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美麗風(fēng)毛菊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美麗風(fēng)毛菊拼音注音Měi Lì Fēnɡ Máo Jú別名

    漏子多吾[藏名]

    來(lái)源

    菊科美麗風(fēng)毛菊Saussurea superba Anthony, f. pigmaea Anthony,以入藥。

    生境分布

    青海、甘肅、云南。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祛風(fēng)。主治流行性感冒,咽喉腫痛,麻疹,蕁麻疹。

    用法用量

    1~2錢。

    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美麗風(fēng)毛菊拼音注音Měi Lì Fēnɡ Máo Jú別名

    漏子多吾(《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出處

    《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來(lái)源

    為菊科植物美麗鳳毛菊。10月采挖,洗凈,晾干。

    生境分布

    生于海拔較高的草原、路邊、山腳。分布西藏、青海、甘肅、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4~10厘米。根莖粗厚,木質(zhì)化,上端有殘葉宿存。莖直立,具棱及白色租毛?;~蓮座狀,倒披針形至橢圓形,長(zhǎng)3~9厘米,寬1~2.5厘米,先端急尖,葉緣疏生稀齒及緣毛,基部下延成柄,上面被粗伏毛,下面中脈處貼生長(zhǎng)柔毛;莖生葉較小,披針形。頭狀花序頂生,直徑可達(dá)4厘米,總苞片紫色或具紫色邊緣,具短尖,4列,外列披針形。內(nèi)列線形;花全部管狀,紫色,兩性,長(zhǎng)2.5厘米,先端5裂,冠毛淡褐色,2列。瘦果無(wú)毛?;ㄆ?~8月。

    性味

    《青藏高原藥物圖鑒》:"苦,寒。"

    功能主治

    ①《陜甘寧青中草藥選》:"清熱解毒,祛風(fēng)。治流感.咽喉腫痛,麻疹,蕁麻疹。"

    ②《青藏高原藥物圖鑒》:"治食物中毒,并有鎮(zhèn)靜麻醉作用。"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錢。

    備注

    青藏高原尚以同屬植物東方鳳毛菊的全草同等入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美麗風(fēng)毛菊拼音注音Měi Lì Fēnɡ Máo Jú別名

    漏子多吾

    英文名beauty Saussurea出處

    出自《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美麗鳳毛菊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aussurea superba Anthony f.Pygmaea Anthony

    采收和儲(chǔ)藏:10月采挖,洗凈,晾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0m以上的草原、路邊、山腳。

    資源分布:分布于甘肅、青海、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美麗鳳毛菊,多年生草本,高4-15cm。根莖粗壯,木質(zhì)化,上端有殘葉柄宿存。莖直立, 疏被長(zhǎng)柔秘?;~蓮座狀,倒披針形至橢圓形,長(zhǎng)3-9cm,寬1-2.5cm,先端圓,具短尖頭,葉緣疏手稀齒及緣毛,基部下延成柄,上面被粗伏毛,下面中脈處貼生長(zhǎng)柔毛;莖生葉較小,披針形。頭狀花序,單一頂生,直徑可達(dá)3cm,總苞鐘形,總苞片紫色或具紫色邊緣,具短尖,4列,外列披針形,內(nèi)裂線形;花全部管狀,紫色,兩性,長(zhǎng)達(dá)2.5cm,先端5裂,瘦果,長(zhǎng)圓形,無(wú)毛,有黑色花紋;冠毛白色,外層短,糙毛狀,內(nèi)層羽毛狀?;ㄆ?-8月。

    性味

    味苦;辛;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解表透診。主流行性感冒;咽喉腫痛;麻疹;風(fēng)疹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g。

    各家論述

    1.《陜甘寧青中草藥選》:治流感,咽喉腫痛,麻疹,蕁麻。

    2.《青藏高原藥物圖鑒》:治食物中毒,并有鎮(zhèn)靜麻醉作用。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Bèi別名貝子、貝齒、白海肥、海肥、白貝齒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寶貝科動(dòng)物貨貝、環(huán)紋貨貝等的殼。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Monetaria moneta(Linnaeus)2.Monetaria annulus(Linnaeus)......
  • 拼音注音Bái Chē Zhóu Cǎo別名白花苜蓿、三消草、螃蟹花、金花草、菽草翹搖來(lái)源豆科白車軸草Trifolium repens L.,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東北、河北、華東、西南?;瘜W(xué)成分葉含有異槲皮甙、亞麻子甙(linamarin)......
  • 拼音注音Bái Là Liǎo別名蓼子草、馬蓼、假長(zhǎng)尾葉蓼、假長(zhǎng)尾蓼、山蓼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長(zhǎng)鬃蓼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olygonum longisetum De Bruyn[P.caespitosum B1.var.lon......
  • 拼音注音Bái Tòu Gǔ Xiāo別名透骨消、連錢草、活血丹、見腫消英文名White Ground Ivy出處始載于《中國(guó)植物志》。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桿物白透滑消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Glechoma biondiana (D......
  • 《中藥大辭典》:白郎花拼音注音Bái Lánɡ Huā出處《四川中藥志》來(lái)源為橡樹科植物峨眉椴的根皮。生境分布生于中山區(qū)之森林中。分布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約10米。芽卵形,芽鱗銳形或較鈍。單葉互生;長(zhǎng)方形或長(zhǎng)方卵形,長(zhǎng)9~11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