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囊距飛燕草
毛茛科囊距翠雀Delphinium brunnonianum Royle,以全草入藥。
西藏。
苦、澀,寒。
涼血解毒,祛風(fēng)止癢。主治流行性感冒,皮膚癢疹,蛇咬傷等癥。
0.5~1錢。
甲果貝(藏名)
《西藏常用中草藥》
為毛茛科植物囊距翠雀花的全草。8~9月采收。
生于高山草地或巖石附近。分布西藏。
多年生草本。莖高10~22厘米,疏被短柔毛或無毛。葉2~3枚生于莖中部以下,具長柄;葉片圓腎形至心形,長2.2~4.2厘米,寬4.5~8.5厘米,掌狀淺裂,邊緣有不規(guī)則齒裂,兩而疏被短柔毛。傘房狀花序具2~4朵花;小苞片生于花梗中部或上部,橢圓形;花大,左右對稱;萼片5,藍(lán)紫色,寬卵形,長2.2~3厘米,上面萼片的距比萼片短,囊狀;花瓣2,有距;雄蕊多數(shù);退化雄蕊2,黑褐色,具長爪,瓣片矩圓形,2裂,中央有黃色髯毛;心皮5。
性寒,味苦澀。
涼血解毒,祛風(fēng)止癢。治流感,皮膚癢疹,蛇咬傷。
內(nèi)服:煎湯,0.5~1.5錢。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囊距翠雀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lphinium brunonianum Royle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曬干或鮮用。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500-6000m的草地或多石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藏。
囊距翠雀花,多年生草本。莖高10-34cm,被白色短柔毛和黃色腺毛。
基生葉和莖下部葉有長柄;葉柄長3-9.5cm;葉片腎形,長2.2-4.2cm,寬5.2-8.5cm,3深裂,裂片互相鄰接或稍覆壓,具缺刻狀小裂片和粗牙齒,兩面疏被短柔毛。傘房花序有花2-4朵;花梗長5.5-7cm,密被白色短柔毛和黃色腺毛;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上部;花兩性,兩側(cè)對稱;萼片5,寬卵形,長1.8-3cm,藍(lán)紫色,兩面被柔毛;距短,囊狀,長6-10mm;花瓣2,先端2淺裂,被糙毛;退化雄蕊2,有長爪,瓣片長約7mm,2深裂,腹面有黃色髯毛;雄蕊多數(shù),無毛;心皮4-5,被短柔毛。蓇葖果長約1.6cm;種子扁四面體形,長約2mm,沿棱有翅?;ㄆ?月,果期9-10月。
全草含囊距翠雀堿(brunonine),花還含囊距翠雀寧(delbrunine),囊距翠雀靈(delbruline)及囊距翠雀星(delbrusine)等生物堿。
肝經(jīng)
苦;寒
祛風(fēng)止癢;涼血解毒。主流行性感冒;皮膚癢疹;蛇咬傷
內(nèi)服:煎湯,1.5-4.5g。
《西藏常用中草藥》:涼血解毒,祛風(fēng)止癢。治流感,皮膚癢疹,蛇咬傷。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囊距飛燕草
來源毛茛科囊距翠雀Delphinium brunnonianum Royle,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西藏。
性味苦、澀,寒。
功能主治涼血解毒,祛風(fēng)止癢。主治流行性感冒,皮膚癢疹,蛇咬傷等癥。
用法用量0.5~1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囊距翠雀拼音注音Nánɡ Jù Cuì Què別名甲果貝(藏名)
出處《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囊距翠雀花的全草。8~9月采收。
生境分布生于高山草地或巖石附近。分布西藏。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莖高10~22厘米,疏被短柔毛或無毛。葉2~3枚生于莖中部以下,具長柄;葉片圓腎形至心形,長2.2~4.2厘米,寬4.5~8.5厘米,掌狀淺裂,邊緣有不規(guī)則齒裂,兩而疏被短柔毛。傘房狀花序具2~4朵花;小苞片生于花梗中部或上部,橢圓形;花大,左右對稱;萼片5,藍(lán)紫色,寬卵形,長2.2~3厘米,上面萼片的距比萼片短,囊狀;花瓣2,有距;雄蕊多數(shù);退化雄蕊2,黑褐色,具長爪,瓣片矩圓形,2裂,中央有黃色髯毛;心皮5。
性味性寒,味苦澀。
功能主治涼血解毒,祛風(fēng)止癢。治流感,皮膚癢疹,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5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囊距翠雀拼音注音Nánɡ Jù Cuì Què英文名Saccatespur Larkspur出處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囊距翠雀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lphinium brunonianum Royle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500-6000m的草地或多石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藏。
原形態(tài)囊距翠雀花,多年生草本。莖高10-34cm,被白色短柔毛和黃色腺毛。
基生葉和莖下部葉有長柄;葉柄長3-9.5cm;葉片腎形,長2.2-4.2cm,寬5.2-8.5cm,3深裂,裂片互相鄰接或稍覆壓,具缺刻狀小裂片和粗牙齒,兩面疏被短柔毛。傘房花序有花2-4朵;花梗長5.5-7cm,密被白色短柔毛和黃色腺毛;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上部;花兩性,兩側(cè)對稱;萼片5,寬卵形,長1.8-3cm,藍(lán)紫色,兩面被柔毛;距短,囊狀,長6-10mm;花瓣2,先端2淺裂,被糙毛;退化雄蕊2,有長爪,瓣片長約7mm,2深裂,腹面有黃色髯毛;雄蕊多數(shù),無毛;心皮4-5,被短柔毛。蓇葖果長約1.6cm;種子扁四面體形,長約2mm,沿棱有翅?;ㄆ?月,果期9-10月。
化學(xué)成分全草含囊距翠雀堿(brunonine),花還含囊距翠雀寧(delbrunine),囊距翠雀靈(delbruline)及囊距翠雀星(delbrusine)等生物堿。
歸經(jīng)肝經(jīng)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止癢;涼血解毒。主流行性感冒;皮膚癢疹;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4.5g。
各家論述《西藏常用中草藥》:涼血解毒,祛風(fēng)止癢。治流感,皮膚癢疹,蛇咬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