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鋪地黍

    《全國中草藥匯編》:鋪地黍拼音注音Pū Dì Shǔ別名

    硬骨草、田基姜、風臺草、竹蒿草頭、馬鞭節(jié)

    來源

    禾本科鋪地黍Panicum repens L.,以根狀莖入藥。

    生境分布

    華東、華南。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清熱平肝,利濕解毒。主治高血壓病,鼻竇炎,鼻出血,濕熱帶下,尿路感染,肋間神經(jīng)痛,黃疸型肝炎,骨鯁喉。用量1~2兩。

    跌打損傷:鮮根狀莖,搗爛,洗米水調(diào)外敷。

    毒蛇咬傷,瘡癤:鮮根狀莖搗爛外敷或水煎外洗。

    外傷出血:研粉撒敷。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鋪地黍拼音注音Pū Dì Shǔ別名

    硬骨草、風臺草、大廣草、馬鞭節(jié)

    出處

    《福建中草藥》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鋪地黍全草。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曠野、谷地、濕地或溪澗旁。分布廣東、浙江、臺灣、福建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莖平臥。稈直立,稍堅挺,具多節(jié)。葉互生,扁平;線狀披針形,長5~25厘米,寬2.5~5毫米,近革質(zhì),葉脈平行,葉緣干時卷,基部有葉鞘,鞘與葉面有毛,葉背光滑9。圓錐花序開展,長10~20厘米;分枝斜向上升,粗糙;小穗長圓形,長約3毫米,先端短尖,具柄;第一穎白色,透明,截形或闊三角形,長約為小穗之1/4,脈不明顯;第二顆卵形,先端短尖,有脈7條;小穗具小花2朵,背腹壓扁;第一小花雄性,外稃矩圓形,具脈9條,內(nèi)稃膜質(zhì);第二小花兩性,外稃矩圓形,先端短尖,薄革質(zhì),背弓形,邊緣稍寬而內(nèi)卷,包圍著內(nèi)稃;雄蕊3,花絲細柔;雌蕊1,子房1室,有1胚珠,柱頭羽狀。穎果。夏、秋抽穗。

    性味

    微甘苦,平。

    功能主治

    清熱平肝,利濕解毒。治淋濁,濕熱帶下。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兩。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鋪地黍拼音注音Pū Dì Shǔ別名

    硬骨草、風臺草、大廣草、馬鞭節(jié)、馬鈴降、苦露草

    英文名Herb of Torpedograss出處

    出自《福建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鋪地黍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nicum repens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邊、溪邊以及潮濕之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我國東南各地。

    原形態(tài)

    鋪地黍,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壯發(fā)達。稈直立,堅挺,高50-100cm,多節(jié)。葉鞘光滑,邊緣被纖毛;葉舌很小,長約0.5mm,具纖毛;葉片質(zhì)硬,線形長5-25cm,寬3-6mm,干時上部常卷折呈現(xiàn)錐狀,上面被柔毛,下面光滑。圓錐花序開展,長5-20cm,主軸直立;分枝斜向上伸,粗糙,具棱槽,下部裸露;小穗長圓形,先端尖,無毛,長約3mm;第1穎長約為小穗的1/4,包卷小穗基部,先端截平或圓鈍,脈不明顯,第2穎與小穎等長,具7-9脈,先端喙尖,第1小花雄性;其外稃與第2穎等長同形但較寬,內(nèi)稃膜質(zhì),幾等長于外稃;雄蕊3,花藥黑褐色;第2小花結(jié)實,谷粒長圓形,長2.2-2.5mm,平滑光亮,先端尖?;ā⒐?-11月。

    化學成分

    鋪地黍含有麥角生物堿(ergot alkaloids),主要有:裸麥角堿(chanoclavine),羊茅麥角堿(festuclavine),田麥角堿(agroclavine)。還含有殼硬蛋白(sclerotin),其含量為 0.71%。另外含有較高的糖類及蛋白質(zhì),并含有鈣(Ca)、鎂(Mg)、納(Na)、鉀(K)、磷(P)、硫酸根(SO2- 4)、氨(CI)等元素及離子,其中磷含量是葉大于莖,但磷含量低于其他元素含量。植物中積累的鉀濃度大于鈉濃度?;曳趾枯^高等。

    性味

    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

    清熱平肝;通淋利濕。主高血壓;淋濁;白帶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0-90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Pú Tɑo別名山葡萄來源葡萄科刺葡萄Vitis davidii (Roman.)Foex,以根入藥。生境分布中南和西南地區(qū)。功能主治祛風濕,利小便。主治慢性關(guān)節(jié)炎,跌打損傷。用法用量鮮根4兩,水煎或泡酒服。摘錄《全國中草藥匯......
  • 拼音注音Cì Pú Tɑo Gēn來源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刺葡萄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tis davidii(Roman.)Foex.[Spinovitisdavidii Roman.;Vitisarmata Dielset Gi......
  • 《中藥大辭典》:刺蒺藜拼音注音Cì Jí Lí別名茨(《詩經(jīng)》),蒺藜(《毛詩傳》),蒺藜子、旁通、屜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經(jīng)》),即藜(《別錄》),白蒺藜(《藥性論》),杜蒺藜(《圣惠方》),休羽(《綱目》),旱草(《本草經(jīng)解》),三......
  • 拼音注音Cì Pénɡ Huā別名鐵海棠、番鬼刺、萬年刺、虎刺來源為大戟科植物鐵海棠Euphorbia milii Ch.des Moulins的莖葉。全年可采,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多栽培于庭圃。分布于廣東、廣西、福建、貴州。原形態(tài)多年生肉......
  • 拼音注音Cì Liǎo別名廊茵、急解素、蛇不鉆、貓舌草、紅火老鴉酸草來源蓼科蓼屬植物刺蓼Polygonum senticosum (Meisn.)Franch. et Sav.,以全草入藥。夏秋采集,除去泥土曬干。性味酸、微辛,平。功能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