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毛勾兒茶

    拼音注音Máo Gōu ér Chá來源

    藥材基源:為鼠李科植物大葉勾兒茶的根、莖藤。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rchemia huana Rehd.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莖藤,鮮用或切段曬干。秋后采根,鮮用或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山坡、灌叢和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

    原形態(tài)

    大葉勾兒茶 藤狀灌木,高達10m。小枝光滑無毛,綠褐色。葉互生;葉柄長1.4-2.5cm;葉紙質(zhì)或薄紙質(zhì),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6-12cm,寬3-6cm,上部葉較小,先端圓或稍鈍,基部圓形或近心形,上面綠色,無毛,背面黃綠色,密被黃色短柔毛,干后栗色,側(cè)脈5-7對,花兩性,聚傘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序軸長達20cm,分枝長可達8cm,被短柔毛,花梗短,長1-2mm,無毛;花芽卵球形,頂端急縮成短尖;花瓣5;雄蕊5;子房2室,半藏于花托內(nèi)。核果圓柱狀橢圓形,長7-9mm,熟時紫紅色或紫黑色,基部宿存盤狀花盤;果梗長2mm。花期7-9月,果期至翌年5-6月。

    性味

    微澀;溫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利濕;活血止痛;解毒。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胃痛;痛經(jīng);小兒疳積;跌打損傷;多發(fā)性癤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30g;或浸酒。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藜拼音注音Cì Lí別名紅小掃帚苗、鐵掃帚苗、雞冠冠草、刺穗藜來源藜科藜屬植物刺藜Chenopodium aristatum L.[Teloxys aristata (L.) Moq.],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收,洗凈切段......
  • 拼音注音Cì Mò Línɡ Cǎo別名刺參(《西藏常用中草藥》),降扯(《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出處《新醫(yī)學(xué)雜志》9:31,1973來源為川續(xù)斷科植物刺藦苓草的幼嫩全草。6~7月采收。同屬植物水蘇葉藦苓草的幼嫩全草,亦同等入藥。生境分布......
  • 《中藥大辭典》:刺蜜拼音注音Cì Mì別名羊刺蜜(《北史》),草蜜、給敦羅(《本草拾遺》),刺糖、駱駝刺糖(《新疆藥材》),陽塔克西克爾(維名)。出處《本草拾遺》來源為豆科植物駱駝刺葉中分泌液凝結(jié)而成的糖粒。夏季采收,以布鋪地,敲打枝葉,糖......
  •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血紅拼音注音Cì Xuè Hónɡ別名花葉假杜鵑來源爵床科刺血紅Barleria lupulina Lindl.,以全株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性味辛、苦,溫。注意孕婦忌服。功能主治通經(jīng)活絡(luò),解毒消腫。主治毒蛇咬傷,......
  • 拼音注音Cì Tōnɡ Cǎo別名黨楠、裂葉木通、棁木、擋凹、天羅傘英文名pith of Himalayan Trevesia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刺通草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evesia p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