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水葫蘆苗

    《全國中草藥匯編》:水葫蘆苗拼音注音Shuǐ Hú Lu Miáo來源

    毛茛科水葫蘆苗Halerpestes sarmentosus (Adans)Komar.,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

    東北、華北、西北至四川、西藏。

    性味

    甘、淡,寒。

    功能主治

    利水消腫,祛風(fēng)除濕。主治關(guān)節(jié)炎及各種水腫等癥。

    用法用量

    0.5~1.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水葫蘆苗拼音注音Shuǐ Hú Lu Miáo別名

    區(qū)儒白拉(藏名)

    出處

    《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

    為毛茛科植物水葫蘆苗全草。7~9月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水溝邊潮濕地帶,或海邊、河邊鹽堿性沼澤地。分布西藏、四川、青海、新疆、甘肅、陜西、山西、河北、內(nèi)蒙古和東北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具匍匐莖。葉均基生,葉片近圓形、腎形或?qū)捖研?,長0.4~2.5厘米,寬0.4~2.8厘米,3或5淺裂,有時3裂近中部,基部寬楔形、截形或心形,基出脈3條;葉柄長3~13厘米?;ㄇo高4.5~16厘米;苞片條形;花徑約7毫米;萼片5,淡綠色,寬橢圓形,無毛;花瓣5,黃色,狹橢圓形,基部具蜜槽;雄蕊和心皮均多數(shù)。聚合果卵球形,長達(dá)6毫米;瘦果緊密排列,扁,具縱肋。

    性味

    性寒,味甘淡。

    功能主治

    利水消腫,祛風(fēng)除濕。治關(guān)節(jié)炎,水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5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水葫蘆苗拼音注音Shuǐ Hú Lu Miáo英文名all-grass of Cymbalaria Halerpestes出處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三裂堿毛茛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alerpestes tricuspis(Maxim.)Hand.-Mazz.[Ranunculus tricuspis Maxim.]

    采收和儲藏:6-7月在開花時采集全草,洗去泥土、雜質(zhì),陰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0-5000m的鹽堿性濕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四川、西藏。

    原形態(tài)

    三裂堿毛茛,多年生小草本。匍匐莖纖細(xì),橫走,節(jié)處生根和簇生數(shù)葉。葉基生;葉柄長1-2cm,基部有膜質(zhì)鞘;葉片質(zhì)地較厚,菱狀楔形或?qū)捖研?,長1-2cm,寬0.5-1cm,基部楔形或截圓形,3中裂或3深裂,有時側(cè)裂片具2-3齒,無毛或有柔毛。花葶高2-4cm或更高,無毛或有柔毛,無葉或有1苞片;花兩性,單朵頂生;萼片5,卵狀長圓形,長3-5mm,邊緣膜質(zhì),綠色,早落;花瓣5,狹橢圓形,長約5mm,寬1.5-2mm,先端稍尖,基部有爪,長約0.8mm,蜜槽點(diǎn)狀或上部分離成極小鱗片;雄蕊約20,花絲長為花藥的2-3倍,花藥卵圓形,長0.5-0.8mm;花托有短毛。瘦果較少,約20多枚,長約1.2-2mm,有3-7條縱肋,無毛,喙細(xì),長約0.5mm?;ü?-8月。

    歸經(jīng)

    腎;小腸經(jīng)

    性味

    味淡;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主燒傷;燙傷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汁涂。內(nèi)服:煎湯,15-30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Bèi Sān Qī Jīnɡ Yè出處《云南中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白子菜的莖葉。夏、秋采收。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背三七“條。性味《云南中草藥》:“咸微辛,寒,有毒?!肮δ苤髦吻鍩?,舒筋,止血,祛瘀。治百日咳,風(fēng)濕痛,骨折、......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背葉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別名野桐、葉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樸樹、白帽頂來源為大戟科野桐屬植物白背葉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Arg.以根及葉入藥。根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
  • 《中藥大辭典》:白背葉根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 Gēn別名白膜根、白樸根(《嶺南草藥志》),野桐根(《閩南民間草藥》)。出處《嶺南草藥志》來源為大戟種植物白楸的根。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背葉“條。化學(xué)成分含酚類、氨基酸、鞣質(zhì)、糖類。性味......
  • 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別名三條筋、三根筋、香葉、糯葉(《貴州草藥》),湄潭臺烏(《貴州藥植目錄》)。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樟科植物峨嵋山胡椒的根和葉。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山間灌木林中。分布四川、云南、貴州、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喬木或灌木......
  • 拼音注音Bái Bèi Xiǎo Bào Chūn來源藥材基源:為報(bào)春花科植物白背小報(bào)春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imula hypoleuca Hand.-Mazz.[P.forbesii Franch.subsp.hypole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