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水火麻

    拼音注音Shuí Huǒ Má別名

    水蘇麻、玄麻、水苧麻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序葉苧麻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ehmeria clidemioides Miq.var.diffusa(Wedd.)Hand.-Mazz.[B.diffusa Wedd.]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00-1800m的山坡灌叢中或山谷水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狀,高50-100cm。莖直立,多分枝;有條紋;小枝散生,幼時伏生白色向上的短硬毛和茸毛。葉互生;莖基部葉柄長達(dá)6cm,向上逐漸變短而近于無柄;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9cm,寬3-5cm,生小枝上的長僅1-2cm,寬0.5-lcm,先端尾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邊緣具粗齒,表面深綠色,密生點狀鐘乳體和伏生白色短硬毛,背面淡綠色,沿葉脈伏生短毛?;▎涡?,雌雄異株,成散生的穗狀花序;雄花具短梗,花被片4,卵圓形,長0.5-0.7mm,背面伏生硬毛,雄蕊4,在蕾時內(nèi)曲;雌花被管狀,長0.5-0.7mm,外面伏生硬毛,包被子房,柱頭線形,長2-3mm,具向上生的短硬毛,宿存。瘦果卵圓形,外包宿存的花被?;ㄆ?-9月,果期9-10月。

    性味

    辛;性溫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除濕。主風(fēng)濕痹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g;或研末。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國藥典》:巴豆拼音注音Bā Dòu別名雙眼龍、大葉雙眼龍、江子、猛子樹、八百力、芒子英文名FRUCTUS CROTONIS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實,根及葉亦供藥用。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堆置......
  • 《中藥大辭典》:巴豆葉拼音注音Bā Dòu Yè別名雙眼龍葉(《嶺南采藥錄》),大葉雙眼龍葉(《嶺南草藥志))。出處《南寧市藥物志》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葉片,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功能主治治瘧疾,瘡癬,跌打損傷,蛇傷。①《嶺南采藥錄):“治......
  • 《中藥大辭典》:巴豆殼拼音注音Bā Dòu Ké別名巴豆皮(《宣明論》)。出處《綱目》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皮。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功能主治①《綱目》:“消積滯,止瀉痢。“②《本草再新》:“殺蟲,敗毒。破瘰疬痰核。“復(fù)方治瀉?。喊投蛊?、......
  • 《中藥大辭典》:巴豆樹根拼音注音Bā Dòu Shù Gēn別名大葉雙眼龍根、擋蛇劍、獨行千里(《嶺南草藥志》)。出處《綱目》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根莖,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辛,......
  • 《中藥大辭典》:巴豆油拼音注音Bā Dòu Yóu出處《綱目》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種仁中的脂肪油。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性狀為黃色或黃褐色液體,有粘稠性,透明,微具螢光。有辛灼的香氣。性味辛,熱,有毒。功能主治①《綱目》:“治中風(fēng)痰厥,氣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