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蛇百子

    《中藥大辭典》:蛇百子拼音注音Shé Bǎi Zǐ別名

    逼死蛇、毛老虎(《陸川本草》),黃黃草、大還魂(《廣西藥植名錄》),假藿香(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出處

    《陸川本草》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山香莖葉。

    生境分布

    生于山邊,或栽于屋旁、庭園。分布廣東、廣西、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0.5~2米,揉之有香氣。莖直立,粗壯,有分枝,多少被毛。葉對生,卵形,長4~9厘米,愈向上部愈小,先端略鈍,基部渾圓或淺心形,邊緣有小鋸齒,兩面均被疏柔毛;具長柄?;?~4,腋生,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萼在花時長約4毫米,但很快長大而長達(dá)1厘米,有線條,被長柔毛,先端5裂,裂齒錐尖,直立;花冠藍(lán)色,長6~8毫米,2唇形,下唇中裂,囊狀;雄蕊4。果為小堅果?;ㄆ谇锛?。

    藥理作用

    葉和莖的煎劑和水提取物(加酒精除去沉淀者)對離體豚鼠回腸有較弱的興奮作用,對離體兔十二指腸和大鼠子宮均無明顯作用,大鼠后肢灌流試驗(yàn)中,水提取物有血管舒張作用。二者對離體兔心無明顯影響。麻醉狗靜脈注射0.1克生藥/公斤,兩者對血壓均無明顯作用。小鼠腹腔注射煎劑1克生藥/只,24小時內(nèi)2只鼠全部死亡,水提取物無明顯毒性。

    國外所產(chǎn)同屬植物山香草中含白樺脂酸,對大鼠瓦克256癌有抑制作用。

    性味

    辛苦,溫。

    ①《陸川本草》:"辛,溫。"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苦辛,涼。"

    功能主治

    疏風(fēng)散瘀。解毒定痛。治感冒,風(fēng)濕,濕疹,跌打創(chuàng)傷。

    ①《陸川本草》:"去瘀止痛,解蛇毒。治風(fēng)濕骨痛,跌打腫痛,蛇咬傷;洗潰瘍。"

    ②《廣西藥植名錄》:"發(fā)表解熱。治感冒風(fēng)寒。"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疏風(fēng)解表,驅(qū)風(fēng)止痛。治感冒發(fā)熱,頭痛,胃腸脹氣。"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或搗汁、浸酒。外用:煎水洗。

    復(fù)方

    ①治刀傷出血,跌打腫痛:毛老虎鮮葉搗敷患處。(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皮炎,皮膚濕疹:毛老虎全草煎水洗患處。(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③治蛇咬傷:山香鮮品搗爛外敷。(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臨床應(yīng)用

    止血:㈠粉劑:取毛老虎干葉研成細(xì)粉,低溫滅菌。對外傷及手術(shù)出血,可取適量撒于出血處,壓迫數(shù)分鐘即止血。內(nèi)服每天10~15克,1次或分次服。㈡片劑:毛老虎全草煎煮2次,濃縮至有粘性時加入毛老虎葉細(xì)粉,壓制成片,每片相當(dāng)于毛老虎干葉1克。用于消化道出血,每天9~15片,分1~3次服。㈢水劑:用水提取的濃縮液,每毫升相當(dāng)于毛老虎10克。用于外傷及手術(shù)出血,以消毒紗布蘸藥液壓迫或填塞出血處。㈣針劑:每毫升相當(dāng)于毛老虎酒精沉淀物2毫克。用于內(nèi)臟出血,每次肌肉注射2毫升。亦可供外用。臨床應(yīng)用粉劑及水劑局部壓迫治療外傷出血43例,除3例無效外,均迅速止血。用粉劑(或片劑)治療上消化道潰瘍合并出血32例,服藥3~7天,大便轉(zhuǎn)黃色者31例,無效者1例。4例肝硬化合并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2例服藥后血漸止,2例無效。毛老虎是通過促進(jìn)血管內(nèi)血栓形成而達(dá)止血目的,對于廣泛性滲血和無法結(jié)扎之組織,止血效果最好;出血面能充分接觸藥物則奏效迅速,反之則無效;因此對消化道出血的療效不如外傷出血。使用中未發(fā)現(xiàn)任何不良反應(yīng)及副作用,亦未見有多發(fā)性血栓形成。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蛇百子拼音注音Shé Bǎi Zǐ別名

    逼死蛇、毛老虎、黃黃草、大還魂、假藿香、山薄荷、毛射香、藥黃草

    英文名stem and leaf of Wild Spikenard出處

    出自《陸川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山香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yptis suaveloens (L.)Poit.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陰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開曠荒地上,或栽培于誕園、層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和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0.6-1.6m。揉之有香氣。莖直立,鈍四棱形,被平展剛毛。葉對生;葉柄長0.5-6cm,被平展剛毛;葉片卵形或?qū)捖研?,長1.4-11cm,寬1.2-9cm,先端近銳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邊緣具小鋸齒,兩面均被疏柔毛。聚傘花序2-5花,著生于葉腋,排列成假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花萼鐘形,長約5mm,花后結(jié)果增大可長達(dá)12mm,外被長柔毛及腺點(diǎn),萼齒5,短三角形,先端長錐尖,被毛;花冠藍(lán)色,圓筒形,長6-8mm,外面上部被微柔毛,上唇先端2圓裂,下唇3裂,中裂片囊狀,側(cè)裂片與上唇裂片相似,略長;雄蕊4,前對較長,被疏柔毛,花藥匯合成一室;子房4裂,無毛,柱頭2淺裂;花盤邊緣微波浪狀。小堅果長圓形,暗褐色,具細(xì)點(diǎn)。花期1-12月,果期1-12月。

    化學(xué)成分

    葉及花含無羈萜(friedelin),羽扇豆醇(lupeol),羽扇豆醇乙酸酯(lupeolacetate),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三十一酮(hentriacotanone)[1]。地上部分含3β-羥基-12-熊果烯-29-酸(urs-12-3β-ol-29-oic acid)[2],山香二烯酸(hyptadi-enic acid)即1,19α-二羥基-2(3),12-熊果二烯-28-酸(1,29α-diyg-droxy-urs-2(3),12-dien-28-oic acid)[3]。根含α-及β-香樹脂醇(amyrin),3β-羥基-12-羽扇豆烯-27-酸(3β-hydroxylup-12-en-28-oic acid)[4],3β-羥基-20(29)-羽扇豆烯-27-酸(3β-hydroxylup-20(29)-en-27-o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白樺脂酸(betulic acid),谷甾醇-β-D-葡萄糖甙(sitosterol-β-D-glucoside),二十七酮(heptacosanone)[5]。還含菜油甾醇(campesterol)[6]及α-蒎烯(αpin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月桂烯(myrcene)等揮發(fā)油[7]。

    藥理作用

    葉和莖的煎劑和水提取物(加酒精除去沉淀者)對離體豚鼠回腸有較弱的興奮作用, 對離體兔十二指腸和大鼠子宮均無明顯作用,大鼠后膠灌流試驗(yàn)中,水提取物有血管舒張作 用。二者對離體兔心無明顯影響。麻醉狗靜脈注射0.1g生藥/kg,兩者對血壓均無明顯作用。小鼠腹腔注射煎劑 1g生藥/只,24小時內(nèi)2只鼠全部死亡,水提取物無明顯毒性。國外所產(chǎn)同屬植物山香草Hyptis emoryi 中含白樺脂酸(Butullnic acid),對大鼠瓦克256 癌有抑制作用。

    歸經(jīng)

    歸碑;脾;肝經(jīng)

    性味

    味辛;苦;性平

    功能主治

    解表利濕;行氣散瘀。主感冒;風(fēng)濕痹痛;腹脹;泄瀉;痢疾;跌打損傷;濕疹;皮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洗。

    復(fù)方

    ①治刀傷出血,跌打腫痛: 毛老虎鮮葉搗敷患處。(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皮炎,皮膚濕疹: 毛老虎全草煎水洗患處。(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③治蛇咬傷: 山香鮮品搗爛外敷。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臨床應(yīng)用

    止血。

    1.粉劑:取毛老虎干葉研成細(xì)粉,低溫滅菌。對外傷及手術(shù)出血 ,可取適量撒于出血處,壓迫數(shù)分鐘即止血。內(nèi)服每天10-15g,1次或分次服。

    2.片劑:毛老虎全草煎煮2次,濃縮至有粘性時加入毛老虎葉細(xì)粉,壓制成片,每片相當(dāng)于毛老虎干葉1g。用于消化道出血,每天9-15片,分1-3次服。

    3.用水提取的濃縮液,每毫升相當(dāng)于毛老虎10g。用于外傷及手術(shù)出血,以消毒紗布蘸藥液壓迫或演塞出血處。

    4.針劑:每毫升相當(dāng)于毛老虎酒精沉淀物2mg。用于內(nèi)臟出血,每次肌肉注射2ml 。亦可供外用。臨床應(yīng)用粉劑及水劑局部壓迫治療外傷出血43例,除3例無效外,均迅速止血。用粉劑(或片劑)治療上消化道潰瘍合并出血32例,服藥3-7天,大便轉(zhuǎn)黃色者31例,無效者1例。4例肝硬化合并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2例服藥后血漸止,2例無效。毛老虎是通過促進(jìn)血管內(nèi)血栓形成而達(dá)止血目的,對于廣泛性滲血和無法結(jié)扎之組織,止血效果最好;出血面能充分接觸藥物則奏效迅速,反之則無效;因此對消化道出血的療效不如外傷出血 。使用中末發(fā)現(xiàn)任何不良反應(yīng)及副作用,亦未見有多發(fā)性血栓形成。

    各家論述

    1.《陸川本草》:去瘀止痛,解蛇毒。治風(fēng)濕骨痛,跌打腫痛,蛇咬傷;洗潰瘍。

    2.《廣西藥植名錄》:發(fā)表解熱。治感冒風(fēng)寒。

    3.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疏風(fēng)解表,驅(qū)風(fēng)止痛。治感冒發(fā)熱,頭痛,胃腸脹氣 。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石榴根拼音注音Bái Shí Liu Gēn出處《福建中草藥》來源為石榴科植物白石榴或重瓣白石榴的根。性味《福建中草藥》:“苦澀,微溫。“功能主治祛風(fēng)濕,殺蟲。治風(fēng)濕痹痛,蛔蟲、寸白蟲、姜片蟲病?!陡=ㄖ胁菟帯罚骸皻⑾x收澀......
  • 《中藥大辭典》:白石榴花拼音注音Bái Shí Liu Huā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石榴科植物白石榴或重瓣白石榴的花瓣。5~6月花盛開時,摘下曬干。生境分布產(chǎn)四川。原形態(tài)①白石榴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約6米。小枝圓形或有微棱,枝端呈刺狀,光......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石脂拼音注音Bái Shí Zhī來源礦物硅酸鹽的白陶土(Kaolin),與赤石脂類同,惟色白或帶淡紅、淡黃色。成分在比例上稍與赤石脂相異。一般認(rèn)為以色白細(xì)膩粘舌無泥土、砂石等雜質(zhì)為佳。性味甘、酸,平。功能主治為澀腸止......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石花別名石花、石衣、蝦蟆皮來源地衣類梅花衣科梅花衣屬植物白石花Parmelia tinctorum Despr.,以葉狀體入藥。四季可采,洗凈曬干。性味甘、涼。功能主治涼血解毒。用于無名腫毒。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用菜油調(diào)勻......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石英拼音注音Bái Shí Yīnɡ來源為一種塊狀的二氧化硅礦石。全年可采挖,揀選純白色的供用。性狀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多具棱角,大小不一。全體呈白色或乳白色,有的微帶黃色。表面不平坦而光滑,有脂肪樣光澤。質(zhì)極堅硬,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