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藤杜仲

    《中藥大辭典》:藤杜仲拼音注音Ténɡ Dù Zhònɡ別名

    土杜仲(《廣西中獸醫(yī)藥植》),紅杜仲(《廣西藥植名錄》)。

    出處

    《陸川本草》

    來源

    為夾竹桃科植物杜仲藤毛杜仲藤。秋后采收。

    原形態(tài)

    ①杜仲藤,又名:結(jié)衣藤、九牛藤、白皮膠藤、小白皮藤、假杜仲。

    攀援藤本,長(zhǎng)達(dá)數(shù)十米。枝直徑可達(dá)20厘米以上,外皮白色;小枝嫩時(shí)被微毛。葉對(duì)生,橢圓形或長(zhǎng)圓形,長(zhǎng)5~11厘米,寬2.5~5厘米,基部急尖或圓形,先端狹漸尖,全緣,側(cè)脈5~6對(duì);葉柄長(zhǎng)1~1.5厘米。聚傘花序排成總狀,緊密,長(zhǎng)達(dá)9厘米,被柔毛:花小,紅色;萼5深裂,基部的腺體少數(shù)或缺;冠瓣在未開放前向內(nèi)彎曲,長(zhǎng)達(dá)2毫米;雄蕊5,花絲極短,長(zhǎng)0.5毫米,彼此粘合,環(huán)繞柱頭;花盤圓形,子房由2個(gè)離生的心皮組成,先端具長(zhǎng)柔毛。蓇葖果雙生,角狀,長(zhǎng)5~8厘米。種子長(zhǎng)2厘米,頂端有白色絲狀種毛。花期3~5月。果期11月至次年1月。

    生于丘林地、山地、山麓、山谷及溪邊的疏林中。分布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②毛杜仲藤,又名:鶴咀藤、香藤、雞頭藤。

    攀援藤本,長(zhǎng)達(dá)10余米。枝圓柱形,粗壯,有皮孔,幼枝被淡銹色柔毛。葉對(duì)生,卵狀橢圓形,長(zhǎng)2.5~7.5厘米,寬1.5~3.5厘米,基部近圓形,先端鈍尖或短漸尖,全緣,略內(nèi)卷,兩面均被淡銹色柔毛,側(cè)脈每邊多至10條。聚傘花序近頂生,很少腋生,傘房狀,長(zhǎng)4~6厘米;花極小,萼近鐘狀,5裂,萼內(nèi)的小鱗片5;花冠黃色,外有微毛,內(nèi)面除基部均無毛;雄蕊5,花絲極短,花藥箭頭形;花盤淺5裂;子房由2個(gè)分離的心皮組成,具長(zhǎng)疏毛。蓇葖果雙生,或因不育而僅有1個(gè),長(zhǎng)6~7厘米。種子線狀長(zhǎng)圓形,長(zhǎng)1~1.5厘米,暗黃色,有毛;種毛白色,絲狀?;ㄆ?~5月。果期10~11月。

    生于山谷疏林下或林緣,山間溪旁的灌木叢中。分布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地。

    化學(xué)成分

    毛杜仲藤皮含生物堿、酚類、有機(jī)酸、糖類。

    性味

    ①《陸川本草》:"苦澀,微溫。"

    ②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微辛,平。"

    功能主治

    ①《陸川本草》:"強(qiáng)筋骨,治腰痛。"

    ②《廣西藥植名錄》:"寬筋活血,消腫,強(qiáng)壯補(bǔ)腰。治小兒麻痹,風(fēng)濕骨痛,跌打駁骨,肚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或浸酒。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藤杜仲拼音注音Ténɡ Dù Zhònɡ別名

    土杜仲、紅杜仲、杜仲藤、結(jié)衣藤、九中藤、白皮膠藤、小白皮藤、假杜仲、毛杜仲藤、鶴咀藤、香藤、雞頭藤。

    英文名root or stem of Smallflower Parabarium出處

    出自《陸川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夾竹桃科植物杜仲藤或毛杜仲藤的莖或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arabarium micranthum (A. D C.) Pier., Parabarium huaitingii Chun et Tsiang

    采收和儲(chǔ)藏:秋后采收。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杜仲藤生于丘林地、山地、山麓、山谷及溪邊的疏林中。

    2.毛杜仲藤 生于山谷疏林下或林緣、山間溪旁的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1.杜仲藤分布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2.毛杜仲藤分布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刺果衛(wèi)矛 藤狀灌木,植株高3-7m。小枝近國(guó)柱形,密被細(xì)小瘤狀皮孔。單葉對(duì)生;葉柄長(zhǎng)1-2cm,粗壯;葉片近革質(zhì),長(zhǎng)圓狀橢圓形、狹長(zhǎng)圓形或稀為寬披針形至倒披針形,長(zhǎng)8-13cm,寬3-6cm,先端漸尖至稍漸尖,邊緣具疏淺鋸齒,基部模形至寬楔形。

    聚傘花序腋生或莖生,二至三回分枝,有花5至多朵,花黃綠色,直徑約8mm,多為4數(shù);雄蕊具明顯花絲。蒴果圓球狀,直徑約1.2cm,棕褐而帶紅色,密生棕紅色軟刺。種子棕紅色,有橙黃色假種皮?;ㄆ?-6月,果期9-11月。

    化學(xué)成分

    毛杜仲藤皮含生物堿、酚類、有機(jī)酸、糖類。

    歸經(jīng)

    肝;腎經(jīng)

    性味

    苦澀;微溫

    功能主治

    強(qiáng)筋健骨。主風(fēng)濕骨痛;腰腿酸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或浸酒。

    各家論述

    1.《陸川本草》:強(qiáng)筋骨,治腰痛。

    2.《廣西藥植名錄》:寬筋活血,消腫,強(qiáng)壯補(bǔ)腰。治小兒麻痹,風(fēng)濕骨痛,跌打駁骨,肚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 Yuè Zhà別名預(yù)知子、狗腰藤、八月瓜、八月扎、臘瓜來源本品為木通科植物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 (Thunb.) Koidz. var.australis (Diels) Rehd. 和三葉木通Akebia......
  • 拼音注音Bá Yuè Guā別名牛腰子果、六月瓜、小八瓜、哪瓜、黃狗腎、木王瓜、八月果、野人瓜、刺藤果、牛懶袋果。來源藥材基源:為木通科植物五風(fēng)藤、寬葉八月瓜和小花八月瓜的果實(shí)。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HolboelliafargesiiR......
  • 《中藥大辭典》:八楞木拼音注音Bā Lénɡ Mù別名八棱麻(《藥材學(xué)》),青竹標(biāo)(《貴州植藥調(diào)查》),八面風(fēng)、三棱草(《貴州草藥》)。出處《飲片新參》來源為菊科植物風(fēng)毛菊的全草。七月左右割取全草,曬干。生境分布生長(zhǎng)于山坡草地。分布華東及中......
  • 拼音注音Bā Lénɡ Má別名牛鼻子樹、老母豬、五爪根、大糯葉、雙合合、牙呼光[傣]來源蕁麻科野苧麻Boehmeria siamensis Craib,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性味淡,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fēng)除濕。主治腸癰,經(jīng)閉腹痛,......
  • 拼音注音Bā Zhǎo Jīn Lónɡ別名百兩金、八爪龍、八爪根、鐵雨傘、高八爪、開喉箭[四川]來源為紫金??谱辖鹋僦参锇賰山餉rdisia crispa(Thunb.)DC.[A.hortorum Maxim;A. henryi 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