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藥大辭典》:酪拼音注音Lào別名

    湩(《綱目》)

    出處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為牛、馬、羊、駱駝等之乳汁煉制而成的食品。

    性味

    甘酸,平。

    ①《千金·食治》:"味甘酸,微寒,無毒。"

    ②《綱目》:"水牛、馬、駝之酪冷;螓牛、羊乳酪溫。"

    ③《本經(jīng)逢原》:"甘,平,無毒。"

    注意

    ①《養(yǎng)生要集》:"腹中小有不佳,不當(dāng)啖酪,令不消。"

    ②《孫真人食忌》:"患痢人不可食。"

    ③《隨息居飲食譜》:"中虛濕盛者忌之。"

    功能主治

    補(bǔ)肺,潤腸,養(yǎng)陰,止渴。治虛熱,煩渴,腸燥便艱,肌膚枯澀,斑疹瘙癢。

    ①《千金·食治》:"補(bǔ)肺臟,利大腸。"

    ②《唐本草》:"主熱毒,止渴,解散發(fā)利,除胸中虛熱,身面上熱瘡、肥瘡。"

    ③《食療本草》:"除胃中熱。"

    ④《日華子本草》:"牛酪止煩渴熱悶,心膈熱痛。"

    ⑤戴原禮:"血燥所宜。"

    ⑥《綱目》:"潤燥利腸,摩腫,生精血,補(bǔ)虛損。"

    用法用量

    內(nèi)服:溶化沖。外用:涂摩。

    復(fù)方

    ①治癮疹:酪和鹽熱煮,摩之。(《千金翼方》)

    ②治蚰蜒入耳:牛酪灌耳中,須臾蟲出。(《廣利方》)

    制法

    《飲膳正要》:"造法用乳半杓,鍋內(nèi)炒過,入余乳熬數(shù)十沸,常以杓縱橫攪之,乃傾出,罐盛待冷,掠取浮皮,以為酥,入舊酪少許,紙封放之,即成矣。又干酪法,以酪曬結(jié),掠去浮皮再曬,至皮盡,卻入釜中,炒少時(shí),器盛,曝令可作塊,收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酪拼音注音Lào別名

    英文名Milk food出處

    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1.《唐本草》 驢乳尤冷,不堪作酪。

    2.《本草拾遺》干酪強(qiáng)于濕酪,牛者為上。

    3.《綱目》:酪、潼,北人多造之。水中、犢牛、羊、馬、駝之乳,皆可作之。入藥以牛酪為勝,蓋牛乳亦多爾。

    來源

    藥材基源:為牛乳、羊乳、馬乳、駱乳煉制而成的乳制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eese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其性格溫馴,生長較快。食植物性飼料。

    資源分布:1.全國各地均有飼養(yǎng)。

    2.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飼養(yǎng),以南方水稻田地區(qū)為多。

    原形態(tài)

    1.黃牛,體第1.5-2m,體重一般在280kg左右。體格強(qiáng)壯結(jié)實(shí),頭大額廣,鼻闊口大,上唇上部有兩個大鼻孔,基間皮膚硬而光滑,無毛,稱為鼻鏡。眼、耳都較大。頭上有角1對,左右分開,角之長短、大小隨品種而異彎曲無分枝,中空,內(nèi)有骨質(zhì)角髓。四肢勻稱,4路,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著地,稱懸蹄。尾較長,尾端具叢毛,毛色大部分為黃色,無雜毛摻混。

    2.角較長大面扁,上有很多任務(wù)發(fā)紋,頸短,腰腹隆凸。四肢較短,蹄較大。皮厚無汗腺,毛粗而短,體前部較密,后背及胸腹各部較疏。體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黃褐色或白色的。

    炮制

    《欽膳正要》:造法用乳半構(gòu),鍋內(nèi)炒過,入余乳熬數(shù)十沸,常以構(gòu)縱橫攪之,乃傾出,罐盛待冷,掠取浮皮,以為酥,入舊酪少許,紙封放之,即成矣。又干酪法,以酪曬結(jié),掠去浮皮再曬,至皮盡,卻入釜中,炒少時(shí),器盛,曝令可作塊,收用。

    歸經(jīng)

    肺;胃;大腸經(jīng)

    性味

    味甘;酸;性微寒

    注意

    脾虛濕盛、胃寒瀉痢者禁服。

    功能主治

    滋陰清熱;益肺養(yǎng)胃;止渴潤燥。主胸中煩熱口渴;腸燥便秘;肌膚枯澀;癮疹熱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化沖,適量。外用:適量,涂摩。

    復(fù)方

    ①治癮疹: 酪和鹽熱煮,摩之。 (《千金翼方》)②治蚰蜒入耳: 牛酪灌耳中,須央蟲出。(《廣利方》)

    各家論述

    1.《千金·食治》:補(bǔ)肺臟,利大腸。

    2.《唐本草》:主熱毒,止渴,解散發(fā)利,除胸中虛熱,身面上熱瘡、肥瘡。

    3.《食療本草》:除胃中熱。

    4.《日華子本草》:中酪止煩渴熱悶心膈熱痛。

    5.血燥所宜。

    6.《綱目》:潤燥利腸,摩腫,生精血,補(bǔ)虛損。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ào Pí Zhānɡ別名揚(yáng)子木姜子、剝皮楓、花殼柴英文名Chinese Litse出處始載于《中國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豹皮樟的根及莖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tsea coreana Lévl.var. sine......
  • 拼音注音Bào Pí Gū別名豹皮香菇、白香菇來源藥材基源:為白蘑科真菌潔麗香菇的子實(shí)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entinus lepideus Fr.[Agaricus lepideus Fr.]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
  • 《中藥大辭典》:豹肉拼音注音Bào Ròu出處《別錄》來源為貓科動物豹的肉。性味甘酸,溫。①《別錄》:“味酸,平,無毒。“②《千金·食治》:“酸,溫,無毒?!阿邸度杖A子本草》:“微毒?!阿堋夺t(yī)林纂要》:“甘,溫?!肮δ苤髦微佟秳e錄》:“主安......
  • 拼音注音Bào Yào Ténɡ別名四川白前、西川鵝絨藤英文名Deceiving Swallowwort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來源藥材基源:為蘿藦科植物豹藥藤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nanchum decipiens Sch......
  • 《全國中草藥匯編》:豹骨拼音注音Bào Gǔ別名川四腿、金錢豹骨來源貓科動物金錢豹Panfhera pardus L.及其他豹的骨骼。歸經(jīng)歸肝、腎經(jīng)。性味甘、辛,溫。功能主治祛風(fēng)通絡(luò),強(qiáng)筋健骨。用于風(fēng)濕痹痛,腳膝酸軟。用法用量3~6錢,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