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理石

    《中藥大辭典》:理石拼音注音Lǐ Shí別名

    立制石(《本經(jīng)》),肌石(《別錄》)。

    出處

    《本經(jīng)》

    來源

    為硫酸鹽類礦物石膏中的纖維石膏。

    原形態(tài)

    纖維石膏:為白色纖維狀,或針狀,而具有絹絲光澤之塊,微透明,參見"石膏"條。

    性味

    辛甘,寐。

    ①《本經(jīng)》:"味辛,寒。"

    ②《別錄》:"甘,大寒,無毒。"

    注意

    《本草經(jīng)集注》:"滑石為主使,惡麻黃。"

    功能主治

    清熱,除煩,止渴。

    ①《本經(jīng)》:"主身熱,利胃解煩,益精明目,破積聚,去三蟲。"

    ②《別錄》:"除營衛(wèi)中去來大熱、結(jié)熱,解煩毒,止消渴,及中風(fēng)痿痹。"

    ③《唐本草》:"酒潰服之,療癖,令人肥悅。"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理石拼音注音Lǐ Shí別名

    立制石、肌石、長理石、肥石、不灰木

    英文名Fibrous gypsum出處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1.《本草衍義》:理石如長石,但理石如石膏順理而細(xì),其非順理而細(xì)看為長石,治療亦不相遼。

    2.《綱目》:理石,即石膏中之長文細(xì)直如絲而明潔色帶微青者。唐人謂石膏為寒水石,長石為石膏,故蘇恭言其不似石膏也。此石與軟石膏一類二色,亦可通用。

    來源

    藥材基源:為硫酸鹽類石膏族礦物石膏[Ca(SO4)·2H2O]與硬石膏[Ca(SO4)]的集合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ypsum and Anhydrite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形成于各種類型石膏層的裂隙或硬石膏層水化部位。

    資源分布:山西、陜西、湖北等地均有此資源。

    原形態(tài)

    單斜晶系。屬個體纖維狀、集合體細(xì)脈狀或透鏡狀的石膏變種。新鮮面白色,風(fēng)化面灰、黃、褐黃等色,或被粘土質(zhì)圍巖污染,呈青灰等色調(diào)。條痕白色。新鮮斷面絲絹光澤,或見解理面的反光亮點;風(fēng)化面黯淡,無光澤。肉眼見不到解理面,只見平行纖維方向的解理紋和(或)斜交纖維的解理紋。斷口 不平坦至參差狀。硬度2(脫水—硬石膏化則硬度增大),性脆,易碎。相對密度2.3(或隨硬石膏化增大密度)。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為不規(guī)則塊狀。深灰色。體較輕,質(zhì)硬脆,可砸碎,斷面大部分粗糙,呈暗灰色,解理面可見到明顯亮星;其中部分可見到直立的細(xì)纖維,纖維間亦可見到亮星。氣、味皆淡。

    顯微鑒別 (1)石膏 參見“石膏”條。(2)硬石膏 參見“長石”條。

    鑒別

    (1)石膏 參見“石膏”條。(2)硬石膏 參見“長石”條。

    X射線衍射分析曲線:7.68(>10),4.31(5),3.82(10),3.08(6),2.88(2),2.80(1),2.70(2),2.61(1),2.54(1),2.51(1),2.46(1),2.22(2),由此表明理石主要組成礦物為石膏。

    差熱分析曲線:吸熱175℃(大),205℃(大);放熱375℃(微);由125℃始230℃止失重;表明屬石膏的特征;但不同于純石膏曲線。

    歸經(jīng)

    胃經(jīng)

    性味

    辛甘;寒;無毒

    注意

    《本草經(jīng)集注》:滑石為之使,惡麻黃。

    功能主治

    清熱除煩;養(yǎng)胃益陰;益清明目;消積破聚。主身熱心煩;痿痹;消渴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

    各家論述

    1.《本經(jīng)》:主身熱,利胃解煩,益精明目,破積聚,去三蟲。

    2.《別錄》:除營衛(wèi)中去來大熱、結(jié)熱,解煩毒,止消渴,及中風(fēng)痿痹。

    3.《唐本草》:酒漬服之,療癖,令人肥悅。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筆筒草拼音注音Bí Tǒnɡ Cǎo別名通氣草(《草木便方》),眉毛草、土木賊(《分類草藥性》),節(jié)節(jié)菜、接骨草(《福建民間草藥》),鎖眉草(《四川中藥志》),節(jié)骨草(《湖南藥物志》),銼刀草、木賊草、土麻黃、筆頭草、野麻黃......
  • 拼音注音Bǐ Guǎn Rónɡ別名筆管樹、漆娘舅、鳥榕、雀榕來源??乒P管榕Ficus wightiana Wall.,以根、葉入藥。生境分布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云南。性味甘、微苦、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治漆瘡,鵝兒瘡、乳腺炎。用法用......
  • 《全國中草藥匯編》:筆羅子拼音注音Bǐ Luó Zǐ別名野枇杷、粗糠柴來源清風(fēng)藤科筆羅子Meliosma rigida Sieb. et Zucc.,以根皮入藥。生境分布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性味酸,平。功能主治解毒,利水,消腫。主......
  • 拼音注音Bì Zǐ Sān Jiān Shān來源藥材基源:為三尖杉科植物篦子三尖杉的種子和枝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ephalotaxus oliveri Mast.采收和儲藏:枝葉全年均可采;種子在秋季成熟時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
  • 《全國中草藥匯編》:篦子舒筋草拼音注音Bì Zǐ Shū Jīn Cǎo別名牛肋巴、舒筋草來源蕨類蹄蓋蕨科篦子舒筋草Cyclosorus dentatus (Forsk.) Ching,以根狀莖入藥。生境分布四川。性味微苦,平。功能主治舒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