venuiosus (Hayata)Ching[Polypodium obscure-venulosum Hayata]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下樹干或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植株高25-40cm。根莖橫生,被黑色、卵狀披針形鱗片,頂端長漸尖,邊緣具微齒,最后脫落。葉遠生;葉柄長3-6cm,基部被鱗片,黑褐購,向上無毛;葉片革質(zhì),狹披針形,長25-35cm,寬2-3cm,中部以下最寬,兩端漸狹,先端長漸尖或呈尾狀,基部楔形,全緣,深綠色,上面有斑點狀水囊,下面沿中脈附近疏生鱗片,干后略反卷;中脈兩面稍隆起,側脈不明顯。孢子囊群圓形,橙黃色,在中脈兩側各排成1行,位于中脈與葉邊中央。

    歸經(jīng)

    入肺、脾、膀胱三經(jīng)

    性味

    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止血。主咽喉腫痛;癰腫瘡瘍;燙火傷;蛇咬傷;小兒驚風;嘔吐腹瀉;熱淋;吐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60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湖南藥物志》:用于咽喉腫痛、小兒驚風、腎炎、尿道炎。吐血、腸胃炎、燒燙傷、蛇咬傷;孢子囊群用治麻瘋病。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Yú別名樞(《詩經(jīng)》),荎(《爾雅,),柘榆、梗榆(《廣雅》),釘枝榆(《中國樹木分類學》),刺梅(《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出處《本草拾遺》來源為榆科植物刺榆的根皮、樹皮或嫩葉。生境分布生于山麓、路旁、村落附近。分布吉林、遼寧......
  • 拼音注音Cì Yú Yè來源藥材基源:為榆科植物刺榆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miptelea davidii (Hance)Planch.[Planera davidii Hance;Zelkova davidii Bean]采收和儲......
  • 拼音注音Cì Yú Pí出處1.刺榆皮入藥,始載于《本草拾遺》,云“江東有刺榆,天大榆,皮入用不滑,刺榆秋實?!?.《蜀本草》按《爾雅疏》云:“榆之類有十種,葉皆相似,皮及木理異耳,而刺榆有針刺如柘,其葉如榆,瀹為疏,美滑于白榆。”可見,古......
  • 拼音注音Cì Huái別名洋槐、刺兒槐來源豆科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以花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西北、華北、華東。化學成分葉含有刺槐甙(acaciin,C28H32O13·4H2O)、刺槐素(acacetin,C1......
  • 《中藥大辭典》:刺槐花拼音注音Cì Huái Huā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來源為豆科植物刺槐的花。6~7月采。生境分布分布于我國南北各地。原形態(tài)刺槐,又名:洋槐、胡藤。落葉喬木或灌木,高至25米左右。樹皮褐色,有深裂槽;枝上具刺針。葉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