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蕗蕨

    拼音注音Lù Jué英文名Chestnut-brown Mecodium出處

    始載于《中國植物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膜蕨科植物蕗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codium badium(Hook.et Grev.)Copel.[Trichomanes badium Hook.et Grev.]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00-1600m的山坡闊葉林中,附生樹上或密林下溪邊潮濕的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西、福建、臺灣、湖北、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附生蕨類植物,植株高15-25cm。根莖褐色,鐵絲狀,長而橫走,幾光滑,極少毛,粗約0.8mm;下面疏生纖維狀的根。葉遠生,薄膜質,干后褐色或綠褐色,相距約2cm;葉柄長5-10cm,兩側有平直或呈波狀的寬翅至葉柄基部,翅連葉柄寬約2mm;葉片三回羽裂,披針形、卵狀披針形或卵形,長10-15cm,寬4-6cm,羽片10-12對,互生,有短柄,卵狀三角形至狹卵形,長1.5-4cm,寬1-2.5cm,密接,小羽片3-4對,無柄,開展,長圓形,基部下側下延,密接;末回裂片2-6枚,互生,斜向上,長圓形至寬線形,全緣,單一或分叉;葉脈叉狀分枝,末回裂片具小脈1條;葉軸及羽軸均有闊翅,稍曲折。孢子囊群多數(shù),位于全部羽片上,著生于向軸的短裂片先端;囊苞近圓形或扁圓形,寬大于高,直徑1.5-2mm,唇瓣深裂至基部,全緣或上部邊緣有微齒,基下的裂片稍狹縮。

    歸經(jīng)

    入心、脾二經(jīng)

    性味

    苦;澀;涼

    功能主治

    解毒清熱;生肌止血。主水火燙傷;癰癤;腫毒;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干品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消炎生肌,用于燙火傷、癰癤、瘡疥等。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Qiū別名鳥不宿、釘木樹、丁桐皮來源五加科刺楸屬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以根、根皮或樹皮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段,曬干。性味辛,平。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風利濕,活血止痛......
  • 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Yè別名鳥不宿葉、刺楸葉英文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Kondz.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刺祛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
  • 《中藥大辭典》:刺楸樹根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Gēn別名刺五加(《貴州民間藥物》)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根或根皮。夏末秋初采挖,洗凈曬干?;瘜W成分根含多糖,水解后得半乳糖醛酸、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鼠李糖、木糖......
  • 《中藥大辭典》:刺楸樹皮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Pí別名丁桐皮、釘皮(《四川中藥志》),刺楸皮(《陜西中草藥》)。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樹皮。全年可采,剝取樹皮,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長在山谷、溪旁、林緣或疏林中。分......
  • 拼音注音Cì Qiū Jīnɡ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莖枝。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凈,切片,鮮用或曬干。原形態(tài)落葉大喬木,高約1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