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老槍谷根

    《中藥大辭典》:老槍谷根拼音注音Lǎo Qiānɡ Gǔ Gēn出處

    《湖南藥物志》

    來源

    為莧種植物老槍谷。

    生境分布

    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

    老槍谷(《龍沙記略》),又名:紅莧菜、尾穗莧。

    一年生草本,高達(dá)1.5米。莖粗壯,有棱角。葉菱狀卵形或菱狀披針形,長4-15厘米,寬2~8厘米,先端短漸尖或圓鈍,具小芒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無毛,脈上疏生柔毛。圓錐花序頂生,下垂;花單性,雄花及雌花混生于同一花簇;苞片及小苞片干膜質(zhì),紅色,披針形;萼片5,長橢圓形;雄花,雄蕊5;雌花,花柱3。胞果近卵形,蓋裂。花期夏秋。

    化學(xué)成分

    葉含甜菜堿、草酸鹽。種子含植物凝集素和脂肪油,其中含飽和脂肪酸23.8%,不飽和脂肪酸71%,不皂化物3.2%;脂肪酸中有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不皂化物中含4種甾體,其中之一為β-谷甾醇。

    功能主治

    滋補(bǔ)強(qiáng)壯。

    復(fù)方

    ①治小兒疳積:老槍谷根四錢,小槐花三錢,爵床二錢。水煎服。

    ②治虛損、頭昏、四肢無力:老槍谷根一兩,土黨參五錢,四照果一兩,蔓性千斤拔一兩。水煎服。(功用主治以下出《湖南藥物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老槍谷根拼音注音Lǎo Qiānɡ Gǔ Gēn別名

    老槍谷、 紅莧菜、尾穗莧

    出處

    出自《湖南藥物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莧科植物尾穗莧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maranthus caudatus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挖根,去莖葉,洗凈,鮮用或曬干用。

    生境分布

    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亦有野生。原產(chǎn)熱帶。

    原形態(tài)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1.5-2.5m。莖粗壯,具鈍棱角,單一或稍分枝,綠色,或常帶粉紅色。單葉互生;葉柄長2.5-15cm,疏生柔毛;葉片菱狀卵形或菱狀披針形,長4-15cm,寬2-8cm,先端短漸尖或圓鈍,具小芒尖,基部寬楔形,稍不對稱,全緣或波狀,兩面無毛,脈上疏生柔毛。夏、秋季開花,圓錐花序頂生,下垂,由多數(shù)或少數(shù)穗狀花序組成,側(cè)穗狀花序長2.5-25cm,頂生者長于數(shù)倍;花單位,雄花及雌花混生于同一花簇;蒼片和小苞片干膜質(zhì),紅色,披針形;萼片5,長橢圓形;花被片紅色,透明,中有1脈,雄花的花被片長圓形,雄蕊5;雌花的花被片長圓狀披針形,花柱3。胞果近卵形,上半部紅色,蓋裂。種子扁豆形,淡棕黃色,有厚的環(huán)?;ㄆ?-8月,果期9-10月。

    化學(xué)成分

    1.葉含甜菜堿(Betaine)、草酸鹽。

    2.種子含植物凝集素和脂肪油,其中含飽和脂肪酸23.8%,不飽和脂肪酸71%,不皂化物3.2%;脂肪酸中有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不皂化物中含4種甾體,其中之一為B一谷甾醇。

    歸經(jīng)

    脾;腎經(jīng)

    性味

    甘;性平

    功能主治

    健脾;消疳。主脾胃虛弱之倦怠乏力、食少;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30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莧拼音注音Bái Xiàn別名糠莧,細(xì)莧(《別錄》),野莧、豬莧(《本草圖經(jīng)》),假莧菜(《廣州植物志》),綠莧(《拉漢種子植物名稱》)。出處《別錄》來源為莧科植物皺果莧的全草或根。春、夏采收。生境分布生田野間。分布我國南......
  • 拼音注音Bái Sū別名野蘇麻、白蘇子、玉蘇子、蘇梗來源為唇形科紫蘇屬植物白蘇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以葉、嫩枝、主莖(蘇梗)和果實(白蘇子或玉蘇子)入藥。夏季采葉或嫩枝,7~8月間果實成熟時割取全草或......
  • 《中藥大辭典》:白蘇葉拼音注音Bái Sū Yè別名荏葉(《別錄》)。出處《本草圖經(jīng)》來源唇形科植物白蘇的葉片,夏、秋采葉,置通風(fēng)處陰干?;蜻B嫩莖采取,切成小段,曬干?;瘜W(xué)成分葉含揮發(fā)油,主為紫蘇酮。歸經(jīng)《本草匯言》:“入手、足太陰經(jīng)?!靶?.....
  • 《中藥大辭典》:白蘇子拼音注音Bái Sū Zǐ別名荏子(《別錄》),玉蘇子(《中藥志》)。出處《飲片新參》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白蘇的果實。生境分布野生于路旁,亦有栽培者。自河北至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均有分布。產(chǎn)江蘇、河北、山東、湖北、四川、貴州......
  • 拼音注音Bái Sū Zǐ Yóu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白蘇子果實壓榨出的脂肪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全國多有栽培,少有逸為野生。資源分布:分布于河北至長江流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