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野燕麥
禾本科燕麥屬植物野燕麥Avena fatua L.以全草入藥。春夏采收,曬干。
甘,平。
收斂止血,固表止汗。用于吐血,血崩,白帶,便血,自汗,盜汗。
0.5~1兩。
烏麥(《埴物學大辭典》),野麥草(《重慶草藥》)。
《四川中藥志》
為禾本科植物野燕麥的莖葉。未結(jié)實前采集。
生長于荒蕪田野或為田間雜草。廣布我國南北各地。
一年生草本。須根較堅韌,稈直立,光滑,高60~120厘米,具2~4節(jié)。葉鞘松弛,光滑或基部者被微毛;葉舌透明膜質(zhì),長1~5毫米;葉片扁平,長10~30厘米,寬4~12毫米,微粗糙,或上面和邊緣疏生柔毛。圓錐花序開展,金字塔形,長10~25厘米,分枝具角棱,粗糙;小穗長13~25毫米,具2~3花,其柄彎曲下垂,頂端膨脹:小穗軸節(jié)間長約3毫米,密生淡棕色或白色硬毛,其節(jié)跪硬易斷落;穎草質(zhì),幾相等,通常具9脈;外稃質(zhì)地堅硬,第一外稃長15~20毫米,背面中部以下具淡棕色或白色硬毛,基盤密生短髭毛,其毛淡棕色或白色;芒從稃體中部稍下處伸出,長2~4厘米,膝曲,芒柱棕色,扭轉(zhuǎn)。穎果被淡棕色柔毛,腹面具縱溝,長6~8毫米。花、果期4~9月。
本植物的種子(野麥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味甘,性溫,無毒。
能補虛損。治吐血,出虛汗及婦女紅崩。
內(nèi)服:煎湯,0.5~2兩。
①治虛汗不止及吐血后體弱:燕麥草燉殺口肉服。
②治婦女紅崩:燕麥草配雞鮮血和酒燉服。(性味以下出《四川中藥志》)
烏麥、野麥草
出自《四川中藥志》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野燕麥和光稃野燕麥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vena fatua L. 2.Avena fatua L.var.glabrata Peterm.
采收和儲藏:在未結(jié)實前采割全草,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1.野燕麥生于荒蕪田野。 2.光稃野燕麥生于山坡草地、路旁及農(nóng)田中。
資源分布:1.野燕麥分布于我國南北各地。 2.光稃野燕麥分布于我國南北各地。
1.野燕麥 一年生草本。稈直立,光滑,高60-120cm,有2-4節(jié)。葉鞘光滑或基部有毛;葉舌透明膜質(zhì),長1-5mm;葉片扁平,長10-30cm,寬4-12cm,微粗糙,或表面及邊緣疏被柔毛。圓錐花序頂生,長10-25cm,分枝有棱角;小穗長18-25mm,有2-3朵小花,其柄彎曲下垂,先端膨脹;小穗軸密被淡棕色或白色硬毛,其節(jié)脆硬,多斷落;穎草質(zhì),幾相等,通常有9脈;外稃質(zhì)地堅硬,第1外稃長15-20mm,背面中部以下常有較硬的毛,芒自外稃中部稍下處伸出,長2-4cm,膝曲,芒柱棕色,扭轉(zhuǎn);雄蕊3,子房無毛。穎果被淡棕色柔毛,腹面具縱溝,長6-8mm。花、果期4-9月。 2.光稃野燕麥 本種形態(tài)與野燕麥基本相似,主要區(qū)別在于:外稃光滑無毛。
甘;平
收斂止血;固表止汗。主吐血;便血;血崩;自汗;盜汗;白帶
內(nèi)服:煎湯,15-30g。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野燕麥
來源禾本科燕麥屬植物野燕麥Avena fatua L.以全草入藥。春夏采收,曬干。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收斂止血,固表止汗。用于吐血,血崩,白帶,便血,自汗,盜汗。
用法用量0.5~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燕麥草拼音注音Yàn Mài Cǎo別名烏麥(《埴物學大辭典》),野麥草(《重慶草藥》)。
出處《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野燕麥的莖葉。未結(jié)實前采集。
生境分布生長于荒蕪田野或為田間雜草。廣布我國南北各地。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須根較堅韌,稈直立,光滑,高60~120厘米,具2~4節(jié)。葉鞘松弛,光滑或基部者被微毛;葉舌透明膜質(zhì),長1~5毫米;葉片扁平,長10~30厘米,寬4~12毫米,微粗糙,或上面和邊緣疏生柔毛。圓錐花序開展,金字塔形,長10~25厘米,分枝具角棱,粗糙;小穗長13~25毫米,具2~3花,其柄彎曲下垂,頂端膨脹:小穗軸節(jié)間長約3毫米,密生淡棕色或白色硬毛,其節(jié)跪硬易斷落;穎草質(zhì),幾相等,通常具9脈;外稃質(zhì)地堅硬,第一外稃長15~20毫米,背面中部以下具淡棕色或白色硬毛,基盤密生短髭毛,其毛淡棕色或白色;芒從稃體中部稍下處伸出,長2~4厘米,膝曲,芒柱棕色,扭轉(zhuǎn)。穎果被淡棕色柔毛,腹面具縱溝,長6~8毫米。花、果期4~9月。
本植物的種子(野麥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性味味甘,性溫,無毒。
功能主治能補虛損。治吐血,出虛汗及婦女紅崩。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2兩。
復方①治虛汗不止及吐血后體弱:燕麥草燉殺口肉服。
②治婦女紅崩:燕麥草配雞鮮血和酒燉服。(性味以下出《四川中藥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燕麥草拼音注音Yàn Mài Cǎo別名烏麥、野麥草
英文名Herb of Wild Oat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野燕麥和光稃野燕麥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vena fatua L. 2.Avena fatua L.var.glabrata Peterm.
采收和儲藏:在未結(jié)實前采割全草,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1.野燕麥生于荒蕪田野。 2.光稃野燕麥生于山坡草地、路旁及農(nóng)田中。
資源分布:1.野燕麥分布于我國南北各地。 2.光稃野燕麥分布于我國南北各地。
原形態(tài)1.野燕麥 一年生草本。稈直立,光滑,高60-120cm,有2-4節(jié)。葉鞘光滑或基部有毛;葉舌透明膜質(zhì),長1-5mm;葉片扁平,長10-30cm,寬4-12cm,微粗糙,或表面及邊緣疏被柔毛。圓錐花序頂生,長10-25cm,分枝有棱角;小穗長18-25mm,有2-3朵小花,其柄彎曲下垂,先端膨脹;小穗軸密被淡棕色或白色硬毛,其節(jié)脆硬,多斷落;穎草質(zhì),幾相等,通常有9脈;外稃質(zhì)地堅硬,第1外稃長15-20mm,背面中部以下常有較硬的毛,芒自外稃中部稍下處伸出,長2-4cm,膝曲,芒柱棕色,扭轉(zhuǎn);雄蕊3,子房無毛。穎果被淡棕色柔毛,腹面具縱溝,長6-8mm。花、果期4-9月。 2.光稃野燕麥 本種形態(tài)與野燕麥基本相似,主要區(qū)別在于:外稃光滑無毛。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收斂止血;固表止汗。主吐血;便血;血崩;自汗;盜汗;白帶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