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蜈蚣七

    《全國中草藥匯編》:蜈蚣七拼音注音Wú Gōnɡ Qī別名

    牌樓七、黑驢蛋、大口袋花、大花囊蘭

    來源

    蘭科杓蘭屬植物大花杓蘭Cypripedium macranthum Swartz,以根、根狀莖入藥。秋季采挖,洗凈曬干。

    性味

    苦、辛,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

    利尿消腫,活血祛瘀,祛風(fēng)鎮(zhèn)痛。用于全身浮腫,下肢水腫,小便不利,白帶,風(fēng)濕腰腿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2~3錢,水煎或泡酒服。

    備注

    (1)本品研末壓片,每次合生藥2克,每天3~4次,口服,治療急性菌痢,取得一定療效。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蜈蚣七拼音注音Wú Gōnɡ Qī別名

    黑驢蛋、牌樓七

    出處

    《陜西中草藥》

    來源

    為蘭科植物大花杓蘭根、根莖。秋季采挖根及根莖,洗凈、曬干。

    同屬植物大葉杓蘭根莖亦同等入藥。

    生境分布

    喜生于高寒濕潤而肥沃的酸性土森林中。分布東北、華北、西北至西南一帶。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根莖橫生,并有鱗芽,著生多數(shù)褐色須根。莖直立,高30、50厘米,全株密生白色柔毛。葉互生,卵狀橢圓形,長8~16厘米,折迭狀,先端尖,基部抱莖,全緣?;▎?或2朵著生在莖頂,大形紫色;花被片分內(nèi)外兩輪;外輪披針形,基部連合,先端尖或成二裂;內(nèi)輪中央的唇瓣成扁球形囊狀,口小而有細(xì)齒,表面有溝;雄蕊6枚,僅2枚發(fā)育;子房下位。蒴果橢圓形?;ㄆ?~6月。果熟期9月。

    性味

    苦辛,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

    利尿消腫,活血祛瘀,祛風(fēng)濕,鎮(zhèn)痛。治全身浮腫,下肢水腫,白帶,淋癥,風(fēng)濕疼痛,跌打損傷,勞傷?;ǎ宏幐桑蟹?,用于止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或浸酒。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蜈蚣七拼音注音Wú Gōnɡ Qī別名

    黑驢蛋、牌樓七、雞嗦子花、大口袋花、鳳凰抱蛋、獨龍搶寶

    英文名Rhizome of Bigflower Ladyslipper出處

    出自《陜西中草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毛杓蘭或大葉杓蘭的根及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ypripedium franchetii Wils.2.Cypripedium fasciolatum Franch.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毛杓蘭生于高寒山區(qū)林下陰濕處。

    2.大葉杓蘭生于高寒山區(qū)林下或疏林中。

    資源分布:1.毛杓蘭分布于山西、陜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2.大葉杓蘭分布于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1.毛杓蘭,陸生植物,高20-35cm。莖直立,密被長柔毛,上部尤密。葉3-4枚,互生,菱狀橢圓形或近寬橢圓形,長達16cm,寬4-6.5cm,先央急尖或短漸尖,邊緣具細(xì)緣毛。花單生,褐色而具紫色條紋;中萼片近卵形,長4-5.5cm,寬2.5-3cm,漸尖,背面主脈上被短柔毛,邊緣具細(xì)緣毛,合萼片橢圓形,稍短,寬只為其2/3,先端2齒,亦具類似的短柔毛及細(xì)緣毛;花瓣披針形,長5-6cm,寬1-1.5cm,內(nèi)面基部具長柔毛;唇瓣口徑與花瓣長度相等,具明顯紫斑點,口部前面內(nèi)彎,邊緣甚寬,內(nèi)折側(cè)裂片呈三角狀,囊底具長柔毛;退化雄蕊箭形或近卵形,長1-1.5cm,基部具柄 及耳;子房被毛。花期5-6月。

    2.大葉杓蘭,陸生植物,高35-40cm。莖無毛或在上部及近關(guān)節(jié)處具短柔毛,具3-4葉。葉互生;葉片寬橢圓形,長15-20cm,寬6-12cm,先端急尖或短漸尖?;ò~狀,卵狀披針形?;▎紊?,黃色,稍具紫色條紋,較大,直徑可達15cm;中萼片寬橢圓形或?qū)捖褷顧E圓形,長5-5.5cm,寬2.8-3.5cm,先端急尖或漸尖;合萼片與中萼片相似,但稍狹,先端具2齒;花瓣條狀披針形,長5.5-8cm,寬8-15mm,內(nèi)側(cè)面紫色且具短柔毛;唇瓣球形,甚大,直徑可達5cm,幾與中萼片等長,囊往往向上舉,口部與莖并行,直徑約2cm,邊緣具齒,口部周圍及底部具紫色斑點,囊底部被毛,內(nèi)折側(cè)裂片三角形;退化雄蕊橢圓形,長約17mm,基部有耳具短柄;子房條形,被棕色毛?;ㄆ?-7月,果期10-12月。

    炮制

    花:陰干,研粉,用于止血。

    歸經(jīng)

    脾;肝;腎;膀胱經(jīng)

    性味

    苦;辛;溫

    功能主治

    利水消腫;祛風(fēng)活血。主全身浮腫;下肢水腫;風(fēng)濕疼痛;白帶過多;淋癥;咳嗽;胸脅疼痛;跌打損傷;勞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9g;或浸酒。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楊葉拼音注音Bái Yánɡ Yè出處《唐本草》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葉。功能主治《綱目》:“治齲齒,煎水含漱。又治骨疽久發(fā),骨從中出,頻搗敷之?!皬?fù)方治臆瘡?fù)龋喊讞钚氯~,用手指打數(shù)十下,使葉熟軟,以背面貼患處,每個瘡面貼......
  • 《中藥大辭典》:白楊枝拼音注音Bái Yánɡ Zhī出處《綱目》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樹枝。功能主治《綱目》:“消腹痛,治吻瘡?!坝梅ㄓ昧績?nèi)服:浸酒。外用:燒汁涂。復(fù)方①治腹脹滿堅如石,積年不損者:白楊東南枝,去蒼皮,護風(fēng)細(xì)銼五升,熬令黃......
  • 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別名響葉楊出處《云南中草藥選》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團葉楊的皮及葉。秋季采集,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向陽的山坡疏林中。分布于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5~10米。樹皮灰白色,枝圓棒狀,棕色或灰棕色,幼時有柔毛。......
  • 《中藥大辭典》:白楊樹根皮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 Gēn Pí別名白楊皮(《分類草藥性》)。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根皮。春季采挖。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楊樹皮“條。性味苦,平。①《分類草藥性》:“性澀,微苦。“②《......
  • 《中藥大辭典》:白楊樹皮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 Pí別名白楊皮(《梅師集驗方》)。出處《唐本草》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樹皮。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陜西、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山楊,又名:大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