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本品為松科植物金錢松Pseudolarix kaempferi Gord. 的干燥根皮或近根樹皮。夏季剝取,曬干。
本品根皮呈不規(guī)則的長條狀,扭曲而稍卷,大小不一,厚2~5mm。外表面灰黃色,粗糙,有皺紋及灰白色橫向皮孔,粗皮常呈鱗片狀剝落,剝落處紅棕色。內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平坦,有細致的縱向紋理。質韌,折斷面呈裂片狀,可層層剝
離。氣微,味苦而澀。樹皮呈板片狀,厚約至8mm,粗皮較厚,外表面龜裂狀,內表面較粗糙。
置干燥處。
洗凈,略潤,切絲,曬干。
本品粉末淡棕色或棕紅色。石細胞多,類長方形、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分枝狀,直徑30~96μm,含黃棕色塊狀物。篩胞大多成束,直徑20~40μm,側壁上有多數橢圓形篩域。黏液細胞類圓形,直徑100~300μm 。樹脂細胞縱向連接成管狀,含紅棕色至黃棕色樹脂狀物,有的埋有草酸鈣方晶。木栓細胞壁稍厚,有的木化,并有紋孔。
歸肺、脾經。
辛,溫;有毒。
殺蟲,止癢。用于疥癬瘙癢。
外用適量,醋或酒浸涂擦,或研末調涂患處。
土槿皮(《中藥通報》3(4):156,1957),荊樹皮(《中國藥植志》),金錢松皮(《藥材學》)。
《藥材資料匯編》
為松科植物金錢松的樹皮或根皮。秋末剝取樹皮或根皮、曬干。
喜生于多陽光處。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廣東等地多有栽培。產浙江、安徽、江蘇等地。
金錢松,又名:金松、水樹、金葉松。
落葉喬木,高20~40米。莖干直立,枝輪生平展;長枝有縱紋細裂,葉散生其上,短枝有輪紋密生,葉簇生其上,作輻射狀.葉線形,長約3~7厘米,寬1~2毫米,先端尖,基部漸狹,至秋后葉變金黃色?;▎涡?,雌雄同株;雄花為榮荑狀,下垂,黃色,數個或數十個聚生在小枝頂端,基部包有無數倒卵狀楔形之膜質鱗片;雌花單生于有葉之短枝頂端,由多數螺旋狀排列的鱗片組成。球果卵形,直立,長約5~7.5厘米,徑約3~6厘米,鱗片木質,廣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微凹或鈍頭,基部心臟形,成熱后脫落,苞片披針形,長6~7毫米,先端長尖,中部突起。種子每鱗2個,長8毫米,富油脂,有膜質長翅,與鱗片等長或梢短?;ㄆ?~5月。果期10~11月。
①根皮呈不規(guī)則的長條塊片狀,長短大小不一,扭曲而稍卷,厚約3~6毫米。外表面粗糙有皺紋及橫向灰白色皮孔。木栓灰黃色,常呈鱗片狀剝落,顯出紅棕色皮部。內表面紅棕色或黃白色,較平坦,有縱向紋理。質脆,易斷,斷面紅褐色,外皮顆粒性,內皮纖維性。氣微弱,味苦而澀。
②樹皮大多呈條狀或片狀,厚約1厘米,外表暗棕色,作龜裂狀,外皮甚厚;內表面較根皮為祖糙。以形大、黃褐色、有纖維質而無栓皮者為佳。
含土槿皮酸、酚性成分、鞣質及色素。
《藥材資料匯編》:"辛,溫,有毒。"
殺蟲,止癢。用于疥癬瘙癢?!端幉馁Y料匯編》:"治癬疥。"
外用:浸酒涂擦或研末調敷。
治療局限性神經性皮炎:土荊皮一兩,蛇床子一兩,百部根一兩,五倍子八錢,密陀僧六錢,輕粉二錢。共研細末備用。先以皂角煎水洗患處,再以元醋調藥粉呈糊狀,涂敷患部,上蓋一層油紙,以保持藥物潮潤,每日換一次,直至痊愈。對病程短病情不太嚴重或散漫的患者,可用紗布包藥糊,日擦數次,取得同樣效果。(《中華皮膚科雜志》11(6):374,1965)
羅漢松皮、土槿皮、荊樹皮、金錢松皮。
出自《藥材資料匯編》
藥材基源:為松科植物金錢松的根皮及近根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seudolarix amailis(Nelson) Rehd.[Larix amabilis Nelson;Pseudolarix kaempferi(Lindl.)Gord.]
采收和儲藏:春、秋兩季采挖,剝取根皮,除支外粗皮,洗凈,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1500m的山地針、闊葉樹混交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多為栽培。
喬木,高達40m胸圍達1.5m.樹干直,樹皮灰褐色,粗糙,不規(guī)則鱗片狀開裂。一年生枝淡紅褐色或淡紅黃色,有光澤,老枝及短枝呈灰色或暗灰色。葉線形,柔軟,扁平,長2-5.5cm,寬1.5-4mm,先端銳尖或尖,上面綠色,中脈稍明顯,下面藍綠色,中脈明顯,每邊有5-14條氣孔線,長枝上葉輻射伸展,短枝上葉簇生。雄球花黃色,圓柱狀,下垂;雌球花紫紅色,直立,橢圓形,長約1.3cm,有短梗。球果卵圓形或倒卵圓形,長6-7.5cm,徑4-5cm,熟時淡紅褐色;中部種鱗卵狀披針形,長2.8-3.5cm,兩側耳狀,先端鈍有凹缺,脊上密生短柔毛;苞鱗長約種鱗的1/4-1/3,卵狀披針形,邊緣有細齒。種子卵圓形,白色,種翅三角狀披針形,淡黃色或淡褐黃色,有光澤。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上旬。
1.性狀鑒別 根皮呈不規(guī)則的長條狀或稍扭曲而卷成槽狀,長短及寬度不一,厚2-5mm,外表面粗糙,深灰棕色,具縱橫皺紋,并有橫向灰白色皮孔,栓皮常呈鱗片狀剝落。內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平坦,有細致的縱向紋理。質堅韌,折斷面裂片狀。樹皮呈板片狀,栓皮較厚,外表面龜裂狀,內表面較粗糙。氣微,味苦澀。以片大而整齊、黃褐色者為佳。
2.顯微鑒別 根皮橫切面:木栓細胞常脫落。栓內層約3列細胞,含棕色物。皮層和韌皮部散在石細胞、樹脂細胞及多數粘液細胞。韌皮部荊皮部篩胞成群散在,外側篩胞頹廢;射線細胞1列,常彎曲。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
3.粉末特征:檢棕紅色。①石細胞大多成群,類方形、類長方形或不規(guī)則分枝狀,直徑30-100μm,壁厚達34μm,層紋微波狀,孔溝極細密,大多含黃棕色塊狀物。②篩胞直徑16-40μm,側壁有多數橢圓形篩域,排列成網狀。粘液細胞類圓形,直徑100-300μm。長達360μm。③樹脂細胞縱向連接成管狀,含紅棕色至黃棕色樹脂狀物,有的埋有草酸鈣方晶。④木栓細胞棕色,壁稍厚,有的木化,并可見細小圓紋孔。
土荊甲酸和乙酸對小鼠1次iv的LD50及95%置信限分別為486(430-548)mg/kg和423(404-442)mg/kg,對小鼠ip的LD50為397(347-453)mg/kg和316(285-351)mg/kg,小鼠iv后出現痙攣,頭頸部強直,5分鐘左右痙攣緩解,呈無力弛緩狀態(tài),張口呼吸等中毒癥狀,3小時后逐漸恢復,死亡多在24小時內。
土荊甲酸和乙酸對大鼠一次ig的LD50和治療指數,安全指數:取體重234±31g的雌性大鼠110只,分成11組,每組10只,土荊甲酸和乙酸各為5和6組,劑量按等比級數給藥,1次ig,觀察1wk內大鼠的死亡數,按上法統(tǒng)計LD50。又取妊娠7d大鼠100只,分成10組,各組于妊娠d71次ig不同劑量的土荊甲酸和乙酸,給藥后d6解剖,紀錄未孕大鼠數,按上法計算抗早孕LD50和ED50、治療指數和安全指數。
土荊甲酸與乙酸母核相同,差別主要是七元環(huán)的C-7部位,前者連-甲基,若將甲基改為季羰甲基,則對大鼠、倉鼠的抗早孕作用和對大鼠的毒性都明顯大于土荊甲酸。土荊乙酸無論對大鼠ig或對小鼠的iv、ip的毒性,皆明顯大于土荊甲酸,毒性與抗早孕作用亦相應。
根皮含土荊皮酸(pseudolaric acid)A、B、C、D、E,土荊皮酸C2即是去甲基土荊皮酸(demethylpseudolaric acid)B,土荊皮酸A-β-D-葡葡糖甙(pseudolaric acid A-β-D-glu-coside),土荊皮酸B-β-D-葡萄糖甙(pseudolaric acid B-β-D-gluco-side),金錢松呋喃酸(pseudolarifuroic),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種子含土荊皮內酯(pseudolarolide)E、H,以及土荊皮內酯A、B、C、D、I。樹輪中含鉛、鐵、鈣、錳、鋅五種無素。
本品的有機酸、乙醇浸膏及苯浸膏,對我國常見的10種致病真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其用量0.1-1mg/ml,對許蘭黃癬菌、絮狀表皮癬菌、鐵銹色小芽孢癬菌、石膏樣小孢子菌和白色念珠菌即有殺菌作用??咕饔靡杂袡C酸最強,乙醇浸膏次之,苯浸膏再次。電鏡觀察可見石膏樣癬菌細胞結構變性,線粒體等細胞器消失,細胞膜明顯皺縮,呈憩室樣反折入胞漿內。
1.抗真菌作用 取0.2cm的石膏樣癬菌菌落移種于Sabourand氏葡萄糖瓊脂培養(yǎng)基上,3wk后切直徑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uploads/zhongyi/yaocai/2025/01/15/00130036631.jpg)
《中國藥典》:土荊皮拼音注音Tǔ Jīnɡ Pí來源本品為松科植物金錢松Pseudolarix kaempferi Gord. 的干燥根皮或近根樹皮。夏季剝取,曬干。
性狀本品根皮呈不規(guī)則的長條狀,扭曲而稍卷,大小不一,厚2~5mm。外表面灰黃色,粗糙,有皺紋及灰白色橫向皮孔,粗皮常呈鱗片狀剝落,剝落處紅棕色。內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平坦,有細致的縱向紋理。質韌,折斷面呈裂片狀,可層層剝
離。氣微,味苦而澀。樹皮呈板片狀,厚約至8mm,粗皮較厚,外表面龜裂狀,內表面較粗糙。
貯藏置干燥處。
炮制洗凈,略潤,切絲,曬干。
鑒別本品粉末淡棕色或棕紅色。石細胞多,類長方形、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分枝狀,直徑30~96μm,含黃棕色塊狀物。篩胞大多成束,直徑20~40μm,側壁上有多數橢圓形篩域。黏液細胞類圓形,直徑100~300μm 。樹脂細胞縱向連接成管狀,含紅棕色至黃棕色樹脂狀物,有的埋有草酸鈣方晶。木栓細胞壁稍厚,有的木化,并有紋孔。
歸經歸肺、脾經。
性味辛,溫;有毒。
功能主治殺蟲,止癢。用于疥癬瘙癢。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醋或酒浸涂擦,或研末調涂患處。
摘錄《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土荊皮拼音注音Tǔ Jīnɡ Pí別名土槿皮(《中藥通報》3(4):156,1957),荊樹皮(《中國藥植志》),金錢松皮(《藥材學》)。
出處《藥材資料匯編》
來源為松科植物金錢松的樹皮或根皮。秋末剝取樹皮或根皮、曬干。
生境分布喜生于多陽光處。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廣東等地多有栽培。產浙江、安徽、江蘇等地。
原形態(tài)金錢松,又名:金松、水樹、金葉松。
落葉喬木,高20~40米。莖干直立,枝輪生平展;長枝有縱紋細裂,葉散生其上,短枝有輪紋密生,葉簇生其上,作輻射狀.葉線形,長約3~7厘米,寬1~2毫米,先端尖,基部漸狹,至秋后葉變金黃色?;▎涡?,雌雄同株;雄花為榮荑狀,下垂,黃色,數個或數十個聚生在小枝頂端,基部包有無數倒卵狀楔形之膜質鱗片;雌花單生于有葉之短枝頂端,由多數螺旋狀排列的鱗片組成。球果卵形,直立,長約5~7.5厘米,徑約3~6厘米,鱗片木質,廣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微凹或鈍頭,基部心臟形,成熱后脫落,苞片披針形,長6~7毫米,先端長尖,中部突起。種子每鱗2個,長8毫米,富油脂,有膜質長翅,與鱗片等長或梢短?;ㄆ?~5月。果期10~11月。
性狀①根皮呈不規(guī)則的長條塊片狀,長短大小不一,扭曲而稍卷,厚約3~6毫米。外表面粗糙有皺紋及橫向灰白色皮孔。木栓灰黃色,常呈鱗片狀剝落,顯出紅棕色皮部。內表面紅棕色或黃白色,較平坦,有縱向紋理。質脆,易斷,斷面紅褐色,外皮顆粒性,內皮纖維性。氣微弱,味苦而澀。
②樹皮大多呈條狀或片狀,厚約1厘米,外表暗棕色,作龜裂狀,外皮甚厚;內表面較根皮為祖糙。以形大、黃褐色、有纖維質而無栓皮者為佳。
化學成分含土槿皮酸、酚性成分、鞣質及色素。
性味《藥材資料匯編》:"辛,溫,有毒。"
功能主治殺蟲,止癢。用于疥癬瘙癢?!端幉馁Y料匯編》:"治癬疥。"
用法用量外用:浸酒涂擦或研末調敷。
復方治療局限性神經性皮炎:土荊皮一兩,蛇床子一兩,百部根一兩,五倍子八錢,密陀僧六錢,輕粉二錢。共研細末備用。先以皂角煎水洗患處,再以元醋調藥粉呈糊狀,涂敷患部,上蓋一層油紙,以保持藥物潮潤,每日換一次,直至痊愈。對病程短病情不太嚴重或散漫的患者,可用紗布包藥糊,日擦數次,取得同樣效果。(《中華皮膚科雜志》11(6):374,1965)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土荊皮拼音注音Tǔ Jīnɡ Pí別名羅漢松皮、土槿皮、荊樹皮、金錢松皮。
出處出自《藥材資料匯編》
來源藥材基源:為松科植物金錢松的根皮及近根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seudolarix amailis(Nelson) Rehd.[Larix amabilis Nelson;Pseudolarix kaempferi(Lindl.)Gord.]
采收和儲藏:春、秋兩季采挖,剝取根皮,除支外粗皮,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1500m的山地針、闊葉樹混交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多為栽培。
原形態(tài)喬木,高達40m胸圍達1.5m.樹干直,樹皮灰褐色,粗糙,不規(guī)則鱗片狀開裂。一年生枝淡紅褐色或淡紅黃色,有光澤,老枝及短枝呈灰色或暗灰色。葉線形,柔軟,扁平,長2-5.5cm,寬1.5-4mm,先端銳尖或尖,上面綠色,中脈稍明顯,下面藍綠色,中脈明顯,每邊有5-14條氣孔線,長枝上葉輻射伸展,短枝上葉簇生。雄球花黃色,圓柱狀,下垂;雌球花紫紅色,直立,橢圓形,長約1.3cm,有短梗。球果卵圓形或倒卵圓形,長6-7.5cm,徑4-5cm,熟時淡紅褐色;中部種鱗卵狀披針形,長2.8-3.5cm,兩側耳狀,先端鈍有凹缺,脊上密生短柔毛;苞鱗長約種鱗的1/4-1/3,卵狀披針形,邊緣有細齒。種子卵圓形,白色,種翅三角狀披針形,淡黃色或淡褐黃色,有光澤。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上旬。
性狀1.性狀鑒別 根皮呈不規(guī)則的長條狀或稍扭曲而卷成槽狀,長短及寬度不一,厚2-5mm,外表面粗糙,深灰棕色,具縱橫皺紋,并有橫向灰白色皮孔,栓皮常呈鱗片狀剝落。內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平坦,有細致的縱向紋理。質堅韌,折斷面裂片狀。樹皮呈板片狀,栓皮較厚,外表面龜裂狀,內表面較粗糙。氣微,味苦澀。以片大而整齊、黃褐色者為佳。
2.顯微鑒別 根皮橫切面:木栓細胞常脫落。栓內層約3列細胞,含棕色物。皮層和韌皮部散在石細胞、樹脂細胞及多數粘液細胞。韌皮部荊皮部篩胞成群散在,外側篩胞頹廢;射線細胞1列,常彎曲。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
3.粉末特征:檢棕紅色。①石細胞大多成群,類方形、類長方形或不規(guī)則分枝狀,直徑30-100μm,壁厚達34μm,層紋微波狀,孔溝極細密,大多含黃棕色塊狀物。②篩胞直徑16-40μm,側壁有多數橢圓形篩域,排列成網狀。粘液細胞類圓形,直徑100-300μm。長達360μm。③樹脂細胞縱向連接成管狀,含紅棕色至黃棕色樹脂狀物,有的埋有草酸鈣方晶。④木栓細胞棕色,壁稍厚,有的木化,并可見細小圓紋孔。
毒性土荊甲酸和乙酸對小鼠1次iv的LD50及95%置信限分別為486(430-548)mg/kg和423(404-442)mg/kg,對小鼠ip的LD50為397(347-453)mg/kg和316(285-351)mg/kg,小鼠iv后出現痙攣,頭頸部強直,5分鐘左右痙攣緩解,呈無力弛緩狀態(tài),張口呼吸等中毒癥狀,3小時后逐漸恢復,死亡多在24小時內。
土荊甲酸和乙酸對大鼠一次ig的LD50和治療指數,安全指數:取體重234±31g的雌性大鼠110只,分成11組,每組10只,土荊甲酸和乙酸各為5和6組,劑量按等比級數給藥,1次ig,觀察1wk內大鼠的死亡數,按上法統(tǒng)計LD50。又取妊娠7d大鼠100只,分成10組,各組于妊娠d71次ig不同劑量的土荊甲酸和乙酸,給藥后d6解剖,紀錄未孕大鼠數,按上法計算抗早孕LD50和ED50、治療指數和安全指數。
土荊甲酸與乙酸母核相同,差別主要是七元環(huán)的C-7部位,前者連-甲基,若將甲基改為季羰甲基,則對大鼠、倉鼠的抗早孕作用和對大鼠的毒性都明顯大于土荊甲酸。土荊乙酸無論對大鼠ig或對小鼠的iv、ip的毒性,皆明顯大于土荊甲酸,毒性與抗早孕作用亦相應。
化學成分根皮含土荊皮酸(pseudolaric acid)A、B、C、D、E,土荊皮酸C2即是去甲基土荊皮酸(demethylpseudolaric acid)B,土荊皮酸A-β-D-葡葡糖甙(pseudolaric acid A-β-D-glu-coside),土荊皮酸B-β-D-葡萄糖甙(pseudolaric acid B-β-D-gluco-side),金錢松呋喃酸(pseudolarifuroic),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種子含土荊皮內酯(pseudolarolide)E、H,以及土荊皮內酯A、B、C、D、I。樹輪中含鉛、鐵、鈣、錳、鋅五種無素。
藥理作用本品的有機酸、乙醇浸膏及苯浸膏,對我國常見的10種致病真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其用量0.1-1mg/ml,對許蘭黃癬菌、絮狀表皮癬菌、鐵銹色小芽孢癬菌、石膏樣小孢子菌和白色念珠菌即有殺菌作用??咕饔靡杂袡C酸最強,乙醇浸膏次之,苯浸膏再次。電鏡觀察可見石膏樣癬菌細胞結構變性,線粒體等細胞器消失,細胞膜明顯皺縮,呈憩室樣反折入胞漿內。
1.抗真菌作用 取0.2cm的石膏樣癬菌菌落移種于Sabourand氏葡萄糖瓊脂培養(yǎng)基上,3wk后切直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