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貓眼草

    《全國中草藥匯編》:貓眼草拼音注音Māo Yǎn Cǎo別名

    打碗棵、打盆打碗、貓眼棵、貓兒眼、腫手棵

    來源

    大戟科大戟屬植物貓眼草Euphorbia lunulata Bunge的全草。夏秋采集,曬干。

    性味

    苦,涼。有毒。

    功能主治

    利尿消腫,拔毒止癢。用于四肢浮腫,小便不利,瘧疾;外用治頸淋巴結(jié)結(jié)核,瘡癬搔癢。

    用法用量

    1~3錢;外用適量,熬膏外敷或研粉用香油調(diào)敷患處。

    備注

    (1)乳漿草Euphorbia esula L.全草亦作貓眼草入藥。

    (2)用此藥外敷能拔出瘡內(nèi)膿水,待瘡口干凈后,即可停敷,改用生肌長肉藥。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貓眼草拼音注音Māo Yǎn Cǎo別名

    貓兒眼(《中國藥植圖鑒》),打碗花、打碗棵、打盆打碗(《河北中藥手冊》)。

    出處

    《河北中藥手冊》

    來源

    為大戟科植物貓眼草全草

    生境分布

    生長山坡路旁。分布河北、內(nèi)蒙古、山西、新疆、東北等地。

    原形態(tài)

    貓眼草,又名:耳葉大戟、細(xì)葉貓眼草。

    多年生草本,高30余厘米。莖細(xì)而圓,自基部分枝,內(nèi)含白色乳汁。單葉互生;葉片線形,長3厘米許,寬不及3毫米,先端稍尖或鈍,基部漸細(xì)成一不明顯的短柄,全緣。杯狀聚傘花序頂生;花枝3次分枝;苞葉卵狀三角形或闊三角形,總苞2片,形圓;子房3室,花柱3,分離,頂端2淺裂。蒴果三棱狀球形,徑約2毫米,表面黃色。種子矩圓狀卵圓形,黃色。

    化學(xué)成分

    莖葉含黃酮甙、甾醇、揮發(fā)油、酚類物質(zhì)、有機(jī)酸、氨基酸與蠟質(zhì)。從地上部分分離出貓眼草素Ⅰ~Ⅵ;種子也含貓眼草素Ⅴ、Ⅵ。

    藥理作用

    ①鎮(zhèn)咳、祛痰、平喘作用

    耳葉大戟地上部分提出約黃酮甙對氨水引起的小鼠咳嗽有鎮(zhèn)咳作用,小鼠酚紅法亦表現(xiàn)祛痰作用,但對組織胺引起的豚鼠哮喘無預(yù)防效果。

    ②抗菌作用

    酒精浸劑(1:1000)、水煎劑(1:300)試管內(nèi)對結(jié)核菌有抑制效力,據(jù)云對肺炎雙球菌、甲鏈球菌、卡他球菌、流感桿菌亦有抑制作用。

    性味

    性微寒,味苦,有毒。

    功能主治

    祛痰,鎮(zhèn)咳,平喘,拔毒止癢。

    復(fù)方

    ①治頸淋巴結(jié)結(jié)核已破成管:貓眼草煎熬成膏,適量外敷患處。(《河北中藥手冊》)

    ②治癬瘡發(fā)癢:貓眼草研末,香油或花生油、豬油調(diào)敷患處。(《河北中藥手冊》)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劑型與用法:㈠片劑:每片含貓眼草生藥0.25克,每次6片,日服3次,20天為一療程;或用貓眼草(去根)、葶藶子、沙參等分研末,不加輔助劑,制成0.5克片劑。每次4片,日服3次,10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均為7~10天。㈡注射液:30%及80%注射液每次肌注4毫升,每日1次,10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50%注射液,每日肌注2毫升,每日1次,15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0天。療效:通過545例臨床觀察,各種劑型的近期控制率,單味片劑為72.7%,復(fù)方片劑為68.9%,注射劑為20~62男。副作用:個別患者用藥后出現(xiàn)頭暈、惡心、嘔吐、思睡、胃口不適等,不影響繼續(xù)治療。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貓眼草拼音注音Māo Yǎn Cǎo別名

    貓兒眼、打碗花、打碗棵、打盆打碗。

    英文名Herb of Crescent-shaped Euphorbia出處

    出自《河北中藥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貓眼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uphorbia lunulata Bunge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割地上部分,除去雜質(zhì),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山谷或河岸向陽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及內(nèi)蒙古、河北、陜西、山東、江蘇等地。

    原形態(tài)

    貓兒眼 多年生草本,高達(dá)40cm。莖通常分枝,基部堅硬。下部葉鱗片狀,早落;中上部葉狹條狀披針形,長2-5cm,寬2-3mm,先端鈍或具短尖,兩面無毛。杯狀聚傘花序頂生者通常有4-9傘梗,基部有輪生葉與莖上部葉同形;腋生者具傘梗1;每傘梗再2-3分叉,各有扇狀半圓形或三角狀心形苞葉1對;總苞杯狀,無毛,先端4裂,裂片間無片狀附屬物,腺體4,新月形,黃褐色,兩端有短角;雄蕊1;子房3室,花柱3,分離,柱頭2淺裂。蒴果扁球形,無毛;種子長圓形,長約2mm,光滑,一邊有縱溝,無網(wǎng)紋及斑點?;ㄆ?-6月,果期6-8月。

    性狀

    性狀鑒別 全草長20-40cm。莖呈圓柱形,直徑2-3mm;表面黃綠色,基部呈紫紅色,具縱紋;質(zhì)脆易折斷。葉互生,無柄,葉片狹長形,易脫落往往皺縮,長2.5-5cm,寬2-3mm。莖上部的分枝處有的葉輪生?;ㄐ蝽斏蛏谏喜咳~腋,多歧聚傘花序,基部的葉狀苞片呈半月形至三角狀腎形。蒴果三棱狀卵圓形,光滑,氣特異,味淡。

    顯微鑒別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xì)胞壁較平直,未見氣孔;下表皮細(xì)胞壁略是波狀彎曲,氣孔多數(shù),不定式。

    莖的表面觀:表皮細(xì)胞類長方形、長條形,縱向延長,氣孔多數(shù)。

    莖橫切面:表皮為1列類長方形細(xì)胞,縱向延長。皮層細(xì)胞大小不一,卵圓形、長方形,切向延長;中柱鞘纖維束排列呈1輪,于韌皮部外側(cè),每個纖維群由10余個至20多個纖維組成;木質(zhì)部由導(dǎo)管、木薄壁細(xì)胞、木纖維組成,導(dǎo)管較大而稀少;木射線細(xì)胞l-3列,狹長而小。隨部薄壁細(xì)胞圓形;中央全為空隙。

    化學(xué)成分

    地上部分含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甙(quercitrin),山柰酚-3-L-鼠李糖甙(kaempferol-3-L-rhamnoside),6,7-二羥基香豆精(6,7-dihydroxycoumarin)。種子含貓眼草素(maoyancaosu)。

    藥理作用

    1.鎮(zhèn)咳、祛痰、平喘作用:耳葉大戟地上部分提出的黃酮甙對氨水引起的小鼠咳嗽有鎮(zhèn)咳作用,小鼠酚紅法亦表現(xiàn)祛痰作用,但對組織胺引起的豚鼠哮喘無預(yù)防效果。

    2.抗菌作用:酒精浸劑(1∶1000)、水煎劑(1∶300)試管內(nèi)對結(jié)核菌有抑制效力,據(jù)云對肺炎雙球菌、甲鏈球菌、卡他球菌、流感桿菌亦有抑制作用。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本品1g,加乙醇10ml,在水浴上煮沸。濾過,取濾液1ml置試管中,滴加三氯化鐵試劑,振搖后溶液呈污綠色。(檢查酚性物質(zhì))(2)取濾液1ml,加鎂粉少許,振搖后滴加數(shù)滿濃鹽酸,溶液呈櫻紅色。(檢查黃酮)

    歸經(jīng)

    肺;肝經(jīng)

    性味

    味苦;性微寒;有毒

    功能主治

    鎮(zhèn)咳;祛痰;散結(jié);逐水;拔毒;殺蟲。主痰飲咳喘;水腫;瘰疬;疥癬;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熬膏外敷或研末調(diào)敷。內(nèi)服:煎湯,3-9g;或入丸劑。

    復(fù)方

    ①治頸淋巴結(jié)結(jié)核已破成管:貓眼草煎熬成膏,適量外敷患處。(《河北中藥手冊》)②洽癬瘡發(fā)癢:貓眼單研末,香油或花生油、豬油調(diào)敷患處。(《河北中藥手冊》)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

    劑型與用法:1.片劑:每片含貓眼草生藥0.25g,每次6片,日服3次,20天為一療程;或用貓眼草(去根)、葶藶子、沙參等分研末,不加輔助劑,制成0.5g片劑。每次4片,日服 3次,10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均為7-10天。

    2.注射液: 30%及80% 注射液每次肌注4ml,每日1次,10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50% 注射液,每日肌注之毫升,每日1次,15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0天。療效:通過545例臨床觀察,各種劑型的近期控制率,單味片劑為72.7% ,復(fù)方片劑為68.9% ,注射劑為20-62%。副作用:個別患者用藥后出現(xiàn)頭暈。惡心、嘔吐、思睡、胃口不適等,不影響繼續(xù)治療。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ěi Xì Xīn別名煙袋鍋花、細(xì)參英文名Asarum, Chinese Wild Ginger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xì)辛Asarum heterotropoldes Fr. Schmidt var.mandshuricum (Ma......
  • 《中國藥典》:北豆根拼音注音Běi Dòu Gēn別名黃條香、黃根、漢防己、防己藤、山地瓜秧英文名RHIZOMA MENISPERMI來源本品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 DC. 的干燥根莖。春、秋二季采挖,除......
  • 拼音注音Běi Fēnɡ Cǎo別名毛繡球防風(fēng)、銀針七、燈籠草、樓臺夏枯草、白風(fēng)輪菜、白花仔、白菜匙、糖雞草、野芝麻、貓 耳朵草、節(jié)節(jié)花、老虎花、白 骨九蘇、白花茶匙紅、白花塔仔草、金線薄荷、白花草、鼠尾癀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白絨草的......
  • 拼音注音Běi Yú Huánɡ Cǎo別名鉆之靈、小瓠花英文名seed of Siberian Merremia出處始載于《中國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旋花科植物北魚黃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rremia sibi......
  • 拼音注音Běi Hè Shī英文名FRUCTUS CARPESII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除去雜質(zhì)。性狀本品呈圓柱狀,細(xì)小,長3~4mm,直徑不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