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鐵螞蟥

    拼音注音Tiě Mǎ Huánɡ別名

    尖刀如意散、山蘇花、七星劍、老鷹七

    來源

    藥材基源:為鐵角蕨科植物巢蕨的全草或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ottopteris nidus(L.)J.Smith[Asplenium nidus 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附生于雨林中樹干或巖石上。各地的庭園或溫室常見有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植株高60-120cm。根莖短粗,粗2.5-3cm,直立,本質(zhì),深棕色,先端與葉柄基部密被深棕色、線形鱗片,長約1.5cm,頂端纖毛狀分枝卷曲,基部圓截形,邊緣有長而卷曲的纖毛,有光澤,膜質(zhì),蓬松。葉簇生,輻射如鳥巢;葉柄長2-5cm,粗壯,棕褐色,干后下面隆起為半圓形,上面有闊溝,表面平滑,基部兩側(cè)無翅;葉片紙質(zhì),兩面無毛,帶狀闊披針形,長55-115cm,中部最寬處為9-15cm,先端漸尖,向下逐漸變狹而下延,全緣,有軟骨質(zhì)的邊,干后反卷;中脈背面隆起為半圓形,表面下部有闊溝,上部稍隆起,光滑,側(cè)脈兩面稍隆起,斜向上,單一或分叉。孢子囊群線形,長3-4.5cm,背生于分叉小脈上側(cè),自小脈基部外行達(dá)離葉邊1/2,彼此稍接近,葉片下部常不育;囊群蓋線形,淡棕色,厚膜質(zhì),全緣,宿存。

    歸經(jīng)

    肝;腎經(jīng)

    性味

    苦;溫

    功能主治

    強(qiáng)筋壯骨;活血祛瘀。主骨折;陽痿;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或泡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Méi Guǒ別名薔薇果(東北)出處《黑龍江中藥》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果實。果實在將成熟時摘下,立刻曬干,干后除去花萼,或把新鮮果實切成兩半,除去果核,再行干燥。生境分布生于林緣開闊地及河岸邊,山坡灌叢間及雜林中。分布黑龍......
  • 拼音注音Cì Méi Guǒ Gēn別名野玫瑰根(《吉林醫(yī)藥資料》(1):32,1971)出處《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根。功能主治《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治經(jīng)血不止,刺莓果根六錢,水煎加雞蛋同服。“臨床應(yīng)用防治細(xì)......
  • 拼音注音Cì Bō別名潑盤、托盤(《救荒本草》),空腹蓮、空腹妙、飯包菠、雅早(《閩東本草》),飯消扭、地苗、田母,田角公(《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出處《閩東本草》來源為薔薇科植物蓬蘽的根或葉。春、夏之間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野、......
  • 拼音注音Cì Línɡ別名野菱(《綱目》)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菱科植物野菱的果實。生境分布野生于水塘中或田溝內(nèi)。分布長江流域。原形態(tài)一年生水生草本。浮生葉通常斜方形,或三角狀菱形,長2~5厘米,寬2~7厘米,上面光滑,下面的主脈上略有長絨......
  • 拼音注音Cì Línɡ Gēn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菱科植物野菱的根。功能主治利水通淋。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摘錄《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