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田蔥

    《中藥大辭典》:田蔥拼音注音Tián Cōnɡ別名

    中蔥(《生草藥性備要》)。

    出處

    《嶺南采藥錄》

    來(lái)源

    為田蔥科植物田蔥全草

    生境分布

    生于水田中。分布臺(tái)灣、廣東等地。

    原形態(tài)

    直立草本。根纖維狀。莖單干,少分枝,高30~60厘米,多少被綿毛,尤以近花序?yàn)樯酢H~嵌疊于莖的基部,劍狀,長(zhǎng)30厘米以上,上部的逐漸縮小而變成披針形、具鞘的苞片,但全部長(zhǎng)于花被。穗狀花序頂生,長(zhǎng)30~60厘米,被綿毛;花無(wú)柄,單生,很少有2朵聚生于一苞者;花被黃色,分裂至基部為2枚花瓣?duì)盍哑L(zhǎng)和寬約1.2厘米,被毛;雄蕊l,著生于背軸的花枝裂片的基部,花絲扁平,花藥2室,室旋卷;退化雄蕊2,小,花瓣?duì)?;子房上位?室,花柱單生。蒴果長(zhǎng)橢圓形,長(zhǎng)約1.2厘米,花被宿存,室裂為3個(gè)果瓣。種子多數(shù)?;ㄆ谙?、秋。

    功能主治

    《生草藥性備要》:"洗爛腳,搽癬。同鐵錫粉炒,治螆。"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田蔥拼音注音Tián Cōnɡ別名

    中蔥、剪刀鉸、水鉸剪、扇合草、水蘆薈、水蔥、白根子草

    英文名Herb of Wolly Philydrum出處

    出自《嶺南采藥錄》。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田蔥科植物田蔥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hilydrum lanuginosum Banks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地塘、水田或濕地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tái)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田蔥,多年生草本,莖高30-140cm?;?列,劍形,長(zhǎng)30-60cm,寬2-3cm,先端漸尖;莖生葉條狀披針形,長(zhǎng)5-16cm,寬6-10mm;海綿質(zhì)。穗狀花序頂生,長(zhǎng)30-60cm,密被白色綿毛;花無(wú)梗,單或很少2朵聚生于每一苞片內(nèi);苞片卵形,長(zhǎng)1.5-2cm,寬7-10mm,先端尾狀漸尖;花被片黃色,外輪2片近卵形,長(zhǎng)8-10mm,寬5-7mm,內(nèi)輪2片較小,長(zhǎng)約5mm,寬1.5-2mm;雄蕊1,花藥2室,旋卷;子房上位,密被白色綿毛。蒴果長(zhǎng)圓形,長(zhǎng)8-10mm,被綿毛。種子多數(shù),狹卵形,長(zhǎng)約0.8mm,種皮上有螺旋狀花紋。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rùn)氣候,忌干旱。宜選擇水田栽培。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直播法。秋、冬季采收成熟種子,曬干貯藏待播。春季,將耙過(guò)的水田放干水,按行距30cm條播。 田間管理 播后保持田土濕潤(rùn),出苗后適當(dāng)間苗,保持淺水灌溉;生長(zhǎng)期中耕除草2-3次,追肥1-2次。

    化學(xué)成分

    田蔥全草含丁香亭3-O-β-D-吡喃半乳糖甙(syringerin 3-O-β-D-galactopyranoside),山柰酚3-O-二糖甙(kaempferol3-O-bioside),異鼠李素3-O-葡萄糖甙(isorhamnetin3-O-glucoside),異鼠李素3-O-半乳糖甙(isorhamnetin3-O-galactoside),槲皮素3-O-葡萄糖甙(quercetin3-O-glucoside),槲皮素3-O-半乳糖甙(quercetin3-O-galactoside),槲皮素3-O-蕓香糖甙(quercetin3-O-rutinoside),丁香亭3-O-二糖甙(syringetin3-O-bioside)。

    性味

    微咸;平

    功能主治

    清熱化濕;解毒。主水腫;熱痹;瘡瘍腫毒;疥癬;腳氣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

    《生草藥性備要》:洗爛腳,搽癬。同鐵錫粉炒。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Tán Gēn別名砒霜子、蛤蟆涎(《浙江中藥資源名錄》)。出處《浙江中藥資源名錄》來(lái)源為山礬科植物白檀的根。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間。分布于華北、華中及華南各地。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或喬木。嫩枝和葉背通常疏生白色毛。葉紙質(zhì),卵狀橢圓形......
  • 別名野薔薇來(lái)源薔薇科白殘花Rosa multiflora Thunb. var. cathayensis Rehd. et Wils.,以花、根入藥。生境分布華東。性味苦、澀,寒。功能主治花:清暑熱,化濕濁,順氣和胃。主治暑熱胸悶,口渴,嘔......
  • 《中藥大辭典》:白毛夏枯草拼音注音Bái Máo Xià Kū Cǎo別名金瘡小草(《本草拾遺》),雪里青、土犀角(《綱目拾遺》),見(jiàn)血青、白頭翁、筋骨草、石灰菜、紫背金盤、破血丹(《植物名實(shí)圖考》),退血草、散血草(《分類草藥性》,伏地筋......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白毛委陵菜別名熱干巴[蒙名]來(lái)源薔薇科白毛委陵菜Potentilla conferta Bunge,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內(nèi)蒙古。性味苦、酸,涼。功能主治清熱,涼血,止血。主治子宮功能性出血。鼻衄。用法用量配方用,1~2錢。......
  • 拼音注音Bái Máo Cǎo別名伏地蜈蚣草(《中國(guó)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出處《中國(guó)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來(lái)源為紫草科植物紫筒草的全草。夏季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于草原、沙漠地區(qū)的固定沙地、山坡、沙質(zhì)地。分布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陜西等地。原形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