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烏桕葉

    《中藥大辭典》:烏桕葉拼音注音Wū Jiù Yè別名

    卷子葉(《分類草藥性》),油子葉(《生草藥手冊》),虹葉(《嶺南草藥志》)。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大戟種植物烏桕葉片,全年可采,曬干。

    生境分布

    產(chǎn)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烏桕木根皮"條。

    性狀

    干燥葉多破碎,呈茶褐色,具長柄。完整的葉片為卵狀菱形,長3~8厘米,寬約3~7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闊楔形,葉片基部與葉柄相連處,常有干縮的小腺體2枚,全緣。紙質(zhì),易碎。氣微,味微苦。

    性味

    苦,微溫,有毒。

    《綱目》:"苦,微溫,無毒。"

    功能主治

    治癰腫疔瘡,瘡疥,腳癬,濕疹,蛇傷,陰道炎。

    ①《綱目》:"治食牛馬六畜肉、生疔腫欲死者,搗自然汁一、二碗頓服,得大利,去毒即愈,未利再服。冬用根。"

    ②《生草藥性備要》:"薳紅者,治跌打,煲酒服之。"

    ③《分類草藥性》:"治氣痛、瘀血。"

    ④《嶺南采藥錄):"治爛腳、疥癩、蛇傷,取葉煎水洗之。多食狗肉發(fā)熱,取其薳搗爛沖酒服。"

    ⑤《南寧市藥物志》:"治奶瘡。"

    用法用量

    外用:搗敷或煎水洗。內(nèi)服:煎湯,1.5~4錢;或搗汁沖酒。

    復(fù)方

    ①治穿牙癰(后臼齒連接有二、三齒處紅腫潰爛):烏桕鮮嫩葉連心合糯米飯粒(加蔥頭或米醋更佳)搗爛敷患處。(《泉州本草》)

    ②治瘡瘍背癰:紅薳烏桕葉、紅薳鳥不企、細(xì)葉石班葉。共研末,用酒加蜜糖和勻,調(diào)成糊狀,敷患處.

    ③治肩部生瘡:烏桕葉和白蠟蒸透敷洗。

    ④治皮膚濕疹潰瘍:烏桕葉約半斤。煎水候暖,慢慢洗之。

    ⑤治頭部濕疹:烏桕葉、陀僧末各適量。生油調(diào)勻,煮沸候冷,搽患處。

    ⑥治腳癬:烏桕樹葉煎汁洗之,止癢極效。(②方以下出《嶺南草藥志》)

    ⑦治陰道炎:烏桕枝、葉適量,煎水熏洗。(《廣西中草藥》)

    ⑧治蛇咬傷:烏桕鮮嫩葉連幼芽心若干個,搗爛絞汁,取一小杯沖酒服。(《泉州本草》)

    ⑨治跌打新傷,遍身疼痛:烏桕鮮嫩葉連幼芽心七個。揉碎,酒送服?;蝓r嫩葉連心約五錢,合烏糖和酒共搗爛。絞汁,燉溫內(nèi)服。(《泉州本草》)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陰道炎:取鮮烏桕枝葉10斤,加水20斤煎至10斤。每天用500毫升沖洗陰道1次;洗后用烏桕葉粉噴入陰道內(nèi),或?qū)蹊耆~粉裝入膠囊,于睡前塞入陰道內(nèi),6次為一療程。治療霉菌性陰道炎127例,治愈76例,好轉(zhuǎn)33例。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烏桕葉拼音注音Wū Jiù Yè別名

    卷子葉、油子葉、虹葉。

    英文名Leaf of Chinese Tallowtree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烏桕Sapium sebiferum (L.)Roxb.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pium sebiferum (L.)Roxb.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野生或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臺灣。

    原形態(tài)

    烏桕 落葉喬木,高達15m,具乳汁。樹皮暗灰色,有縱裂紋。葉互生;葉柄長2.5-6cm,頂端有2腺體;葉片紙質(zhì),菱形至寬菱狀卵形,長和寬約3-9cm,先端微凸尖到漸尖,基部寬楔形;側(cè)脈5-10對。穗狀花序頂生,長6-12cm;花單性,雌雄同序,無花瓣及花盤;最初全為雄花,隨后有l(wèi)-4朵雌花生于花序基部;雄花小,10-15朵簇生一苞片腋內(nèi),苞片菱狀卵形,先端漸尖,近基部兩側(cè)各有1枚腺體,萼杯狀,3淺裂,雄蕊2,稀3,花絲分裂;雌花具梗,長2-4mm,著生處兩側(cè)各有近腎形腺體1,苞片3,菱狀卵形,花萼3深裂,子房光滑,3室,花柱基部合生,柱頭外卷。蒴果橢圓狀球形,直徑l-1.5cm,成熟時褐色,室背開裂為3瓣,每瓣有種子1顆;種子近球形,黑色,外被白蠟?;ㄆ?-7月,果期10-12月。

    性狀

    干燥葉多破碎,呈茶褐色,具長柄。完整的葉片為卵狀菱形,長3-8cm,寬約3-7cm,先端長漸尖,基部闊楔形,葉片基部與葉柄相連處,常有干縮的小腺體2枚,全緣。紙質(zhì),易碎。氣微,味微苦。

    化學(xué)成分

    葉含沒食子酸甲酯(methylgall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正三十二烷醇(n-dotriacontanol),無羈醇(friedelin),N-苯基苯胺(N-phenyl aniline)。

    歸經(jīng)

    心經(jīng)

    性味

    苦;微溫;有毒

    功能主治

    瀉下逐水;消腫散瘀;解毒殺蟲。主水腫;大、小便不利;腹水;濕疹;疥癬;癰瘡腫毒;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

    1.《綱目》:治食牛馬六畜肉、生疔腫欲死者,搗自然汁一、二碗頓服,得大利,去毒即愈,未利再服。冬用根。

    2.《生草藥性備要》:紅者,治跌打,煲酒服之。

    3.《分類草藥性》:治氣痛、瘀血。

    4.《嶺南采藥錄》:治爛腳、疥癩、蛇傷,取葉煎水洗之。多食狗肉發(fā)熱,取其搗爛沖酒服。

    5.《南寧市藥物志》:治奶瘡。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Méi Guǒ Gēn別名野玫瑰根(《吉林醫(yī)藥資料》(1):32,1971)出處《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根。功能主治《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治經(jīng)血不止,刺莓果根六錢,水煎加雞蛋同服?!芭R床應(yīng)用防治細(xì)......
  • 拼音注音Cì Bō別名潑盤、托盤(《救荒本草》),空腹蓮、空腹妙、飯包菠、雅早(《閩東本草》),飯消扭、地苗、田母,田角公(《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出處《閩東本草》來源為薔薇科植物蓬蘽的根或葉。春、夏之間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野、......
  • 拼音注音Cì Línɡ別名野菱(《綱目》)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菱科植物野菱的果實。生境分布野生于水塘中或田溝內(nèi)。分布長江流域。原形態(tài)一年生水生草本。浮生葉通常斜方形,或三角狀菱形,長2~5厘米,寬2~7厘米,上面光滑,下面的主脈上略有長絨......
  • 拼音注音Cì Línɡ Gēn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菱科植物野菱的根。功能主治利水通淋。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摘錄《中藥大辭典》......
  •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萆薢拼音注音Cì Bì Xiè別名大菝葜、紅萆薢來源百合科菝葜屬植物刺萆薢Smilax ferox Wall. Ex Kunth,以根狀莖入藥。秋冬春采集,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苦,平。功能主治祛風(fēng)利濕,解毒。用于風(fēng)濕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