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腎蕨

    《全國中草藥匯編》:腎蕨拼音注音Shèn Jué別名

    圓羊齒、蜈蚣草、篦子草、石黃皮、天鵝抱蛋、石蛋果、蛇蛋參、鳳凰蛋、犸騮卵

    來源

    骨碎補科腎蕨屬植物腎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 (L.)Presl,以全草塊莖入藥。全年可采,洗凈曬干或鮮用。

    性味

    甘、淡,微澀,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寧肺止咳,軟堅消積。用于感冒發(fā)熱,咳嗽,肺結(jié)核咯血,痢疾,急性腸炎,小兒疳積,中毒性消化不良,泌尿系感染;外用治乳腺炎,淋巴結(jié)炎。

    用法用量

    塊莖或全草0.5~1兩;外用適量,鮮塊莖或全草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腎蕨拼音注音Shèn Jué別名

    圓羊齒(《廣州植物志》),天鵝抱蛋(《廣西藥植圖志》),鳳凰草、圓蕨(《南寧市藥物志》),蜈蚣蕨、水檳榔、冰果草(《貴州民間藥物》),篦子草、梳篦草(《四川中藥志》),飛天蜈蚣、金雞孵蛋、神仙對坐草(《泉州本草》),蜈蚣草、石上丸、石黃皮(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鳳凰蕨(《廣西中草藥》),何汗蕨、蛇蛋參(《云南中草藥》),金雞尾(《福建中草藥》)。

    出處

    《廣西藥植圖志》

    來源

    為骨碎補科植物腎蕨全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山巖、溪邊等陰濕處。分布西南、華南、海南島、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莖近直立,常生育扁圓形的肉質(zhì)塊莖。鱗片線形至披針形,黃褐色,透明。葉簇生,革質(zhì),長約65厘米,寬5~7厘米,線形至披針形。基部漸狹,1回羽狀復(fù)葉;羽片無柄,互生,似鐮狀而鈍,基部下側(cè)呈心形,上側(cè)呈耳形,且常蓋覆葉軸之上,邊緣有鈍鋸齒,葉脈羽狀分枝;基部的羽片排列較疏,退化,短而略呈三角形,通常不生孢子囊;孢子囊群著生于側(cè)脈上部分枝的頂端;孢子囊群蓋腎形;孢子橢圓腎形。

    本植物的塊莖(馬騮卵)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歸經(jīng)

    《泉州本草》:"入肝、腎、胃、小腸經(jīng)。"

    性味

    苦辛,平。

    ①《貴州民間藥物》:"性平,味苦,無毒。"

    ②《四川中藥志》:"性溫,味淡辛,無毒。"

    ③《泉州本草》:"味甘辛,性平而澀,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消腫,解毒。治黃疸,淋濁,小便澀痛,痢疾,疝氣,乳癰,瘰疬,燙傷,刀傷。

    ①《貴州民間藥物》:"清熱。治刀傷,吐血,淋濁,不孕。"

    ②《四川中藥志》:"治乳癰及產(chǎn)后乳腫。"

    ③《泉州本草》:"清熱解毒,利小便。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反胃噎膈,疝氣。"

    ④《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治肺熱咳嗽,蜈蚣咬傷,湯火傷,小兒疳積,淋巴腺結(jié)核。"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5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淋濁,小便點滴,疼痛難忍:蜈蚣蕨(干用)五錢,杉樹尖二十一顆,夏枯草五錢,野蘿卜菜四錢。煨水對白糖吃。(《貴州民間藥物》)

    ②治刀傷:蜈蚣蕨嫩葉搗敷。(《貴州民間藥物》)

    ③治乳房腫痛:腎蕨嫩莖葉,搗絨敷。(《四川中藥志》)

    ④治濕熱黃疸:圓羊齒干全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

    ⑤治噎膈反胃:圓羊齒干全草研末三錢。每日三次,酒沖服。

    ⑥治久?。簣A羊齒鮮葉三兩。搗爛,加米泔水調(diào)勻絞汁取。(④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腎蕨拼音注音Shèn Jué別名

    蜈蚣草、圓羊齒、夭鵝抱蛋、蕨薯、鳳凰蛋、落地珍珠、馬騮卵、鳳凰草、圓蕨、蜈蚣蕨、涼水時、麻雀蛋、蜈蚣蕨、水檳榔、冰果草、篦子草、梳篦草、鳳凰卵、飛天蜈蚣、金雞孵蛋、神仙對坐草、石上丸、石黃皮、鳳凰蕨、石窩蛋、貓蛋果、何汗蕨、蛇蛋參、金雞尾、雉雞蛋、圓牙齒、芒蛋、狗睪丸、雉雞尾、烏腳蕨、狗核蓮

    英文名Tuberous Sword Fern,Tuberous Sword Fern Rhizome, Herb of Tuberous Sword Fern出處

    出自《廣西藥植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腎蕨科植物腎蕨的根莖、葉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phrolepis auriculata(L.)Trimen[N.cordifolia(L.)Pres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挖取塊莖,刮去鱗片,洗凈,鮮用或曬干。或夏、秋季采取葉或全草,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土生或附生于海拔300m左右的林下、溪邊、樹干或石縫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等地。

    原形態(tài)

    植株高達70cm。根莖近直立,有直立的主軸及從主軸向四面生長的長匍匐莖,并從匍匐莖的短枝上生出圓形肉質(zhì)塊莖,主軸與根莖上密被鉆狀披針形鱗片,匍匐莖、葉柄和葉軸疏生鉆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5-10cm;葉片革質(zhì),光滑無毛,披針形,長30-70cm,寬3-5cm,基部漸變狹,一回羽狀;羽片無柄,互生,以關(guān)節(jié)著生于葉軸,似鐮狀而鈍,基部下側(cè)呈心形,上側(cè)呈耳形,常覆蓋于葉軸上,邊緣有淺齒;葉脈羽狀分叉。孢子囊群生于每組側(cè)脈的上側(cè)小脈先端;囊群蓋腎形。

    性狀

    性狀鑒別 塊狀莖球形或扁圓形,直徑約2cm;表面密生黃棕色絨毛狀鱗片,可見自根莖脫落后的圓形疤痕,除去鱗片后表面顯亮黃色,有明顯的不規(guī)則皺紋;質(zhì)堅硬。葉簇生;葉柄略扭曲,長6-9cm,下部有亮棕色鱗片;葉軸棕黃色,葉片常皺縮,展平后呈線狀披針形,長30-60cm,寬3-5cm,一回羽狀分裂;羽片無柄,披針形,長約2cm,寬約6mm,邊緣有疏淺鈍齒;兩邊的側(cè)脈先端各有1行孢子囊群。氣微,味苦。

    化學(xué)成分

    塊根中含有羊齒-9(11)-烯[(fern-9(11)-e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里白烯(diploptene),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yl-β-D-glucoside),β-谷甾醇棕櫚酸酯(β-sitosteryl-palmitate)和環(huán)鴉片甾烯醇(cyclolaudenol);地上部分含紅杉醇(sequoyitol)。全草還含有24-乙基膽甾醇[24(α)-ethyl-cholesterol],24-甲基膽甾醇(24-methylcholesterol),24-乙基膽甾-5,22-二烯醇(24-ethylcholest-5,22-dienol)和膽甾醇(cholesterol)及痕量24-甲基膽甾-5,22-二烯醇(24-methylcholest-5,22-dienol)。

    歸經(jīng)

    肝;腎;胃;小腸經(jīng)

    性味

    甘;淡;澀;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通淋止咳;消腫解毒。主感冒發(fā)熱;肺熱咳嗽;黃疸;淋濁;小便澀痛;泄瀉;痢疾;帶下;疝氣;乳癰;瘰疬;燙傷;刀傷;淋巴結(jié)炎;體癬;睪丸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鮮全草或根莖搗敷。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清熱。治刀傷,吐血,淋濁,不孕。

    2.《四川中藥志》:治乳癰及產(chǎn)后乳腫。

    3.《泉州本草》:清熱解毒,利小便。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反胃噎膈,疝氣。

    4.《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治肺熱咳嗽,蜈蚣咬傷,湯火傷,小兒疳積,淋巴腺結(jié)核。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川芎拼音注音Chuān Xiōnɡ別名芎藭、小葉川芎英文名RHIZOMA CHUANXIONG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或Ligusticum wallichii F......
  • 拼音注音Chuān Méi別名大烏泡、烏泡來源薔薇科川莓Rubus setchuenensis Bur. et Franch.,以根入藥。生境分布湖北、四川。性味酸、咸,平。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止嘔,活血。主治勞傷吐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口有腥氣,瘰......
  • 拼音注音Chuān Xī Xiǎo Huánɡ Jú別名韃新菊來源菊科川西小黃菊Pyrethrum tatsienense (Bur. et Franch.) Ling[Chrysanthemum tatsienense Bur. et F......
  • 《全國中草藥匯編》:川谷根別名尿珠子根、五谷子根、數(shù)珠子根、打碗子根、野薏米根來源禾本科薏苡屬植物川谷Coix lachrymajobi L.,以根及根狀莖入藥。秋季采收根部,曬干。性味甘、淡,微寒。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殺蟲。用于尿路感染,......
  • 《中國藥典》:川貝母拼音注音Chuān Bèi Mǔ別名貝母、川貝英文名BULBUS FRITILLARIAE CIRRHOSAE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貝母Fritilla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