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軟水黃連

    《全國中草藥匯編》:軟水黃連拼音注音Ruǎn Shuǐ Huánɡ Lián別名

    土黃連、水黃連、軟桿子水黃連

    來源

    毛茛科唐松草屬植物多枝唐松草Thalictrum ramosum Boivin以全草入藥。夏季采集,洗凈曬干。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用于目赤腫痛,痢疾,肝炎;外用治骨折,癰癤腫毒。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或干品研粉調(diào)膏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軟水黃連拼音注音Ruǎn Shuǐ Huánɡ Lián別名

    軟桿子水黃連(《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出處

    《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毛茛科植物多枝唐松草全草。3、4月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林下山坡路邊、溪邊或陰濕的巖下,分布四川、湖南、廣西。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全株平滑無毛.根莖短,須根細(xì)長,叢生。莖纖弱,基部多分枝。基生葉為3回3出復(fù)葉;莖生葉常為2回3出復(fù)葉,葉片長7~15厘米;具托葉,無小托葉,葉鞘耳形,邊緣流蘇狀或睫毛狀,葉柄細(xì)長;小葉卵圓形或近圓形,長0.8~2厘米,寬0.6~1.8厘米,頂端小葉大,側(cè)生小葉較小,基部圓形或淺心形,上部3淺裂,具淺圓齒。頂生圓錐花序,近傘房狀;苞片卵形,小苞片線狀鉆形:花小。直徑約6毫米;萼片4,近圓形,白色或帶堇色,早落;無花瓣;雄蕊16~24,花絲上部倒披針形。下部絲狀:心皮8~16?;ㄖ茸臃可蚤L。瘦果紡錘形,棕色,縱肋8,無柄,花柱顯著,柱頭彎曲呈鉤狀。花期4月,果期7~8月。

    性味

    苦、寒。

    ①《四川中藥志》:"苦,寒,無毒。"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微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治痢疾,黃疸,目赤,癰腫。

    ①《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清熱解毒。治黃腫。"

    ②《四川中藥志》:"治目赤,熱痢,黃疸,胃熱及蛔蟲病,并消腫,去濕,療犬咬傷。"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旰明目。治急性結(jié)膜炎,痢疾,傳染性肝炎,化膿感染。"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軟水黃連拼音注音Ruǎn Shuǐ Huánɡ Lián別名

    水黃連

    英文名Herb of Manybranch Meadowrue出處

    出自《四川中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多枝唐松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halictrum ramosum Boivin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洗凈,曬干,扎把。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40-950m的丘陵或低山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湖南、廣東、廣西、四川。

    原形態(tài)

    多枝唐松草,多年生草本,高12-45cm。全株無毛。莖直立,基部以上有分枝。葉直生;葉柄長7-9cm,基部有膜質(zhì)短鞘;基生葉與莖下部葉為二至三回三出復(fù)葉;葉片長7-15cm;小葉草質(zhì),寬卵形、近圓形或倒卵形,長0.7-2cm,寬0.5-1.5cm,先端鈍有短尖,基部圓或淺心形,不明顯3淺裂,邊緣有疏鈍齒,葉上面脈平,下面稍隆起,網(wǎng)脈明顯;小葉柄長0.6-1.5cm。復(fù)單歧聚傘花序圓錐狀;花兩性,花梗絲狀,長5-10mm;萼片4,花瓣狀,卵形,長約2mm,淡堇色或白色,早落;花瓣無;雄蕊16-24,花絲絲狀,上部比花藥稍窄,花藥長圓形,長約0.7mm,先端圓,無小尖頭;心皮6-16,長約2mm,花柱向外彎,柱頭生腹面。瘦果狹卵形或紡錘形,長3.5-4.5mm,無柄,有8條縱肋,宿存花柱長0.3-0.5mm,拳卷?;ㄆ?月,果期5-6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根狀莖極短。細(xì)根數(shù)十條生于根莖下,長6-10cm,直徑1-3mm;表面灰褐色;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可見淺黃色木心。莖多分枝,纖細(xì)柔軟。葉質(zhì)薄,邊緣具圓齒。

    歸經(jīng)

    歸肝;大腸經(jīng)

    性味

    味苦;性寒

    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服。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解毒。主主治痢疾;黃疸;目赤;癰腫瘡癤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熏洗。

    各家論述

    1.《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清熱解毒。治黃腫。

    2.《四川中藥志》:治目赤,熱痢,黃疸,胃熱及蛔蟲病,并消腫,去濕,療犬咬傷。

    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肝明目。治急性結(jié)膜炎,痢疾,傳染性肝炎,化膿感染。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iān Fú Gě Gēn別名狗葡萄根、磨石豆根(《吉林中藥手冊》),山花子根、光光葉根(《山東中藥》)。出處《中國藥植志》來源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莖。4~5月或8~10月間采挖,除去殘莖、須根及泥土,曬干。生境分布產(chǎn)河北、山東......
  • 拼音注音Biān Fú Ténɡ別名狗葡萄秧、小葛香、楊柳子棵、防己藤、黃攸香、什子苗、小青藤、黃根藤、金百腳、山地瓜秧、爬山秧子。出處蝙蝠藤始見于《綱目拾遺》,云:“此藤附生巖壁、喬木及入墻茨側(cè),葉類蒲蕩而小,多歧,勁厚青滑,絕似蝙蝠形,......
  • 《全國中草藥匯編》:補(bǔ)血草拼音注音Bǔ Xuè Cǎo別名鹽云草、鹽云參、匙葉草、磯松來源為藍(lán)雪科補(bǔ)血草屬植物二色補(bǔ)血草Limonium bicolor (Bunge) Kuntze [Statice bicolor Bunge],以根及全......
  • 拼音注音Bǔ Xuè Shǔ別名七葉薯、血參、七爪金龍來源藥材基源:為薯蕷科植物七葉薯蕷的塊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oscorea esquirolii Prain et Burkill采收和儲藏:秋、冬季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切......
  • 《中國藥典》:補(bǔ)骨脂拼音注音Bǔ Gǔ Zhī別名破故紙、和蘭莧、胡韭子英文名FRUCTUS PSORALEAE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補(bǔ)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 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秋季果實(shí)成熟時采收果序,曬干,搓出果實(sh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