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玉米軸

    《中藥大辭典》:玉米軸拼音注音Yù Mǐ Zhóu別名

    罐泰子(《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包谷心(《重慶草藥》)。

    出處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穗軸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玉蜀黍"條。

    化學(xué)成分

    含有能抗小鼠艾氏癌和肉瘤-180的多糖,水解可得木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

    性味

    《重慶草藥》:"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

    健脾利濕。治小便不利,水腫,腳氣,泄瀉。

    ①《嶺南采藥錄》:"利小便。"

    ②《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散乳核,治水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4錢;或燒存性研末。外用:燒灰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水腫、腳氣:包谷心二兩,楓香果一兩。煎水服。(《貴州草藥》)

    ②治肚瀉:包谷心燒灰,兌開水服。(《重慶草藥》)

    ③治嬰兒血風(fēng)瘡:紅包谷心燒灰,麻油調(diào)敷。(《重慶草藥》)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小兒中毒性消化不良

    取玉米軸1斤、石榴皮4兩,焙干研粉,或加水煎成1500毫升備用。煎劑每歲10毫升,粉劑每歲5分,均日服3次。治療12例,除4例加用或改用抗菌素及其它藥物外,其余8例均單用本藥治愈出院。住院時間最短2天,最長5天。治療中需同時糾正水、電解質(zhì)紊亂。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玉米軸拼音注音Yù Mǐ Zhóu別名

    玉蜀黍、包谷心

    英文名corn-cob出處

    出自《民間常用中草藥匯編》。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穗軸。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ea mays L.

    采收和儲藏:秋季果實(shí)成熟時采收,脫去種子后收集,曬干。

    生境分布

    全國各地廣泛栽培。

    原形態(tài)

    玉蜀黍,高大的一年生栽培植物。稈粗壯,直立,高1-4m,通常不分枝,基部節(jié)處常有氣生根。葉片寬大,線狀披針形,邊緣呈波狀皺折,具強(qiáng)壯之中脈。在稈頂著生雄性開展的圓錐花序;雄花序的分枝三棱狀,每節(jié)有2雄小穗,1無柄,1有短柄;每1雄小穗含2小花,穎片膜質(zhì),先端尖;外稃及內(nèi)稃均透明膜質(zhì);在葉腋內(nèi)抽出圓柱狀的雌花序,雌花序外包有多數(shù)鞘狀苞片,雌小穗密集成縱行排列于粗壯的穗軸上,穎片寬闊,先端圓形或微凹,外稃膜質(zhì)透明?;?、果期7-9月。

    化學(xué)成分

    含有能抗小鼠艾氏癌和肉瘤-180的多糖,水解可得木糖(xylose)、阿拉伯糖(arabinose)和半乳糖(galactose)。

    歸經(jīng)

    脾;腎;膀胱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健脾利濕。主消化不良;瀉??;小便不利;水腫;腳氣;小兒夏季熱;口舌糜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2g;或煅存性研末沖。外用:適量,燒灰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1.《嶺南采藥錄》:利小便。

    2.《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散乳核,治水痢。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椿葉拼音注音Chūn Yè別名椿木葉(《唐本草》),春尖葉(《重慶草藥》)。出處《綱目》來源為楝科植物香椿的葉?;瘜W(xué)成分葉含胡蘿卜素及維生素B、C。性味苦,平。①《唐本草》:“味苦,有毒?!阿凇夺t(yī)林纂要》:“甘苦辛,平?!白?.....
  • 拼音注音Chūn Shù Huā別名椿花、椿芽樹花、春尖花。來源藥材基源:為楝科植物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的花。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oona sinensis(A.Juss.)Roem.[Cedrel......
  • 《中藥大辭典》:椿白皮拼音注音Chūn Bái Pí別名香椿皮(《經(jīng)驗(yàn)方》),春顛皮(《分類草藥性》)。出處《食療本草》來源為楝科植物香椿樹皮或根皮的韌皮部。全年均可采收,但以春季水分充足時最易剝離。干皮可徑從樹上剝下;根皮須先將樹根挖出,......
  • 拼音注音Chūn Pí別名臭椿、椿根皮、樗白皮、樗根皮英文名CORTEX AILANTHI來源本品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Mill.)Swingle的干燥根皮或干皮。全年均可剝?nèi)?,曬干,或刮去粗皮曬干。性?.....
  • 《中藥大辭典》:楮葉拼音注音Chǔ Yè別名構(gòu)葉(《子母秘錄》),谷樹葉(《簡便單方》),醬黃葉(《生草藥性備要》)。出處《別錄》來源為桑科植物構(gòu)樹的葉?;瘜W(xué)成分含黃酮甙、酚類、有機(jī)酸、鞣質(zhì)。性味甘,涼。①《別錄》:“味甘,無毒。“②《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