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連翹根

    《中藥大辭典》:連翹根拼音注音Lián Qiáo Gēn別名

    連軺(《傷寒論》)

    出處

    《本經(jīng)逢原》

    來源

    為木犀科植物連翹。

    性味

    《湯液本草》:"氣寒,味苦。"

    功能主治

    《綱目》:"治傷寒瘀熱欲發(fā)黃。"

    復(fù)方

    治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去節(jié))二兩,連軺(連翹根是)二兩,杏仁(去皮、尖)四十個,赤小豆一升,大棗(擘)十二枚,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切)二兩,甘草(炙)二兩。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傷寒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連翹根拼音注音Lián Qiáo Gēn別名

    連軺

    出處

    出自《本經(jīng)逢原》。

    1.《湯液本草》:連軺,《本經(jīng)》不見所注,但仲景古方所注云,即連翹之根也。

    2.《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載有翹根,《唐本草》列入有名未用,李時珍《綱目》則認(rèn)為翹根就是連翹之根,合并于連翹條下。然《本草》記載不詳,未便斷為一物,待考。

    來源

    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連翹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orsythia suspensa (Thunb.)Vahl[Sy-ringa suspensa Thunb.」

    采收和儲藏:秋、冬季挖取根部,洗凈,切段或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灌叢、疏林及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地?,F(xiàn)有栽培。

    原形態(tài)

    落葉灌木。小枝土黃色或灰褐色,略呈四棱形,疏生皮孔,節(jié)間中空,節(jié)部具實(shí)心髓。葉通常為單葉,或3裂至3出復(fù)葉;葉柄長0.8-1.5cm,無毛;葉片卵形、寬卵形或橢圓狀卵形至橢圓形,長2-10cm,寬1.5-5cm,先端銳尖,基部圓形至楔形,葉緣除基部外具銳鋸齒或粗鋸齒。花通常單生或2至數(shù)朵著生于葉腋,先于葉開放;花梗長5-6mm;花萼綠色,裂片4,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邊緣具睫毛;花冠黃色,裂片4,倒卵狀橢圓形,長1.2-2cm,寬6-10mm;雄蕊2,著生在花冠管基部;花柱細(xì)長,柱頭2裂。蒴果卵球形,2室,長1.2-2.5cm,寬0.6-1.2cm,先端喙?fàn)顫u尖,表面疏生瘤點(diǎn);果梗長0.7-1.5cm?;ㄆ?-4月,果期7-9月。

    歸經(jīng)

    肺;胃經(jīng)

    性味

    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退黃。主黃疽;發(fā)熱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

    各家論述

    《本草綱目》:治傷寒瘀熱欲發(fā)黃?!侗窘?jīng)逢原》:連翹根寒降,專下熱氣,治濕熱發(fā)黃。仲景治瘀熱在里發(fā)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如無根以實(shí)代之。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芷葉拼音注音Bái Zhǐ Yè別名蒚麻(《別錄》)。出處《別錄》來源為傘形科植物興安白芷或川白芷或杭白芷的葉片。功能主治《綱目》:“浴丹毒、癮疹風(fēng)瘡。“復(fù)方①治風(fēng)瘙隱軫:白芷根、葉煮汁洗之。(《千金方》)②治小兒身熱:白......
  • 《中藥大辭典》:白莧拼音注音Bái Xiàn別名糠莧,細(xì)莧(《別錄》),野莧、豬莧(《本草圖經(jīng)》),假莧菜(《廣州植物志》),綠莧(《拉漢種子植物名稱》)。出處《別錄》來源為莧科植物皺果莧的全草或根。春、夏采收。生境分布生田野間。分布我國南......
  • 拼音注音Bái Sū別名野蘇麻、白蘇子、玉蘇子、蘇梗來源為唇形科紫蘇屬植物白蘇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以葉、嫩枝、主莖(蘇梗)和果實(shí)(白蘇子或玉蘇子)入藥。夏季采葉或嫩枝,7~8月間果實(shí)成熟時割取全草或......
  • 《中藥大辭典》:白蘇葉拼音注音Bái Sū Yè別名荏葉(《別錄》)。出處《本草圖經(jīng)》來源唇形科植物白蘇的葉片,夏、秋采葉,置通風(fēng)處陰干?;蜻B嫩莖采取,切成小段,曬干?;瘜W(xué)成分葉含揮發(fā)油,主為紫蘇酮。歸經(jīng)《本草匯言》:“入手、足太陰經(jīng)?!靶?.....
  • 《中藥大辭典》:白蘇子拼音注音Bái Sū Zǐ別名荏子(《別錄》),玉蘇子(《中藥志》)。出處《飲片新參》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白蘇的果實(shí)。生境分布野生于路旁,亦有栽培者。自河北至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均有分布。產(chǎn)江蘇、河北、山東、湖北、四川、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