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櫸樹(shù)葉

    《中藥大辭典》:櫸樹(shù)葉拼音注音Jǔ Shù Yè出處

    《唐本草》

    來(lái)源

    為榆科植物大葉櫸樹(shù)或其同屬植物的。

    性味

    ①《日華子本草》:"冷,無(wú)毒。"

    ②婉可成《食物本草》:"味苦,寒,無(wú)毒。"

    功能主治

    ①《唐本草》:"嫩葉,挼貼火爛瘡有效。"

    ①《日華子本草》:"治腫爛惡瘡,鹽搗罯。"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作飲涼心肺;挼貼火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櫸樹(shù)葉拼音注音Jǔ Shù Yè出處

    出自《唐本草》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榆科植物櫸樹(shù)的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Zelkova schneideriana Hand.-Mazz.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多生于山坡、路旁,或栽于宅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喬木,高達(dá)25m。一年生枝密被柔毛。葉互生,硬紙質(zhì);葉柄長(zhǎng)1-4mm;無(wú)托葉;葉片橢圓狀卵形、窄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zhǎng)2-10cm,1.5-4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上面粗糙,具脫落性硬毛,下面密被柔毛;邊緣具單鋸齒;側(cè)脈7-15對(duì)?;▎涡裕‰s性,雌雄同株;雄花簇生于新枝下部的葉腋或苞腋,雌花1-3朵生于新枝上部的葉腋;花被片4-5;雄蕊與花被片同數(shù)而對(duì)生;雌花僅有雌蕊1,子房1室,花柱2,斜生。堅(jiān)果上部偏斜,直徑2.5-4mm?;ㄆ?-4月,果期10-11月。

    性狀

    性狀鑒別 葉常皺縮,展平后長(zhǎng)橢圓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zhǎng)2-10cm,寬1-4cm,上面綠褐色,粗糙,有脫落性硬毛,下面色稍淺,密生淡灰色毛,葉脈于下面明顯,側(cè)脈7-15對(duì),葉緣具波狀單鋸齒;葉柄長(zhǎng)1-4mm。紙質(zhì),脆而易碎。

    性味

    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主瘡瘍腫痛;崩中帶下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0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唐本草》:嫩葉,貼火爛瘡有效。

    2.《日華于本草》:治腫爛惡瘡,鹽搗敷。

    3.姚可成《食物本草》:作欽涼心肺;貼火丹。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Jú Huā Gēn別名長(zhǎng)生(《太清經(jīng)》)出處《本草正》來(lái)源為菊科植物菊的根。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菊花“條。功能主治①《本草正》:“善利水,搗汁和酒服之,大治癃閉?!阿凇毒V目拾遺》:“治疔腫,喉疔,喉癬?!坝梅ㄓ昧?jī)?nèi)服:煎湯,......
  • 拼音注音Bái Chānɡ別名泥昌(《雷公炮炙論》),水昌、水宿、莖蒲、水菖蒲(《別錄》),溪蓀、蘭蓀(陶弘景),地心(《石藥爾雅》),泥菖蒲(《綱目》),蒲劍(《草木便方》),水八角草、家昌蒲(《廣西中獸醫(yī)藥植》),臭蒲(《江蘇植藥志》)......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白萆薢拼音注音Bái Bì Xiè別名刺萆薢來(lái)源百合科菝葜屬植物鐵葉菝葜Smilax siderophylla Hand.-Mazz.,以根狀莖入藥。四季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辛、微苦,平。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清熱利尿......
  • 《中藥大辭典》:白蒿拼音注音Bái Hāo別名蘩(《詩(shī)經(jīng)》),皤蒿(《毛詩(shī)傳》),由胡、蘩母、旁勃(《夏小正傳》),白艾蒿(《僧深集方》),蓬蒿(《開(kāi)寶本草》)。出處《本經(jīng)》來(lái)源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生境分布生長(zhǎng)河邊、草地、荒地。分布東北......
  • 拼音注音Bái Hāo Huā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花。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rtemisia sieuersiana Ehrhart ex Willd.采收和儲(chǔ)藏:6-8月采收,鮮用或晾干。原形態(tài)大籽蒿 一二年生草本,高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