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螺螄

    《中藥大辭典》:螺螄拼音注音Luó Sī別名

    蝸籬(《別錄》),師螺(《本草拾遺》),蝸蠃(《綱目》)。

    出處

    《綱目》

    來(lái)源

    為田螺科動(dòng)物方形環(huán)棱螺或其他同屬動(dòng)物的全體。

    生境分布

    生活于河溝、湖泊、池沼及水田內(nèi);多棲息于腐殖質(zhì)較多的水底。以藻類及其他植物的表皮為食。全國(guó)大部地區(qū)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方形環(huán)棱螺,又名:方田螺。

    螺殼圓錐形,堅(jiān)厚,殼高約3厘米,殼頂尖,螺層7層,縫合線深,體螺層略大;殼面黃褐色或深褐色,有明顯的生長(zhǎng)紋及較粗的螺棱。殼口卵圓形,邊緣完整。厴角質(zhì),黃褐色,卵圓形,平滑,上有同心環(huán)狀排列的生長(zhǎng)紋。體柔軟,頭部圓柱形,前端有突出的口吻;口基部有觸角1對(duì),每1觸角基部的外側(cè),各有隆起的眼1個(gè)。足位于頭部下方,形大,跖面寬闊。頭和足能縮入殼內(nèi),縮入后,其厴即將螺殼封閉。

    歸經(jīng)

    《玉楸藥解》:"入足太陽(yáng)膀胱經(jīng)。"

    性味

    甘,寒。

    ①《別錄》:"味甘,無(wú)毒。"

    ②《本草拾遺》:"寒。"

    ③《本草匯言》:"味甘微苦,氣寒,有毒。"

    注意

    ①《本草匯言》:"胃中有冷飲,腹中有久泄不實(shí),并有冷瘕宿疝,或有久潰癰瘡未斂,不宜食之。"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多食令人腹痛不消。"

    功能主治

    清熱,利水,明目。治黃疸,水腫,淋濁,消渴,痢疾,目赤翳障,痔瘡,腫毒。

    ①《別錄》:"主明目。"

    ②《本草拾遺》:"汁主明目,下水。"

    ③《日用本草》:"解熱毒,治酒疸,利小水,消瘡腫。"

    ④《次膳正要》:"治肝氣熱,止渴。"

    ⑤《綱目》:"醒酒解熱,利大小便,消黃疸水腫。治反胃,痢疾,脫肛,痔漏。"

    ⑥《玉楸藥解》:"清金利水,泄?jié)癯裏?。治水脹滿,療腳氣,黃疸,淋瀝,消渴,疥疾,瘰疬,眼病,脫肛,痔瘺,痢疾,一切疔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食、煎湯或搗汁飲。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黃疸、酒疸:小螺螄養(yǎng)去泥土,日日煮食飲汁。(《永類鈐方》)

    ②治黃疸吐血,病后身面俱黃,吐血成盆,諸藥不效:螺十個(gè),水漂去泥,搗爛露一夜,五更取清服二、三次。(《小山怪證方》)

    ③治五淋、白濁:螺螄一碗,連殼于鍋內(nèi)炒熱,淬以好白酒三碗,煮至一碗,取螺以針挑肉食,仍以此酒下之,食之二、三次。(《扶壽精方》)

    ④治白游風(fēng)腫:螺螄肉入鹽少許,搗泥貼之。(《摘元方》)

    ⑤治痘疹目翳:水煮螺螄常食。(《濟(jì)急仙方》)

    各家論述

    《本草匯言》:"螺螄,解酒熱,消黃疸,清火眼,利大小腸之藥也。顧汝琳曰:此物體性大寒,善解一切熱瘴,因風(fēng)因燥因火者,服用見(jiàn)效甚速。惟堪煮熱,挑出殼,以油醬椒韭凋和食之,不雜藥料劑中。"

    備注

    本動(dòng)物的陳舊螺殼(白螺螄殼)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螺螄拼音注音Luó Sī別名

    蝸籬、師螺、蝸螺

    英文名Spiral shell, Snail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毒V目》:(螺獅)處處湖溪有之,江夏、漢酒尤多,大如指頭,而殼厚干田螺,惟食泥水,春月,人采置鍋中蒸之,其肉自出,酒烹糟煮食之。清明后,其中有蟲(chóng),不堪用矣。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田螺科動(dòng)物方形環(huán)棱螺及其同屬動(dòng)物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Bellamya quadrata (Benson)

    采收和儲(chǔ)藏:四季均可捕獲。洗凈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河溝、湖泊、池沼及水田內(nèi),多棲息于腐殖質(zhì)較多的水底,以藻類及其他植物的表皮為食。我國(guó)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資源分布:我國(guó)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方形環(huán)棱螺,貝殼中等大小,全體呈長(zhǎng)圓錐形。殼質(zhì)厚,極堅(jiān)固。殼高26-30mm,殼寬14-17mm。殼頂尖,螺層7層,縫合線深,體螺層略大,殼面黃褐色或深褐色,有明顯的生長(zhǎng)及較粗的螺棱。殼口卵圓形,邊緣完整。厴角質(zhì),黃褐色,卵圓形,其上有同心環(huán)狀的生長(zhǎng)紋。

    歸經(jīng)

    膀胱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寒

    注意

    1.《本草匯言》:胃中有冷飲,腹中有久泄不實(shí),并有冷痕宿瘋,或有久潰癰瘡未斂,不宜食之。

    2. 姚可成《食物本草》:多食令人腹痛不消。

    功能主治

    清熱;利水;明目。主黃疸;水腫;瘡腫;淋濁;消渴;痢疾;目赤弱障;痔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食,20個(gè)或煎湯;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本草匯言》:螺獅,解酒熱,消黃疸,清火眼,利大小腸之藥也。顧汝琳曰: 此物體性大寒,善解一切熱瘴,因風(fēng)因燥因火者;服用見(jiàn)效甚速。惟湛煮熟,挑出殼,以油醬椒韭調(diào)和食之,不雜藥料劑中。

    2.《別錄》:主明目。

    3.《本草抬遺》:汁主明目,一下水。

    4.《日用本草》:解熱毒,治酒瘟,利功、水,消瘡腫。

    5.《飲膳正要》:治肝氣熱,止渴。

    6.《綱目》'醒酒解熱,利大小便鉗肖黃痘水腫。治反胃,痢疾,脫肛,痔漏。

    7.《玉楸藥解》:演拿利水,泄?jié)癯裏?。治水脹滿,療腳氣,黃痘,淋瀝,消渴,疥疾,康瘍,眼病,脫肛,痔援,痢疾,一切疔腫。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Lěnɡ Cǎo別名癆傷藥、冷水七、冷水丹、紅冷草。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鳳仙花科植物細(xì)柄鳳仙花的根及根莖。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Impatiens leptocaulon Hook.f.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挖根及根莖,洗凈,鮮用......
  • 別名酸胖、哈爾馬格、唐古特白刺來(lái)源蒺藜科白刺屬植物甘青白刺N(yùn)itraria tangutorum Bor.以果實(shí)入藥。秋季果實(shí)成熟采收,曬干。性味甘、酸,溫。功能主治健脾胃,助消化,安神,解表,下乳。用于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神經(jīng)衰弱,感冒,......
  • 《中藥大辭典》:白刺花拼音注音Bái Cì Huā別名白花刺(《貴州草藥》),苦刺花(《文山中草藥》)。出處《貴州草藥》來(lái)源為豆科植物白刺花的根。夏季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灌木叢中或草坡。分布云南、四川、貴州,陜西、甘肅、河南、山西、河......
  • 《中藥大辭典》:白刺花葉拼音注音Bái Cì Huā Yè出處《貴州草藥》來(lái)源為豆科植物白刺花的葉片.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刺花“條。化學(xué)成分葉含香葉木甙。性味《貴州草藥》:“苦,平?!肮δ苤髦巍顿F州草藥》:“清熱,解毒。治毒腫?!坝梅ㄓ昧客?.....
  • 《中國(guó)藥典》:白前拼音注音Bái Qián別名鵝管白前、竹葉白前英文名RHIZOMA CYNANCHI STAUNTONII來(lái)源本品為蘿藦科植物柳葉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 (Decne.) Schltr. ex L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