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水蝦子草

    《全國中草藥匯編》:水蝦子草拼音注音Shuǐ Xiā Zǐ Cǎo別名

    鴨脷草、定經(jīng)草

    來源

    玄參科泥花草屬植物泥花草Lindernia antipoda (L.)Alston [Ilysanthes antipoda (L.)Merr.;Ruellia antipola L.; Bonnaya veronicaefolia (Retz)Spr.],以全草入藥。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味

    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用于肺熱咳嗽,喉炎,蛇咬傷,扭傷。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適量,鮮草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水蝦子草拼音注音Shuǐ Xiā Zǐ Cǎo別名

    鴨脷草(《廣州植物志》),田素馨(《泉州本草》),紫熊膽,水辣椒(《廣西藥植名錄》)。

    出處

    《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玄參科植物泥花草全草。9月采收。

    生境分布

    生長于水稻田邊或低濕處。分布長江以南各地。

    原形態(tài)

    一年生禿凈草本,高10~25厘米。須根多。莖直立或披散,綠紫色,多分枝,長枝匍匐,節(jié)上生不定根。葉對生,無柄或基部漸狹而成稍抱莖的短柄;葉片矩圓披針形,長1~3厘米,寬0.5~1厘米,先端漸尖或鈍,邊緣具疏鈍齒,上面綠紫色,下面較淡。枝端開花,成稀疏的總狀花序;花?;坑幸痪€狀披針形的苞片;花萼鐘形,先端5裂,裂片狹,綠色;花冠唇形,5裂,淡紫色;雄蕊4,2枚能育而不突出,花藥互貼,2枚退化;子房上位,花柱單一。蒴果線狀披針形,長1~1.5厘米,具宿存萼。種子小,多數(shù)?;ㄆ谇铩⒍?。

    性味

    ①《四川中藥志》:"性寒,味淡,無毒。"

    ②《泉州本草》:"味甘微辛,性平,無毒。"

    功能主治

    逐瘀,消腫,解毒,利尿。治跌打損傷,癰疽疔腫,淋病。

    ①《四川中藥志》:"治跌傷、扭傷和折傷。"

    ②《泉州本草》:"清熱解毒,逐瘀破血,通淋利小便。"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鮮者1~2兩;搗汁或燒灰泡酒。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跌打損傷:水蝦子草、紅酸漿草、紅牛膝、芋麻根,燒灰,泡酒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破傷風(fēng)抽搐:鮮水蝦子草,搗絞汁泡酒服,每次三兩。

    ③治癰疽疔癤,無名腫毒:鮮水蝦子草,合酸飯粒、食鹽各少許,搗敷患處。

    ④治瘋狗、毒蛇咬傷:鮮水蝦子草,搗絞汁泡酒溫服,渣敷患處,每次三兩。(②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水蝦子草拼音注音Shuǐ Xiā Zǐ Cǎo別名

    田素馨、紫熊膽、水辣椒、定經(jīng)草、羊角草、田香蕉、飛凰草、米碎草、白芽江、蟹叉草

    英文名Herb of Creeping Falsepimpernel出處

    出自《四川中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參科植物泥花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ndernia antipoda (L.) Alston[Ruel-lia antipoda L.;Ilysanthes antipoda (L.)Merr.]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水田邊及潮濕的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10-25cm。根須狀成叢。莖幼時稍直立,長大后多分枝,基部匍匐,下部節(jié)上生根,莖枝有溝紋,無毛。葉對生;無柄或基部漸狹為抱莖的短柄;葉片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長1-3cm,寬0.5-1cm,先端漸尖或鈍,邊緣具疏成總狀著生,花序長達(dá)15cm;苞片鉆形;花梗有條紋,先端彎粗;花萼鐘狀,5深裂,裂片條狀披針形,具短硬毛;花冠紫色、紫白色或白色,長約1cm,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2枚能育而不突出,花藥互貼,2枚退化;子房上位花柱細(xì),柱頭扁平,片狀。蒴果圓柱形,先端漸尖,長為宿萼的2倍或更多。種子為不規(guī)則三棱狀卵形,褐色,有網(wǎng)狀孔紋?;ā⒐诖杭局燎锛?。

    性味

    味甘;微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尿通淋;活血消腫。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泄瀉;熱淋;目赤腫痛;癰疽疔毒;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鮮品30-60g;或搗汁;或泡酒。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四川中藥志》:治跌傷、扭傷和折傷。

    2.《泉州本草》:清熱解毒,逐瘀破血,通淋利小便。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Zǐ Cǎo別名黑陽參、狗舌草、牛舌頭菜來源紫草科長蕊斑種草屬植物長蕊斑種草Antiotrema dunnianum (Diels) Hand.-Mazz.,以根入藥。夏秋采集,切片曬干。性味苦、微甘,涼。功能主治清熱養(yǎng)陰,......
  • 拼音注音Bái Xiàn Shǔ別名紅藤、山烏龜、一滴血。來源藥材基源:為防己科植物白線薯的塊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tephania brachyandra Diels.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除去須根,洗凈,橫切或縱切成片,曬干。生......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線蛇拼音注音Bái Xiàn Shé別名黃脊游蛇、白脊蛇、黃脊蛇、白蛇來源有鱗目游蛇科黃脊游蛇Coluber spinalis (Peters),以去內(nèi)臟全體入藥。生境分布東北。功能主治袪風(fēng)濕。主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疼痛,麻木不......
  • 拼音注音Bái Xì Xīn別名貝茜花(《中國種子植物分類學(xué)》)。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毛茛科植物單葉升麻的全草。生境分布生于林下陰處。分布四川、云南、貴州、廣西、湖南、湖北、陜西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莖長達(dá)10厘米......
  • 別名白花茶匙紅、白花塔仔草、老虎花、毛繡球防風(fēng)、白風(fēng)輪菜、銀針七、北風(fēng)草、燈籠花來源唇形科白蜂窩草屬植物白絨草Leucas mollisima Wall.,以全草入藥。夏季枝葉茂盛時采收,曬干,或四季隨采隨用。性味甘、微辛,平。功能主治清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