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五色梅

    《全國中草藥匯編》:五色梅拼音注音Wǔ Sè Méi別名

    馬纓丹、紅彩花、頭暈花、如意花

    來源

    為馬鞭草科馬櫻丹屬植物五色梅Lantana camara L.,以全株入藥。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

    直立或半藤狀灌木,高可達2米,有強烈臭氣,全株被短毛。莖枝常有下彎鉤刺。葉對生,卵形或長圓狀卵形。四季開花,花序腋生,花冠高腳碟狀,4~5裂,有紅、粉紅、黃、橙黃、白等多種顏色,故名“五色梅”。核果球形,肉質(zhì),成熟時紫黑色。

    性味

    根:淡,涼。枝、葉:苦,涼,具臭氣。有小毒。

    功能主治

    根:清熱解毒,散結(jié)止痛。用于感冒高燒,久熱不退,頸淋巴結(jié)核,風濕骨痛,胃痛,跌打損傷。葉、枝:外用治濕疹,皮炎,皮膚瘙癢,癤腫,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根:1~2兩;枝葉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用鮮葉搗爛外敷。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五色梅拼音注音Wǔ Sè Méi別名

    山大丹、大紅繡球、珊瑚球(《南越筆記》),龍船花(《植物名實圖考》),臭金鳳、如意花、昏花(《嶺南采藥錄》),七變花(《華北經(jīng)濟植物志要》),如意草(《廣州植物志》),土紅花、臭牡丹、殺蟲花(《南寧市藥物志》),毛神花(《閩南民間草藥》),臭冷風(《廣西中藥志》),天蘭草(《湖南藥物志》),臭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五色花、五雷箭、穿墻風(《廣西中草藥》),野眼菜(江西《草藥手冊》),五彩花、紅花刺、婆姐花(《福建中草藥》)。

    出處

    《廣西中藥志》

    來源

    為馬鞭草科植物馬纓丹帶花葉的嫩枝。

    生境分布

    野生于村落旁或裁培于庭園。分布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等地。

    原形態(tài)

    馬纓丹(《南越筆記》)

    直立或半藤狀灌木,有強烈氣味,稍被毛,高1~2米,若為藤狀時,高常倍之;莖枝無刺或有下彎鉤刺。葉對生;卵形或矩圓狀卵形,長3~9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闊楔形,邊緣有鈍齒,上面祖糙而有短刺毛,下面被小剛毛。頭狀花序稠密,連花冠寬2-3.5厘米;花序柄腋生,粗壯,常較葉為長;苞片狹長,約為花冠的1/3~1/2;花冠粉紅色、紅色、黃色或橙紅色,長約1厘米?;ü诤喖氶L,裂片4~5;雄蕊4,不外露;子房2室。核果球形,肉質(zhì),長約5毫米,成熟時紫黑色,有骨質(zhì)的小分核2顆?;ㄆ冢喝觊_花。

    本植物的根(五色梅根)、花(五色梅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性味

    苦,寒。

    ①《南寧市藥物志》:"苦,平,無毒。"

    ②《廣西中藥志》:"味苦,性寒,無毒。"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辛涼。"

    ④《廣西中草藥》:"味微甘辛,性涼。"

    注意

    《福建中草藥》:"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

    消腫解毒,祛風止癢。治癰腫,濕毒,疥癩,毒瘡。

    ①《嶺南采藥錄》:"洗濕毒疥癩。"

    ②《南寧市藥物志》:"葉:治疥癜毒瘡,跌打止血?;ǎ嚎芍寡?

    ③《廣東中藥》:"祛風止癢,消腫止痛,散毒,敷大腸瘍癰。"

    ④《廣西中草藥》:"全草:退熱,殺蟲止癢,消瘡瘍。"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或搗汁沖酒。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復方

    ①治毒核癥:臭金風葉搗爛,取自然汁,用雙蒸酒沖服。又將葉搗爛,加紅糖、冰片少許,敷于核上,不時轉(zhuǎn)換,即可清涼止痛。(《嶺南采藥錄》)

    ②治筋傷:毛神花鮮葉搗碎,擦患處,然后以渣敷之。(《閩南民間草藥》)

    ③治皮炎、濕疹瘙癢:馬纓丹新鮮枝葉煎水外洗.(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④治跌打扭傷;馬纓丹鮮葉搗爛外敷。(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⑤治感冒風熱:五色花葉一兩,山芝麻五錢。水煎,日分二次服。(《廣西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五色梅拼音注音Wǔ Sè Méi別名

    龍船花、山大丹、大紅鄉(xiāng)球、珊瑚球、臭金鳳、如意花、土紅花、殺蟲花、臭牡丹、毛神花、臭冷風、天蘭草、臭草、五色花、五雷箭、穿墻風、野眼菜、五彩花、紅花刺

    英文名Common Lantana Leaf, Leaf of Common Lantana出處

    出自《廣西中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馬纓丹的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ntana camara 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常生于海拔80-1500m的海邊沙灘、路邊及空曠地。我國庭園有栽培。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有逸生。

    資源分布:原產(chǎn)美洲熱帶地區(qū)。

    原形態(tài)

    馬纓丹,直立或蔓性灌木。植株有臭味,高1-2m,有時呈藤狀,長可達4m 。莖、枝均呈四方形,有糙毛,常有下彎的鉤刺或無刺。單葉對生;葉柄長約1cm;葉片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3-9cm,寬1.5-5cm,基部楔形或心形,邊緣有鈍齒,先端漸尖或急尖,表面有粗糙的皺紋和短柔毛,背面具小剛毛,側(cè)脈約5對。頭狀花序腋生,花序直徑 1.5-2.5cm;花序醒粗壯,長于順柄;苞片披針莆,長為花萼的1-3倍,有短柔毛;花萼筒狀,先端有極短的齒;花冠黃色、橙色、粉紅色至深紅色,花冠管長約1cm,兩面均有細短毛,直徑4-6cm;雄蕊4,內(nèi)藏果實圓球形,成熟時紫黑色。全年開花。

    毒性

    毒性:乙醇提取物對大鼠毒性最大,由葉分離出來的馬纓丹烯能降低對大鼠肝、腎切片的氧耗量。給乳牛或小牛犢按6g/kg劑量口服植物葉粉末可引起動物SGOT及血清膽紅素含量升高,尸體解剖表明對肝臟有損害,胃、腸也有炎癥。

    化學成分

    帶花的全草含脂類,其脂肪酸組成有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等,其非皂化部分有α香樹脂醇(α-amyr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及1-三十烷醇(1-triacontanol),還含葡萄糖(glucose),麥芽糖( maltose),鼠李糖( rhamnose)?;ㄈ~揮發(fā)油含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 ,二戊烯(dipent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牻牛兒醇(geraniol),芳樟醇(linalool) ,桉葉素(cineole),丁午油酚(evgenol),檸檬烯(citral),糠醛(furfural),水芹酮(phellandrone) ,葛縷酮(carvone),β-丁午烯(β-caryophyllene),對-聚傘花素(ρ-cymene),α-、β、蒎烯(pinene),1,4-樟烯(1,4-camphene),月桂烯(myrcene),香檜烯(sabinene)及α-玷(王巴)烯(α -copaene)等。

    藥理作用

    五然梅有抑制脂質(zhì)過氧化物形成的作用,抑制豚鼠不同組織的脂質(zhì)過氧化作用的順序是:腎上腺>肝>腎>心>肺>腦。五色梅對肝臟磷脂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無影響,而顯著提高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

    炮制

    1.凈制:除去雜質(zhì),鮮品即可入藥。

    2.切制:取凈劑后的嫩枝,切段。也可將干品淋水稍潤,切段,曬干,篩去灰屑,即可入藥。

    歸經(jīng)

    大腸經(jīng)

    性味

    味苦;微甘;性涼;有毒

    注意

    本品有毒,內(nèi)服有頭暈、惡心、嘔吐等的反應(yīng),必須掌握用量,防止不良反應(yīng)。孕婦及體弱者忌用。

    功能主治

    清熱;止血。主肺癆咯血;腹痛吐瀉;濕疹;陰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5-10g;研末,3-5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嶺南采藥錄》:洗濕毒疥癩。

    2.《南寧市藥物志》:葉:治疥癩毒瘡,跌打止血?;ǎ嚎芍寡?。

    3.《廣東中藥》:祛風止癢,消腫止痛,散毒,敷大腸瘍癰。

    4.《廣西中草藥》:全草:退熱,殺蟲止癢,消瘡瘍。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藤拼音注音Bái Ténɡ別名大發(fā)汗、白花藤、大毛豆、斷腸葉(《云南中草藥選》)。出處《云南中草藥選》來源為豆科植物滇桂崖豆藤的根或葉。全年可采,切碎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木叢中或河邊陰濕地。分布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攀援狀落......
  • 拼音注音Bái Pāo別名白泡兒、白草莓、白蒲草來源薔薇科白藨Fragaria nilgeerensis Schlecht.,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續(xù)筋接骨。治風熱咳嗽,百日咳,口腔潰瘍,血尿,泌尿系感染:......
  • 別名口蘑來源真菌類擔子菌綱傘菌目傘菌科白蘑Tricholoma mongolicum Imai,以子實體入藥。生境分布夏秋兩季雨后,尤其在立秋前后大量地產(chǎn)生在草原上,形成“蘑菇圈”。分布于河北、內(nèi)蒙古。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宣腸益氣,散血熱,......
  • 拼音注音Bái Là Shù Yè出處《貴州植藥調(diào)查》來源木犀種植物白蠟樹的樹葉,詳“白蠟樹皮“條。性味辛,溫。功能主治調(diào)經(jīng),止血生肌。復方①治經(jīng)閉:白蠟樹葉研末,用酒、水各半吞服,早晚各服一次,每次一錢,連服三天。②治刀傷:白蠟樹葉搗爛外......
  • 拼音注音Bái Là Shù Pí出處李承祜《藥用植物學》來源為木犀科植物白蠟樹的樹皮。春、秋采收,剝?nèi)淦?,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谷、山溝、林下。分布河北、山西、河南、陜西、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四川、貴州、廣東、云南等地。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