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龍舌葉、龍味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龍脷葉(《廣州植物志》)。
《嶺南采藥錄》
為大戟科植物龍利葉的葉。5~6月開始,摘取青綠色的老葉,哂干。通常每株每次可采葉4~5片,每隔15天左右采一次。
廣東、廣西有栽培。產(chǎn)于廣東,廣西。
常綠小灌木,高達(dá)40厘米。小枝蜿蜒狀,有不明顯的小柔毛。葉互生,具短柄;卵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5~8厘米,寬2.5~3.5厘米,先端鈍而有小凸尖,基部短尖或近渾圓,全緣,上面暗綠色,下面欖綠色,中脈基部初被微柔毛,后變禿凈;托葉小,三角形,老熟時草黃色?;▎涡裕底仙?,叢生于葉腋內(nèi)或排成一極短的總狀花序;花柄稍較花萼為短或略長;雌花萼6裂。裂片寬2~3毫米,外面3枚近匙形,鈍頭,內(nèi)面3枚闊倒卵形,稍??;子房3室,花柱3,纖細(xì),廣2歧;雄花萼6裂,較小,與雌花同形,雄蕊3,花絲結(jié)合,藥橢圓狀。蒴果具垣柄,狀如豌豆,幾為增長的宿萼所包藏。
干燥葉呈卵狀或倒卵狀披針形,似舌狀,先端鈍或渾圓而有小尖,基部短尖近圓形,全緣,枯黃色或黑綠色,葉背中脈突出,側(cè)脈羽狀,網(wǎng)脈子近邊緣處合攏。紙質(zhì),較厚。氣微,味淡。以片大、完整者佳。
①《陸川本草》:"性平,味淡。"
②《南寧市藥物志》:"甘,平。"
①《陸川本草》:"清肺,治肺熱咳嗽。"
②《南寧市藥物志》:"止痰火咳嗽哮喘。治內(nèi)傷肺癆失音。喉痛。"
內(nèi)服:煎湯,2~5錢。
①治痰火咳嗽:龍利葉和豬肉煎湯服之。(《嶺南采藥錄》)
②治急性支氣管炎,上呼吸道炎,支氣管哮喘:龍舌葉二至四錢(鮮用三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龍舌葉、龍味葉、龍脷葉牛耳葉。
出自《嶺南采藥錄》。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龍利葉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uropus rostratus Miq.[S.changianus S.Y.Hu;S.spatuifolus Beille]
采收和儲藏:5-6月開始,摘取青綠色老葉,曬干。通常每株每次可采葉4-5片,每隔15d左右采1次。
生態(tài)環(huán)境:多為栽培或生于山谷、山坡濕潤肥沃的叢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廣西等地。
龍利葉 常綠小灌木,高達(dá)40cm。小枝梢有“之”字狀折曲,有不明顯的小柔毛。單葉互生;常聚生于小枝頂端;具短柄;托葉三角形,老時草黃色;葉片卵狀披針形至倒卵狀披針形,最下部的或近于卵形,長5-8cm,寬2.5-3.5cm,先端圓鈍稍內(nèi)凹而有小凸尖,基部窄或近圓形,全緣,上面暗綠色,下面淺綠,中脈基部初微被柔毛,后無毛?;▍采谌~腋內(nèi)或排成一極短的總狀花序;花單性,雌雄同序,暗紫色;花梗短;雄花花萼較小而稍厚,與雌花花萼同形,花藥橢圓形,稍厚,略突出;雌花花柱細(xì),2叉。蒴果具短柄,狀如豌豆,外圍宿萼與果近等長。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以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上或粘質(zhì)壤上栽培為佳。
栽培技術(shù) 用扦插繁殖:先將地深耕細(xì)耙,作成寬70cm、高30cm的畦,溝距約30cm?;蜃鞒蓪捈s2.5m的雙畦,中央開寬約40cm的溝,以利管理。南方于1-2月進(jìn)行扦插,一般在多雨高溫季節(jié)成活率高。按行距15cm開條溝,選取根莖長3-5cm、具3-4個初芽的為插條,斜插于溝中,覆以薄土,壓緊,澆水。至第2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移栽,行距18-20cm,株距15cm。
田間管理 扦插后澆水保濕,經(jīng)常清除雜草,成活后每月施稀薄人糞尿2次。
病蟲害防治 田螺危害,可以石灰粉撒于畦面防治。
干燥葉呈卵狀或倒卵狀披針形,似舌狀,先端鈍或渾圓而有小尖,基部短尖近圓形,全緣,枯黃色或黑綠色,葉背中脈突出,側(cè)脈羽狀,網(wǎng)脈于近邊緣處合攏。紙質(zhì),較厚。氣微,味淡。以片大、完整者佳。
100%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有抑制作用。
肺經(jīng)
甘;平
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主肺熱咳喘痰多;口干;便秘
內(nèi)服:煎湯,6-15g。
1.《陸川本草》:清肺,治肺熱咳嗽。
2.《南寧市藥物志》:止痰火咳嗽哮喘。治內(nèi)傷肺癆失音,喉痛。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uploads/zhongyi/yaocai/2025/01/14/23554696821.jpg)
《中藥大辭典》:龍利葉拼音注音Lónɡ Lì Yè別名龍舌葉、龍味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龍脷葉(《廣州植物志》)。
出處《嶺南采藥錄》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龍利葉的葉。5~6月開始,摘取青綠色的老葉,哂干。通常每株每次可采葉4~5片,每隔15天左右采一次。
生境分布廣東、廣西有栽培。產(chǎn)于廣東,廣西。
原形態(tài)常綠小灌木,高達(dá)40厘米。小枝蜿蜒狀,有不明顯的小柔毛。葉互生,具短柄;卵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5~8厘米,寬2.5~3.5厘米,先端鈍而有小凸尖,基部短尖或近渾圓,全緣,上面暗綠色,下面欖綠色,中脈基部初被微柔毛,后變禿凈;托葉小,三角形,老熟時草黃色?;▎涡裕底仙?,叢生于葉腋內(nèi)或排成一極短的總狀花序;花柄稍較花萼為短或略長;雌花萼6裂。裂片寬2~3毫米,外面3枚近匙形,鈍頭,內(nèi)面3枚闊倒卵形,稍??;子房3室,花柱3,纖細(xì),廣2歧;雄花萼6裂,較小,與雌花同形,雄蕊3,花絲結(jié)合,藥橢圓狀。蒴果具垣柄,狀如豌豆,幾為增長的宿萼所包藏。
性狀干燥葉呈卵狀或倒卵狀披針形,似舌狀,先端鈍或渾圓而有小尖,基部短尖近圓形,全緣,枯黃色或黑綠色,葉背中脈突出,側(cè)脈羽狀,網(wǎng)脈子近邊緣處合攏。紙質(zhì),較厚。氣微,味淡。以片大、完整者佳。
性味①《陸川本草》:"性平,味淡。"
②《南寧市藥物志》:"甘,平。"
功能主治①《陸川本草》:"清肺,治肺熱咳嗽。"
②《南寧市藥物志》:"止痰火咳嗽哮喘。治內(nèi)傷肺癆失音。喉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5錢。
復(fù)方①治痰火咳嗽:龍利葉和豬肉煎湯服之。(《嶺南采藥錄》)
②治急性支氣管炎,上呼吸道炎,支氣管哮喘:龍舌葉二至四錢(鮮用三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龍利葉拼音注音Lónɡ Lì Yè別名龍舌葉、龍味葉、龍脷葉牛耳葉。
英文名Dragons Tongue Leaf, Leaf of Dragons Tongue出處出自《嶺南采藥錄》。
來源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龍利葉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uropus rostratus Miq.[S.changianus S.Y.Hu;S.spatuifolus Beille]
采收和儲藏:5-6月開始,摘取青綠色老葉,曬干。通常每株每次可采葉4-5片,每隔15d左右采1次。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多為栽培或生于山谷、山坡濕潤肥沃的叢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龍利葉 常綠小灌木,高達(dá)40cm。小枝梢有“之”字狀折曲,有不明顯的小柔毛。單葉互生;常聚生于小枝頂端;具短柄;托葉三角形,老時草黃色;葉片卵狀披針形至倒卵狀披針形,最下部的或近于卵形,長5-8cm,寬2.5-3.5cm,先端圓鈍稍內(nèi)凹而有小凸尖,基部窄或近圓形,全緣,上面暗綠色,下面淺綠,中脈基部初微被柔毛,后無毛?;▍采谌~腋內(nèi)或排成一極短的總狀花序;花單性,雌雄同序,暗紫色;花梗短;雄花花萼較小而稍厚,與雌花花萼同形,花藥橢圓形,稍厚,略突出;雌花花柱細(xì),2叉。蒴果具短柄,狀如豌豆,外圍宿萼與果近等長。
栽培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以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上或粘質(zhì)壤上栽培為佳。
栽培技術(shù) 用扦插繁殖:先將地深耕細(xì)耙,作成寬70cm、高30cm的畦,溝距約30cm?;蜃鞒蓪捈s2.5m的雙畦,中央開寬約40cm的溝,以利管理。南方于1-2月進(jìn)行扦插,一般在多雨高溫季節(jié)成活率高。按行距15cm開條溝,選取根莖長3-5cm、具3-4個初芽的為插條,斜插于溝中,覆以薄土,壓緊,澆水。至第2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移栽,行距18-20cm,株距15cm。
田間管理 扦插后澆水保濕,經(jīng)常清除雜草,成活后每月施稀薄人糞尿2次。
病蟲害防治 田螺危害,可以石灰粉撒于畦面防治。
性狀干燥葉呈卵狀或倒卵狀披針形,似舌狀,先端鈍或渾圓而有小尖,基部短尖近圓形,全緣,枯黃色或黑綠色,葉背中脈突出,側(cè)脈羽狀,網(wǎng)脈于近邊緣處合攏。紙質(zhì),較厚。氣微,味淡。以片大、完整者佳。
藥理作用100%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有抑制作用。
歸經(jīng)肺經(jīng)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主肺熱咳喘痰多;口干;便秘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
各家論述1.《陸川本草》:清肺,治肺熱咳嗽。
2.《南寧市藥物志》:止痰火咳嗽哮喘。治內(nèi)傷肺癆失音,喉痛。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