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鱈魚鰾

    拼音注音Xuě Yú Biào來源

    藥材基源:為鱈科動物鱈雪的鰾。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adus macrocephalus(Tilesius)

    采收和儲藏:捕得鱈魚后,剖腹,取出魚鰾,洗凈,鮮用或焙黃研末。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冷水性底棲魚類,以無脊椎動物及小型魚類為食。夏、秋季棲息于黃海冷水區(qū),冬季回游于水深50-80m的沿海泥底區(qū)越冬。于黃海生殖期1-2月,懷卵量34萬-83萬粒,沉性卵,徑0.98-1.05mm。

    資源分布:我國分布渤海、黃海及東海北部。

    原形態(tài)

    鍤魚,體稍側扁,尾部向后逐渭狹小。體長一般為20-30cm,大者可達50-70cm。頭大,吻長,鈍尖。眼中大,上側位??诖螅拔?,上頜突出,上頜骨后延達瞳孔前緣下方;下頜略短,下頜前端下方有一觸須。兩鬲與犁骨均具牙群,牙圓錐形,外行牙較大。鰓孔寬大,鰓蓋膜與頰部相連。鰓蓋條6,鰓耙3+18。體被小圓鱗,側線前部高位,漸向下彎,成側中位。側線鱗150(21-40)。背鰭3個,鰭條分別為13-15、16-20、15-21,第2背鰭基較其他兩背鰭基為長。臀鰭2個鰭條分別為17-22、16-20。分別與第2、3背鰭相對。胸鰭短。腹鰭喉倍。尾鰭后緣略凹。體背灰褐色,具很多不規(guī)則棕色和黃色斑紋。各鰭灰色,腹面灰白色。

    功能主治

    止血。主咯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適量;或焙黃研末。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ē Qú Ròu來源藥材基源:為硨磲科動物鱗硨磲和長硨磲等的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Tridacna squamosa Lamarck2.Tridacna elongata Lanmarck[Trdacna (Chamest......
  • 《中國藥典》:磁石拼音注音Cí Shí別名吸鐵石、活磁石、靈磁石、磁鐵石英文名MAGNETITUM來源本品為氧化物類礦物尖晶石族磁鐵礦,主含四氧化三鐵(Fe3O4)。采挖后,除去雜石。性狀本品為塊狀集合體,呈不規(guī)則塊狀,或略帶方形,多具棱角......
  • 拼音注音Chènɡ Gǎn Shēnɡ Má別名斑麻、麻沙菜、白花根、米點菜、土升麻(《貴州民間藥物》),貓兒翻甑、搬倒甑(《貴州草藥》)。出處《貴州民間藥物》來源為菊科植物白鼓釘?shù)母?。秋季采收,曬干。生境分布野生于濕潤山坡、草地,或溪旁?.....
  • 《中藥大辭典》:秤桿草拼音注音Chènɡ Gǎn Cǎo別名搬倒甑、野升麻、麻秤桿、白升麻、紅升麻、土升麻。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山蘭的全草或根。夏秋季采。生境分布多生于山坡向陽處草叢中及溝邊。分布長江以南各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
  • 《全國中草藥匯編》:秤砣梨拼音注音Chènɡ Tuó Lí來源獼猴桃科獼猴桃屬植物革葉獼猴桃Actinidia coriacea (Finet et Gagnep.) Dunn,以果實及根入藥。秋季采收,曬干。性味根:苦、澀,溫。果:酸、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