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綠綠草、沙小菊
菊科蝦須草Sheareria nana S. Moore,以全草入藥。
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云南、貴州。
苦,平。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疏風(fēng)。
水腫:全草2兩,煎水服。
無名腫毒:蝦須草、野菊花枝葉1兩,煎水服,1日3次;另取藥渣搗爛,敷患處。
發(fā)熱頭痛:全草5錢,水煎服。
綠綠草、草麻黃
《貴州草藥》
為菊科植物蝦須草的全草。夏、秋采收。
生于草坡、路旁或田邊。分布華東、華中、華南、西南等地。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40厘米,中部以下分枝。葉互生,稀疏,線形,長(zhǎng)1~3厘米,寬2~3毫米,先端尖,基部狹,全緣,無柄。頭狀花序小,頂生;花少數(shù);總苞鐘形,苞片2層,外層苞片廣卵形,內(nèi)層苞片稍大;舌狀花3~4朵,白色,雌性;管狀花2~3朵,兩性。瘦果長(zhǎng)橢圓形?;ㄆ?~9月。
①治水腫:綠綠草二兩。煨水服。
②治無名腫毒:綠綠草、野菊花枝葉各一兩。煨水服,一日三次;另取藥渣搗絨,敷患處。
③治風(fēng)熱頭痛:綠綠草五錢。煨水服。
出自《貴州草藥》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蝦須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heareria nana S. Moore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鎂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田邊、湖邊草地或河邊草地與沙灘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貴州、云南等地。
是須草 一年生草本,高15-40cm。莖直立,自下產(chǎn)起分枝,下部徑2-3mm,綠色或稍帶紫色,有縱棱,無毛或稍被軟柔毛。葉稀疏,無柄;葉片線形或倒披針形,長(zhǎng)1-3cm,寬1-4mm,先端尖,全緣,中脈明顯,上面凹入,下面凸起;上部起;上部葉小,鱗片狀。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直徑2-4mm,有長(zhǎng)3-5mm的花序梗;總苞片2層,4-5個(gè),寬卵形,長(zhǎng)約2mm,稍被細(xì)毛,外層較內(nèi)層?。换ㄍ衅?,無毛片;花少數(shù);雌花舌狀,白以或有時(shí)淡紅色;舌片寬卵狀長(zhǎng)圓形,長(zhǎng)約1.5mm,寬約1mm,近全緣或先具5鈍齒;兩性花筒狀,先端有5齒裂;花藥長(zhǎng)橢圓形,先端的三角形附片。瘦果,長(zhǎng)橢圓形,長(zhǎng)3.5-4mm,褐色,具3條翅棱,翅緣有細(xì)齒,無冠毛?;?、果期8-9月。
味苦;性平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主瘡瘍腫毒;水腫;風(fēng)熱頭痛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①治水腫:綠綠草二兩。煨水服。②治無名腫毒:綠綠草、野菊花枝葉各一兩。煨水服,一日三次;另取藥渣搗絨,敷患處。③治風(fēng)熱頭痛:綠綠草五錢。煨水服。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uploads/zhongyi/yaocai/2025/01/15/00194765690.jpg)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蝦須草拼音注音Xiā Xū Cǎo別名綠綠草、沙小菊
來源菊科蝦須草Sheareria nana S. Moore,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云南、貴州。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疏風(fēng)。
水腫:全草2兩,煎水服。
無名腫毒:蝦須草、野菊花枝葉1兩,煎水服,1日3次;另取藥渣搗爛,敷患處。
發(fā)熱頭痛:全草5錢,水煎服。
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蝦須草拼音注音Xiā Xū Cǎo別名綠綠草、草麻黃
出處《貴州草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蝦須草的全草。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生于草坡、路旁或田邊。分布華東、華中、華南、西南等地。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40厘米,中部以下分枝。葉互生,稀疏,線形,長(zhǎng)1~3厘米,寬2~3毫米,先端尖,基部狹,全緣,無柄。頭狀花序小,頂生;花少數(shù);總苞鐘形,苞片2層,外層苞片廣卵形,內(nèi)層苞片稍大;舌狀花3~4朵,白色,雌性;管狀花2~3朵,兩性。瘦果長(zhǎng)橢圓形?;ㄆ?~9月。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疏風(fēng)。
復(fù)方①治水腫:綠綠草二兩。煨水服。
②治無名腫毒:綠綠草、野菊花枝葉各一兩。煨水服,一日三次;另取藥渣搗絨,敷患處。
③治風(fēng)熱頭痛:綠綠草五錢。煨水服。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蝦須草拼音注音Xiā Xū Cǎo別名綠綠草、草麻黃
英文名Herb of Dwarf Sheareria出處出自《貴州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蝦須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heareria nana S. Moore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鎂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田邊、湖邊草地或河邊草地與沙灘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是須草 一年生草本,高15-40cm。莖直立,自下產(chǎn)起分枝,下部徑2-3mm,綠色或稍帶紫色,有縱棱,無毛或稍被軟柔毛。葉稀疏,無柄;葉片線形或倒披針形,長(zhǎng)1-3cm,寬1-4mm,先端尖,全緣,中脈明顯,上面凹入,下面凸起;上部起;上部葉小,鱗片狀。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直徑2-4mm,有長(zhǎng)3-5mm的花序梗;總苞片2層,4-5個(gè),寬卵形,長(zhǎng)約2mm,稍被細(xì)毛,外層較內(nèi)層?。换ㄍ衅?,無毛片;花少數(shù);雌花舌狀,白以或有時(shí)淡紅色;舌片寬卵狀長(zhǎng)圓形,長(zhǎng)約1.5mm,寬約1mm,近全緣或先具5鈍齒;兩性花筒狀,先端有5齒裂;花藥長(zhǎng)橢圓形,先端的三角形附片。瘦果,長(zhǎng)橢圓形,長(zhǎng)3.5-4mm,褐色,具3條翅棱,翅緣有細(xì)齒,無冠毛?;?、果期8-9月。
性味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主瘡瘍腫毒;水腫;風(fēng)熱頭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復(fù)方①治水腫:綠綠草二兩。煨水服。②治無名腫毒:綠綠草、野菊花枝葉各一兩。煨水服,一日三次;另取藥渣搗絨,敷患處。③治風(fēng)熱頭痛:綠綠草五錢。煨水服。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