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鼠標蛇

    拼音注音Huá Shǔ Shé別名

    草錦蛇、黃閨蛇、水律蛇、水南蛇、長標蛇

    英文名Snake出處

    始載于《中國藥用動物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游蛇科動物鼠標蛇除去內(nèi)臟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tyasmucosus(Linnaeus).

    采收和儲藏:春、秋季捕捉,捕得后剖腹除去內(nèi)臟,擦凈血跡,鮮用或烘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山區(qū)及平原;性粗暴。以蟾蜍、蛙類、蜥蜴、鳥類、鼠類為食。

    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鼠標蛇,全長右達2m以上。背面黃褐色,體后部有不規(guī)則的黑色橫斑;頭部黑褐色;腹面黃白色。頰鱗3,上唇鱗8,眼前鱗2,眼后鱗2;前顳鱗2,后顳鱗2(3)。體鱗頸部18-21行,體中部15-17行,肛前14行。背中央的鱗起棱,體后起棱者增至4-6行。腹鱗190-201;尾璨來雄性105-1416,雌性66-170。

    性狀

    性狀鑒別,本品呈圓盤形。務徑20-60mm,頭居中橢圓形,黑褐色,吻鈍圓不上翹,背部灰褐色,雜斑。尾細長,漸細。背部鱗片黃褐色,類橢圓形,長6.5-7mm,寬3.5-4.5mm,上半部邊緣整齊,先端有2個端窩,類圓形,下半部邊緣不整齊;蛇體背中線處的鱗片具棱脊,多數(shù)不具棱脊;鮮片表面光滑,平展,半透明。氣腥,味咸。

    顯微鑒別,粉末特征:淺黃色或黃白色。①角質(zhì)鱗片破碎狀,淺黃色,上面布有黃褐色斑點,尚有由黃褐色斑點聚集而成的圓斑及同向交錯排列的條紋,條紋同向,密度為63條/mm。電鏡下觀察:呈縱條紋飾,排列緊密,有2-3個條紋一端相連且凹 陷,形似棱形痕方向相同。②骨碎片近無色,呈不規(guī)則碎塊狀,骨板紋理不甚明顯,骨陷大而多,骨小管粗而明顯。③肌纖維較多,無色或淡黃色,柱狀或片狀,有細密橫紋。④表皮碎片黃棕色,表面觀細胞界取不清,密布色素顆粒。

    化學成分

    鼠標蛇含有具有降壓作用的甲狀旁腺提取物,膽囊中含有豐富的鈣、鎂、鋅、銅和鐵,其中鈣為最主要成分,鎂次之。

    歸經(jīng)

    肝;腎經(jīng)

    性味

    味甘;咸;性平

    功能主治

    祛風止痛;舒筋通絡。主風濕痹證;肢體麻木;癱瘓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10g;或浸酒。

    各家論述

    《中國藥用動物志》:應用同灰鼠蛇。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巴豆油拼音注音Bā Dòu Yóu出處《綱目》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種仁中的脂肪油。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性狀為黃色或黃褐色液體,有粘稠性,透明,微具螢光。有辛灼的香氣。性味辛,熱,有毒。功能主治①《綱目》:“治中風痰厥,氣厥......
  • 拼音注音Bā Dòu Shuānɡ英文名SEMEN CROTONIS PULVERATUM來源本品為巴豆的炮制加工品。性狀本品為粒度均勻、疏松的淡黃色粉末,顯油性。貯藏置陰涼干燥處。炮制取凈巴豆仁,照制霜法(附錄Ⅱ D)制霜,或取仁碾細后,......
  • 《中藥大辭典》:布朗耳蕨拼音注音Bù Lǎnɡ ěr Jué別名睬甲哈烏(藏名)出處《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來源為鱗毛蕨種植物布朗耳蕨的全草。8~9月采挖,切段,曬干。生境分布生于高寒林下陰濕地及巖石縫中。分布陜西、四川、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
  • 拼音注音Bù Zhā Yè別名蓑衣子、破布葉、麻布葉、爛布渣、布包木、破布樹、薢寶葉來源為椴樹科破布葉屬植物破布樹Microcos paniculata.的葉。夏秋采葉,曬干。性味淡、微酸,平。功能主治清暑,消食,化痰。用于感冒,中暑,食滯......
  • 《全國中草藥匯編》:布狗尾拼音注音Bù Gǒu Wěi別名兔狗尾、狐貍尾、虎尾輪、防蟲草、貓上樹來源豆科貍尾草屬植物長穗貓尾射Uraria crinita Desv. var. macrostachya Wall.,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洗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