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木奶果

    拼音注音Mù Nǎi Guǒ別名

    水賴、麥穗、蒜瓣果。

    英文名root of Ramiflorous Baccaurea出處

    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木奶果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accaurea ramiflora Lour.

    采收和儲藏:9-10月果實成熟時采摘,洗凈,搗爛熬成膏備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的山谷、山坡陰濕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云南。

    原形態(tài)

    木奶果 常綠喬木,高6-12m。樹皮灰褐色。單葉互生;葉柄長1-4cm;葉倒披針形,倒卵狀長圓形或長圓形,長10-15cm,寬4-8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有淺波狀的小腺齒,兩面光滑無毛;側(cè)脈每邊5-7條。花小,單性,雌雄異株,無花瓣;花序狹圓錐狀,生于老枝上;雌花序花后逐漸延長,果序長達30cm;苞片卵形或披針形,長2-4mm,棕黃色;雄花萼片4-5,密被短柔毛;雌花萼片4-6,子房密被銹色糙狀毛,花柱極短或無,柱頭扁平,2裂。果卵狀或近球形,長2-2.5cm,直徑約1.5-2cm,黃色或后變紫紅色,不開裂;種子1-3顆,扁橢圓狀或近圓狀,長1-1.3cm?;?、果期l-10月。

    歸經(jīng)

    肺;脾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涼

    功能主治

    祛濕解毒。主香港腳;稻田皮炎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爛敷;或熬膏敷。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木、皮:有止咳,平喘,解菌毒的功能。用于產(chǎn)后消瘦,香港腳,稻田皮炎。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蝶花拼音注音Bái Dié Huā別名和氣草、兔耳草、龍頭蘭來源蘭科白蝶花Pecteilis susannae (L.)Rafin.,以根入藥。生境分布江西、四川、貴州、廣西、廣東、云南。性味甘,微溫。功能主治補腎壯陽......
  • 《中藥大辭典》:白螺螄殼拼音注音Bái Luó Sī Ké別名白螺殼(《肘后方》)。出處《綱目》來源為田螺科動物方形環(huán)棱螺或其同屬動物的陳舊螺殼。于破敗的墻壁內(nèi)及螺殼堆積處,收集年久色白者,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產(chǎn)浙江、江蘇等地。原形態(tài)動物形態(tài)......
  • 《中藥大辭典》:白補藥拼音注音Bái Bǔ Yào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花莖狀丹參的全草。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陰濕巖上。分布貴州、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花莖狀丹參,又名:地梗鼠尾。多年生草本?;~6~10枚,葉片長卵形,長3.5~......
  • 拼音注音Bái Dòu別名飯豆(《日用本草》),眉豆、白目豆、甘豆(《廣州植物志》)。出處《孫真入食忌》來源為豆科植物飯豇豆的種子。生境分布我國各省都有栽培。原形態(tài)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40厘米。3出復葉,頂生小葉卵狀菱形,兩側(cè)小葉斜卵形......
  • 《中藥大辭典》:白豆蔻拼音注音Bái Dòu Kòu別名多骨(《本草拾遺》),殼蔻(《本經(jīng)逢原》),白蔻(《本草經(jīng)解》)。出處《本草拾遺》來源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實。10~12月果實呈黃綠色尚未開裂時采收,除去殘留的果柄,曬干。生境分布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