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蕎麥

    《全國中草藥匯編》:蕎麥拼音注音Qiáo Mài別名

    花麥、三角麥

    來源

    蓼科蕎麥屬植物蕎麥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F. sagittatum Gilib; Polygonum fagopyrum L.],以種子、莖、葉入藥。秋季采收,曬干。

    性味

    甘、平,寒。

    功能主治

    莖葉:降壓,止血。適用于高血壓,毛細血管脆弱性出血,防治中風,視網膜出血,肺出血。

    種子:健胃,收斂。用于止虛汗。炒香研末,外用收斂止汗,消炎。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蕎麥拼音注音Qiáo Mài別名

    烏麥、荍麥(《日用本草》),花蕎、甜養(yǎng)(《綱目》),蕎子(《草木便方》)。

    出處

    《千金·食治》

    來源

    為蓼科植物蕎麥種子。霜降前后種子成熱時收割,打下種子,曬干。

    生境分布

    全國各地都有分布和栽培。本植物的莖葉(養(yǎng)麥秸),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原形態(tài)

    蕎麥,又名:凈腸草(《植物名實圖考》),鹿蹄草、流注草。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分枝,光滑,紅色,稀具乳頭狀突起,高40~110厘米。葉互生.心狀三角形成三角狀箭形,有的近五角形,長2.5~5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下部裂片圓形或漸尖,基部近心形或戟形,葉脈被乳頭狀突起;下部葉有長柄,上部葉無柄;托鞘膜質,短筒狀,早落;總狀傘房花序腋生和頂生,短而密集成簇;花梗長;花白色或淡粉紅色,具細長的小花梗,基部有小苞片;花被深5裂,裂片卵形或橢圓形;雄蕊8;花柱3,柱頭頭狀,子房1室,具3棱。瘦果三角狀卵形或三角形,先端漸尖,具3棱,棕褐色,光滑?;ü?~8月。

    化學成分

    瘦果中含水楊胺,4-羥基苯甲胺,N-水楊叉替水楊胺。

    歸經

    入脾、胃、大腸經。

    ①《得配本草》:"入足大陰、陽明經。"

    ②《本草求真》:"入腸、胃。"

    ③《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經。"

    性味

    甘,涼。

    ①《千金·食治》;"味酸,微寒,無毒。"

    ②《嘉祐本草》:"味甘,平寒,無毒。"

    ③《隨息居飲食譜》:"甘,溫。"

    注意

    ①《千金·食治》:"蕎麥食之難消,動大熱風。"

    ②《本草圖經》:"蕎麥不宜多食,亦能動風氣,令人昏眩。"

    ③《品匯摘要》:"不可與平胃散及礬同食。"

    ④《醫(yī)林纂要》:"蕎,春后食之動寒氣,發(fā)痼疾。"

    ⑤《得配本草》:"脾胃虛寒者禁用。"

    功能主治

    開胃寬腸,下氣消積。治絞腸痧,腸胃積滯,慢性泄瀉,噤口痢疾,赤游丹毒,癰疽發(fā)背,瘰疬,湯火灼傷。

    ①孟詵:"實腸胃,益氣力,續(xù)精神,能煉五臟滓穢。"

    ②《綱目》:"降氣寬腸,磨積滯,消熱腫風痛,除白濁白帶,脾積泄瀉。"

    ③《本草備要》:"解酒積。"

    ④《安徽藥材》:"治淋病。"

    ⑤《中國藥植圖鑒》:"可收斂冷汗。"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外用:研末摻或調敷。

    復方

    ①治絞腸痧痛:養(yǎng)麥面一撮。炒黃,水烹服。(《簡便單方》)

    ②治禁口痢疾:蕎麥面每服二錢。砂糖水調下。(《坦仙皆效方》)

    ③治男子白濁,女子赤白帶下:荍麥炒焦為末,雞子白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日三服。(《綱目》濟生丹)

    ④治小兒油丹亦腫:蕎麥面醋和敷之。(《兵部手集方》)

    ⑤治痘疹潰爛,膿汁淋漓,疼痛者:蕎麥,磨取細面,痘瘡破者,以此敷之;潰爛者,以此遍撲之。(《痘疹世醫(yī)心法》蕎麥粉)

    ⑥治湯火燒:蕎麥面炒黃色,以井華水調敷。(《奇效良方》)

    ⑦治蛇盤瘰疬,圍接項上:蕎麥(炒,去殼)、海藻、白僵蠶(炒,去絲)等分。為末,白梅浸湯,取肉減半,和丸綠豆大。每服六、七十丸,食后臨臥米飲下,日五服。其毒當從大便泄去。若與淡菜連服尤好,淡菜生于海藻上,亦治此也。忌豆腐、雞、羊、酒、面。(《綱目》)

    ⑧治腳雞眼:以荸薺汁同蕎麥調敷腳雞眼。三日,雞眼疔即拔出。(《本草撮要》)

    ⑨治瘡頭黑凹:蕎麥面煮食之,即發(fā)起。(《仁齋直指方》)

    ⑩治癰疽發(fā)背,一切腫毒:荍麥面、硫黃各二兩。為末,井華水和作講曬收。每用一餅,磨水敷之,痛則令不痛,不痛則令痛。(《仁齋直指方》)

    各家論述

    ①《綱目》:"蕎麥,最降氣寬腸,故能煉腸胃滓滯,而治濁、帶、泄痢腹痛上氣之疾。氣盛有濕熱者宜之。若脾胃虛寒人食之,則大脫元氣而落須眉,非所宜矣。孟詵云益氣力者,殆未然也。按楊起《簡便方》云,肚腹微微作痛,出即瀉,瀉亦不多,日夜數(shù)行者,用蕎麥面一味作飯。連食三四次即愈。予壯年患此兩月。瘦怯尤甚,用消食化氣藥,俱不效,一僧授此而愈,轉用皆效,此可征其煉積滯之功矣?!镀諠分涡禾斓跫皻v節(jié)風方中,亦用之。"

    ②《本草求真》:"蕎麥,味甘性寒,能降氣寬腸,消積去穢,凡白帶、白濁、泄痢、痘瘡潰爛、湯火灼傷、氣盛濕熱等癥,是其所宜。且炒焦熱水沖服,以治絞腸痧腹痛;醋調涂之,以治小兒丹毒赤腫亦妙;蓋以味甘入腸,性寒瀉熱,氣動而降,能使五臟滓滯,皆煉而去也。若使脾胃虛弱,不堪服食,食則令人頭暈。"

    ③《隨息居飲食譜》:"荍麥,羅面煮食,開胃寬腸,益氣力,御風寒,煉滓穢,磨積滯,與蘆菔同食良。以性有微毒而發(fā)痼疾,蘆菔能制之也。"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蕎麥拼音注音Qiáo Mài別名

    花麥;烏麥;(艸收)麥、花蕎、甜蕎、蕎子、三角麥

    出處

    出自《千金·食治》。

    1. 汪穎《食物本草》:《本草》言蕎麥能煉五臟滓穢,俗言一年沉積在腸胃者,食之亦消去也。

    2.《綱目》:蕎麥,南北皆有。立秋前后下種,八、九月收刈,性最畏霜,苗高一、二尺,赤莖綠葉,如烏柏樹葉,開小白花,繁密粲粲然,結實累累如羊蹄,實有三棱,老則烏黑色。

    3.《植物名實圖考》:蕎麥,《嘉佑本草》始著錄,字或作蕎。然蕎為荊葵,非此麥也。一名烏麥,北地夏旱則種之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蕎麥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F.sagit-tatum Gilib.;Polygonum fagopyrum L.」

    采收和儲藏:霜降前后種子成熟收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曬干。

    生境分布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原產中亞。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40-100cm。莖直立,多分枝,光滑,淡綠色或紅褐色,有時生稀疏的乳頭狀突起。葉互生,下部葉有長柄,上部葉近無柄;托葉鞘短筒狀,頂端斜而平截,早落;葉片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戟形,全緣,兩面無毛僅沿葉脈有毛?;ㄐ蚩偁罨驁A錐狀,頂生或腋生;花梗長;花淡紅色或白色,密集;花被5深裂,裂片長圓形;雄蕊8,短子花被;花柱3,柱頭頭狀。瘦果卵形,有三銳棱,長大于寬,頂端漸尖,黃褐色,光滑。花、果期7-10月。

    化學成分

    瘦果中含水楊酸(salicylic acid), 4-羥基苯甲胺(4-h(huán)ydroxybenzylamine),N-亞水楊基水楊胺(N-salicylidenesalicylamine)[1]。種子含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甙(quercitroside),金絲桃甙(hyperoside),蕓香甙(rutin)[2]。鄰-和對-β-D-葡萄糖氧基芐基胺(O and P-β-D-glucopyranosyloxy benayl amine),油酸(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ic acid),及類胡蘿卜素(carotenoid)和葉綠素(chlorophyll)[3]。另外還含三種胰蛋白酶抑制劑TI1、TI2和TI4[4].

    藥理作用

    1.降壓作用 以含蕎麥粉的飼料飼養(yǎng)大鼠4星期,血壓有輕度下降[1]。本品對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CE)有強大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可能是耐熱的低分子物質[2]。從蕎麥種子核心部分提取的一種三肽,對ACE的IC50;,為12.7μmol/L,實驗表明對自發(fā)性高血壓大鼠(SHR)有抗高血壓作用[3]。

    2.對血脂和血糖的影響 志愿者吃蕎麥粉4星期,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的比值明顯增加,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極低密度脂蛋白-三酸甘油、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明顯降低,并使血糖降低,口服葡萄糖的耐受能力改善[4]。以含蕎麥粉的飼料飼養(yǎng)4星期的大鼠,對葡萄糖的耐受能力也提高,并在葡萄糖負荷后1h,胰島素的利用速度加快[1]。高脂飲食兔服用蕎麥提取物12星期后,可輕微降低血中丙二醛(MDA)濃度,但顯著增加肝中抗壞血酸自由基的含量并伴隨血中β-脂蛋白水平和肝中膽固醇和三酰甘油濃度的降低,血中苯乙酸睪丸素也同時增加,作用遠遠強于蕓香甙。

    3.其他作用 從干燥蕎麥種子提取的胰蛋白酶抑制劑(TI)共有3種(TI1、TI2和TI4),除對胰蛋白酶有抑制作用外,TI1和TI2。對糜蛋白酶尚有一定抑制作用。此外,這些TI對互生鏈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孢子有萌發(fā)及菌絲體生長也有抑制作用[6]。蕎麥花粉的水提取液具有和硫酸亞鐵相似的抗缺鐵性貧血作用,飲用水提取液35d的大鼠,生長發(fā)育良好,主要臟器未見損害[7]。

    歸經

    脾;胃;大腸經

    性味

    甘;微酸;性寒

    注意

    1.《千金·食治》:蕎麥食之難消,動大熱風。

    2.《本草圖經》:蕎麥不宜多食,亦能動風氣,令人昏眩。

    3.《品匯精要》:不可與平胃散及礬同食。

    4.《醫(yī)林纂要》:蕎,春后食之動寒氣,發(fā)痼疾。

    5.《得配本草》:脾胃虛寒者禁用。

    功能主治

    健脾消積;下氣寬腸;解毒斂瘡。主腸胃積滯;泄瀉;痢疾;絞腸癌;白沙;帶下;自汗;盜汗;皰疹;丹毒;癰疽;發(fā)背;瘰??;燙火傷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或制面食服。外用:適量,研未摻或調敷。

    各家論述

    1.《綱目》:蕎麥,最降氣寬腸,故能煉腸胃滓滯,而治濁、帶。泄痢腹痛上氣之疾。氣盛有濕熱者宜之。若脾胃虛寒人食之,則大脫元氣而落須眉,非所宜矣。孟詵云益氣力者,殆未然也。按楊起《簡便方》云,肚腹微微作痛,出即瀉,瀉亦不多,日夜數(shù)行者,用蕎麥面一味作飯,連食三四次即愈。予壯年患此兩月,瘦怯尤甚,用消食化氣藥,俱不效,一僧授此而愈,轉用皆效,此可征其煉積滯之功矣。《普濟》治小兒天吊及歷節(jié)風方中,亦用之。

    2.《本草求真》:蕎麥,味甘性寒,能降氣寬腸,消積去穢,凡白帶、白濁、泄痢、痘瘡潰爛、湯火灼傷、氣盛濕熱等癥,是其所宜。且炒焦熱水沖服,以治絞腸痧腹痛;醋調涂之,以治小兒丹毒赤腫亦妙;蓋以味甘入腸,性寒瀉熱,氣動而降,能使五臟滓滯,皆煉而去也。若使脾胃虛弱,不堪服食,食則令人頭暈。

    3.《隨息居飲食譜》:蕎麥,羅面煮食,開胃寬腸,益氣力,御風寒,煉滓穢,磨積滯,與蘆菔同食良。以性有微毒而發(fā)痼疾,蘆菔能制之也。

    4. 孟詵:實腸胃,益氣力,續(xù)精神,能煉五臟滓穢。

    5.《綱目》:降氣寬腸,磨積滯,消熱腫風痛,除白濁白帶,脾積泄瀉。

    6.《本草備要》:解酒積。

    7.《安徽藥材》:治淋病。

    8.《中國藥植圖鑒》:可收斂冷汗。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Mǎ Gǔ Gēn出處《植物名實圖考》來源為茜草科植物白馬骨或六月雪的根。夏、秋采收根部,洗凈。曬干,或鮮用。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馬骨“條。性味《草木便方》:“涼?!肮δ苤髦戊铒L,清熱,利濕。治偏正頭痛。牙痛,喉痛,目赤腫痛......
  • 拼音注音Bái Mǎ Zōnɡ Línɡ Huā來源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大白花杜鵑的花。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ododendron decorum Franch.采收和儲藏:春季花盛開時采摘,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骨走馬別名茸骨鷓鴣花、絨果海木來源楝科白骨走馬Heynea velutina How et T. Chen,以根、葉、果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性味苦,寒。有小毒。注意孕婦慎服。功能主治殺蟲止癢,燥濕,止血?;紫x癥腹......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鬼筆別名鬼筆、鬼筆菌來源真菌類擔子菌綱鬼筆目鬼筆科白鬼筆Phallus impudicus L. ex. Pers.,以菌柄及菌托入藥。生境分布夏秋兩季雨后,產生在林內地上。分布于山西、山東、安徽、廣東。炮制采摘后切去......
  • 《中藥大辭典》:白魚拼音注音Bái Yú別名鲌魚(《滇南本草》),鱎魚(《綱目》),白扁魚(《本草求原》)。出處孟詵來源為鯉科動物翹嘴紅鲌的肉。生境分布生活于江河、湖泊中,一般在水的中上層,行動迅速,善跳躍,性兇猛,以魚類、昆蟲等為食。產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