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絲瓜蒂

    《中藥大辭典》:絲瓜蒂拼音注音Sī Guā Dì出處

    《本草求原》

    來源

    為葫蘆科植物絲瓜粵絲瓜瓜蒂。夏、秋季采取。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絲瓜"條。

    功能主治

    ①《學(xué)圃雜疏》:"治小兒痘。"

    ②《本草求原》:"絲瓜蒂同金針菜治一切咽喉腫痛。"

    復(fù)方

    治喉痛:絲瓜蒂(煅末)、白鵝屎(煅)、冰片。研合吹喉。(《南寧市藥物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絲瓜蒂拼音注音Sī Guā Dì別名

    甜絲瓜蒂

    英文名Towel Gourd Base出處

    出自《本草求原》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葫蘆科植物絲瓜或粵絲瓜的瓜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uffa cylindrica (L.) Roem. Luffa acutangula(L.)Roxb.

    采收和儲藏:夏、秋間食用絲瓜時,收集瓜蒂,魯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

    一年生攀援草本。莖枝粗糙,有棱溝,有微柔毛。莖須粗壯,通常2-4枝。葉互生;葉柄粗糙,長10-12cm,近無毛;葉片三角形或近圓形,長寬均為10-12cm,通常掌狀5-7裂,裂片三角形,中間較長,長8-12cm,洗端尖,邊緣有鋸齒,基部深心形,上面深綠色,有疣點(diǎn),下面淺綠以,有短柔毛,脈掌狀,具白色長柔毛?;▎涡裕菩弁?;雄花通常10-20朵生于總狀花序的頂端,花序梗粗壯,長12-14cm,花梗長2cm;花萼筒鐘形,被短柔毛;花冠黃色,幅狀,開后直徑5-9cm,裂片5,長圓形,長0.8-1.3cm,寬0.4-0.7cm,里面被黃白色長柔毛,外面具3-5條突起的脈,雄蕊5,稀3,花絲6-8mm,花初開放時稍靠合,最后完全分離;雌花單生,花梗長2-10cm;花被與雄花同,退化雄蕊3,子房長圓柱狀,有柔毛,柱頭3,膨大。果實(shí)圓柱狀,直或稍彎,長15-30cm,直徑5-8cm,表面平滑,通常有深色縱條紋,未成熟時肉質(zhì),成熟后干燥,里面有網(wǎng)狀纖維,由先端蓋裂。種子多數(shù),黑色,卵形,扁,平滑,邊毋狹翼狀?;?、果期夏秋季。

    性味

    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化痰定驚。主痘瘡不起;咽喉腫痛;癲狂;癇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g;或入散劑。外用:研為細(xì)粉,吹喉或搐鼻。

    各家論述

    1.《學(xué)圃雜疏》:治小兒痘。

    2.《本草求原》:絲瓜蒂同金針菜治一切咽喉腫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Huā Guǒ別名稱桿紅、紅果樹。來源為山茶科植物厚皮香的葉、花、果。葉,全年可采;果實(shí),成熟時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林地、路旁。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貴州、云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原形態(tài)小喬木或灌木,高3~8米。小......
  • 別名米念巴、白花樹、翠容葉來源亞麻科白花柴Tirpitzia ovoidea Chun et How,以枝、莖、葉入藥。生境分布廣西。性味微甘,平。功能主治活血散瘀,舒筋活絡(luò)。跌打損傷,骨折:鮮葉搗爛加酒炒熱外敷。外傷出血:鮮葉搗爛外敷。風(fēng)......
  • 別名雞血藤[廣西]、鯉魚藤、大藍(lán)布麻來源豆科油麻藤屬植物白花油麻藤M(fèi)ucuna birdwoodiana Tutch.,以藤莖入藥。全年可采,切片曬干。性味微苦、澀,平。功能主治補(bǔ)血,通經(jīng)絡(luò),強(qiáng)筋骨。用于貧血,白細(xì)胞減少癥,月經(jīng)不調(diào),腰腿痛......
  • 拼音注音Bái Huā Dēnɡ Lonɡ別名苦燈籠、苦丁茶、崗燈籠、鬼燈籠來源為馬鞭草赪桐屬植物白花燈籠Clerodendron fortunatum L.,以根或全株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微苦,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咳定......
  • 拼音注音Bái Huā Huī Máo Huái Shù別名山豆根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豆種植物白花灰毛槐樹的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灌叢中。分布四川、云南,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灌木,高50~150厘米,黃綠色;嫩枝被有平貼的柔毛。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