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爐甘石

    《中國藥典》:爐甘石拼音注音Lú Gān Shí別名

    甘石、浮水甘石

    英文名GALAMINA來源

    本品為碳酸鹽類礦物方解石族菱鋅礦,主含碳酸鋅(ZnCO3)。采挖后,洗凈,曬干,除去雜石。

    性狀

    本品為塊狀集合體,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灰白色或淡紅色。表面粉性,無光澤,凹凸不平,多孔,似蜂窩狀。體輕,易碎。無臭,味微澀。

    貯藏

    置干燥處。

    炮制

    爐甘石:除去雜質(zhì),打碎。

    煅爐甘石:取凈爐甘石,照明煅法(附錄Ⅱ D)煅至紅透,再照水飛法(附錄Ⅱ D)水飛,曬干。

    鑒別

    (1)取本品粗粉1g,加稀鹽酸10ml,即泡沸。將此氣體通入氫氧化鈣試液中,即生成白色沉淀。

    (2)取本品粗粉1g,加稀鹽酸10ml使溶解,濾過,濾液加亞鐵氰化鉀試液,即生成白色沉淀,或雜有微量的藍(lán)色沉淀。

    歸經(jīng)

    歸胃經(jīng)。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解毒明目退翳,收濕止癢斂瘡。用于目赤腫痛,眼緣赤爛,翳膜胬肉,潰瘍不斂,膿水淋漓,濕瘡,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

    不作內(nèi)服,外用適量。

    摘錄《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爐甘石拼音注音Lú Gān Shí別名

    甘石(《品匯精要》),盧甘石(《醫(yī)學(xué)入門》),羊肝石(《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浮水甘石(《中藥志》)。

    出處

    《外丹本草》

    來源

    為碳酸鹽類礦物菱鋅礦的礦石。采得后,除去雜石、泥土。

    生境分布

    產(chǎn)于廣西、四川、云南、湖南等地。

    原形態(tài)

    菱鋅礦(《石雅》)

    三方晶系。晶形呈菱面體,但少見。一般多為土塊狀、鐘乳狀、多孔塊狀等。顏色因雜質(zhì)而不同,純凈者為白色,含鉛者為深綠色,含鎘者為黃色,含鐵者呈褐色。條痕為白色。玻璃光澤,半透明至不透明。解理依菱面,成107°之斜角,僅顯晶集合體始有之.斷口參差狀。硬度5。比重4.1~4.5。性脆。常見于閃鋅礦氧化帶中。

    性狀

    為不規(guī)則的塊狀,扁平形戌圓形,大小不一,表面白色或淡紅色,有凹陷或小孔洞,顯粉性。體輕而質(zhì)松,易碎,斷面白色咸淡紅色,呈顆粒狀,并有細(xì)小孔隙,有吸濕性。氣無,味微澀?;痨押蠹闯砂咨虻S色的無晶結(jié)塊或細(xì)致粉末。以塊大、白色或顯淡紅色、質(zhì)輕者為佳。不熔融。在木炭上燒之則生氧化鋅之薄膜,熱時(shí)黃色、冷后則變?yōu)榘咨?。熱稀鹽酸能使其溶解并產(chǎn)生泡沫。

    化學(xué)成分

    主要成分為碳酸鋅,尚含少量氧化鈣0.27%,氧化鎂0.45%,氧化鐵0.58%,氧化錳0.01%。此石中的鋅,往往為少量的鐵(二價(jià))所取代。另外,有的爐甘石品種尚含少量鉆、銅、鎘、鉛和痕量的鍺與銦。青島和濟(jì)南的爐甘石,主要成分為碳酸鋅,并含少量鐵、鋁、鈣、鎂等雜質(zhì)及極微量的鈉。

    煅爐甘石,主要成分為氧化鋅。

    藥理作用

    為不溶于水的天然碳酸鋅,廣用于皮膚科,作為中度的防腐、收斂、保護(hù)劑治療皮膚炎癥或表面刨傷。一般用5~10%水混懸液(洗劑),亦有用油膏者。

    炮制

    爐甘石:揀去雜質(zhì),打碎。煅甘石:取凈爐甘石,打碎,置坩堝內(nèi),在無煙的爐火中煅燒至微紅,取出,立即倒入水盆中浸淬,攪拌,傾出混懸液,將石渣晾干,再煅燒3~4次,最后將石渣棄去。取混懸液澄清,傾去清水,將濾出的細(xì)粉干燥.黃連水拌甘石:取黃連煎湯,加入上述煅甘石細(xì)粉,拌勻并使吸盡,烘干。(每煅甘石細(xì)粉100斤,用黃連12斤8兩)。

    《醫(yī)學(xué)入門》:"爐甘石,用砂罐一盛一蓋,于炭火中煅令通赤,以童便或黃連水淬之,再煅再淬,九次,細(xì)研水飛過用。"

    歸經(jīng)

    入肝、脾、肺經(jīng)。

    ①《綱目》:"陽明經(jīng)。"

    ②《玉楸藥解》:"入手太陰肺。"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經(jīng)。"

    性味

    甘,溫。

    ①《品匯精要》:"味甘,性平,無毒。"

    ②《綱目》:"甘,溫,無毒。"

    功能主治

    去翳退赤,收溫?cái)刊彙V文砍圄枵?,爛弦風(fēng)眼,潰瘍不斂,皮膚濕瘡。

    ①《品匯精要》:"主風(fēng)熱赤眼,或癢或痛,漸生翳膜,及治下部濕瘡,調(diào)敷。"

    ②《綱目》:"止血,消腫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濕除爛。同龍腦點(diǎn)治目中一切諸病。"

    ③《本經(jīng)逢原》:"點(diǎn)眼皮濕爛及陰囊濕腫。"

    ④《玉楸藥解》:"醫(yī)痔瘺下疳。"

    ⑤《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用于慢性潰瘍、下腿潰瘍之不易收口者,有防腐生肌之功。"

    用法用量

    外用:水飛點(diǎn)眼,研末撒或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目暴赤腫:爐甘石(火煅,尿淬)、風(fēng)化消,等分。為末。新水化一粟點(diǎn)之。(《御藥院方》)

    ②治諸般翳膜:爐甘石、青礬、樸硝,等分。為末。每用一字,沸湯化開,溫洗,日三次。(《宣明論方》)

    ③治風(fēng)眼流淚爛弦:爐甘石二兩,以黃連一兩煎水,入童尿半盞,再熬,下樸消一兩,又熬,成,以火煅石淬七次,洗凈,為末,入密陀僧末一兩,研勻,收點(diǎn)之。(《衛(wèi)生易簡方》)

    ④治各種瞼緣炎:十大功勞根莖五十克,加水五百毫升,煎成濃汁,去渣后加爐甘石粉成為濃糊狀,干燥成為散劑。然后取此散劑三十克,加凡士林六十克,羊毛脂十克,調(diào)勻成眼膏。涂于瞼緣,每日兩次。(遵義《新醫(yī)藥資料》(6):85,1970)

    ⑤治目暗昏花:爐甘石(火煅,童尿淬七次)、代赭石(火煅,醋淬七次)、黃丹(水飛)各四兩。為末。白沙蜜半斤,以銅鐺煉去白沫,更添清水五、六碗,熬沸下藥,文武火熬至一碗,滴水不散,以夾紙濾入瓷器收之。頻點(diǎn)目用。(《衛(wèi)生易簡方》)

    ⑥治下部陰瘡:爐甘石(火煅,醋淬五次)一兩,孩兒茶三錢。為末,麻油調(diào)敷。(《秘傳經(jīng)驗(yàn)方》)

    ⑦治漏瘡不合:童尿制爐甘石、牡蠣粉。外塞之。內(nèi)服滋補(bǔ)藥。(《雜病治例》)

    ⑧治陰汗?jié)癜W:爐甘石一分,真蚌粉半分。研粉撲之。(《仁齋直指方》)

    ⑨治聤耳出膿及黃汁:爐甘石(研)二錢,枯礬二錢,胭脂半錢,麝香少許。上為細(xì)末。用綿子纏繳耳中膿汁盡,別用綿子蘸藥,或干吹少許入耳亦可。如積熱上壅,耳出膿水,神芎丸百粒,瀉三、五行。(《醫(yī)方大成論》紅綿散)

    ⑩治齒疏陷物:爐甘石(煅)、寒水石等分。為末。每用少許擦牙,忌用刷牙,久久自密。(《集玄方》)

    各家論述

    ①《綱目》:"爐甘石,陽明經(jīng)藥也,治目病為要藥。時(shí)珍常用爐甘石(煅,淬)、海螵蛸、硼砂各一兩,為細(xì)末,以點(diǎn)諸目病甚妙.入朱砂五錢,則性不帖也。"

    ②《玉楸藥解》:"爐甘石生金銀礦,秉寒肅燥斂之氣,最能收濕合瘡,退翳除爛。但病重根深,不能點(diǎn)洗收效,必須服藥餌,用拔本塞源之法。"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爐甘石拼音注音Lú Gān Shí別名

    甘石、盧甘石、蘆甘石、羊肝石、浮水甘石、爐眼石、干石

    英文名Calamine出處

    出自《外丹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碳酸鹽類礦物菱鋅礦的礦石。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mithsonite;Hydrozincite

    采收和儲(chǔ)藏:采得后,除去雜石、泥土。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產(chǎn)于原生鉛鋅礦床氧化帶。主要由閃鋅礦氧化分解產(chǎn)生易溶的硫酸鋅,交代碳酸鹽圍巖或原生礦石中的方解石而成。

    2.產(chǎn)于礦床的氧化帶中,為次生礦物。主要由閃鋅礦蝕變而成。與菱鋅礦共生。

    資源分布:兩者均產(chǎn)于湖南、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1.菱鋅礦 晶體結(jié)構(gòu)屬三方晶系。單個(gè)晶體呈菱面體或復(fù)三方偏三角面體,但極少見。常呈鐘乳狀、塊狀、土狀、皮殼狀集合體。純者白色,常被染成灰白、淡黃、淺綠或淺褐色。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澤或暗淡土狀光澤,晶面上有時(shí)呈珍珠光澤。硬度4.5-5,性脆,斷口參差狀。相對(duì)密度4-4.5。

    2.呈塊狀、土狀、多孔至致密狀、皮殼狀、具細(xì)纖維構(gòu)造的同心帶狀。白色至灰黃、褐紫、淺紫色。土狀光澤,亦呈絹絲光澤。硬度4,相對(duì)密度3.5-3.8。

    栽培

    天然礦石。

    性狀

    性狀鑒別 (1)生甘石(菱鋅礦) 為塊狀或鐘乳狀集合體。呈不規(guī)則塊狀。白色,灰白色或淺土黃色,條痕灰白色至淡棕色。表面有的有凹陷或多孔隙,似蜂窩狀。土狀光澤,不透明,體輕,質(zhì)較硬而脆,易碎,斷面白色或淺土黃色,有的黃白相間似花紋狀。無臭、味微澀。(2)浮水甘石(水鋅礦) 多為白色,孔隙較多。體輕,質(zhì)松軟,有較強(qiáng)吸水性,舐之粘舌。均以色白、體輕、質(zhì)松者為佳。

    顯微鑒別 (1)生甘石(菱鋅礦) 透射偏光鏡下:薄片中無色透明,但由于鐵質(zhì)污染,結(jié)晶較差些,往往呈褐棕色,結(jié)晶體菱面體清楚,粒徑一般為0.01mm,粒與粒鑲嵌緊密。折射率Ne=1.849,No=1.621;雙折射率Ne-No=0.228。干涉色呈高級(jí)彩色,較碳酸鹽礦更鮮艷;平行消光。一軸晶;負(fù)光性。(2)浮水甘石(水鋅礦) 透射偏光鏡下:微帶黃色,往往呈環(huán)形針狀和粒狀。針體常沿解理裂隙分布,長0.03mm;粒狀菱面體清楚,粒徑0.01-0.02mm。折射率Np=1.640,Nm=1.736,Ng=1.750;雙折射率Ng-Np=0.110;干涉色鮮艷(較高);平行消光。二軸晶;正光性。

    品質(zhì)標(biāo)志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guī)定:本品按干燥品計(jì)算,含氧化鋅(ZnO)不得少于40.0%。

    化學(xué)成分

    1.爐甘石 主要成分為碳酸鋅(ZnCO3),尚含少量氧化鈣(CaO)0.27%,氧化鎂(MgO)0.45%,氧化鐵(Fe2O3)0.58%,氧化錳(MnO)0.01%。其中鋅往往為少量的鐵(二價(jià))所取代。有的尚含少量鈷、銅、鎘、鉛和痕量的鍺、銦。青島和濟(jì)南的爐甘石,并含少量鐵、鋁、鈣、鎂等雜質(zhì)及極微量的鈉。

    2.浮水甘石 主要成分為堿式碳酸鋅[Zn5(CO3)2·(OH)6],并含鉛、鎘、鎂、鐵、鋁等雜質(zhì)。

    藥理作用

    為不溶于水的天然碳酸鋅,廣用于皮膚科,作為中度的防腐、收斂、保護(hù)劑治療皮膚炎癥或表面創(chuàng)傷。一般用5-10%水混懸液(洗劑),亦有用油膏者。外用可抑制局部葡萄球菌生長。能部分吸收創(chuàng)面分泌液,有收斂、保護(hù)作用;尚能抑制局部葡萄球菌的生長。

    炮制

    1.爐甘石,用砂罐一盛一蓋,于炭火中煅令通赤,以童便或黃連水淬之,再煅再淬,九次,細(xì)研水飛過用。

    2.黃連菊花煅甘石:取爐甘石裝砂嘟嚕內(nèi),煅至紅透取出,趁熱傾入水盆內(nèi)、待晾后撈出曬干研粉;再用水飛法取細(xì)粉置下藥之煎湯內(nèi),搗拌均勻,曬干即可。爐甘石1kg,用黃連、菊花各式各120g。薄荷黃連菊花蟬蛻荊芥桑葉防風(fēng)煅甘石取以下藥料加水2桶,共煎過濾,將爐甘石倒入濾液中,不斷攪拌,10余天后取沉淀細(xì)粉,供藥用。每爐甘石5kg,用薄荷250g;黃連、菊花、蟬蛻、荊芥各120g,桑葉60g,防風(fēng)各60g。四黃梔子煅甘石:取黃連、黃柏、黃芩、大黃、梔子加水煎湯汁備用。另將爐甘石置坩堝內(nèi),入爐火中煅至紅透,取出立即倒入汁中,待汁被吸盡時(shí)出,水飛后干燥。每爐甘石1kg;黃連、黃柏、黃芩、大黃、梔子各6g。

    3.煅甘石:取凈爐甘石,打碎,置坩堝內(nèi),在無煙的爐火中煅燒至微紅,取出,立即倒入水盆中浸淬,攪拌,傾出混懸液,將石渣晾干,再煅燒3-4次,最后將石渣棄去。取混懸液澄清,傾去清水,將濾出的細(xì)粉干燥。黃連水拌甘石:取黃連煎湯,加入上述煅甘石細(xì)粉,拌勻并使吸盡,烘干。(每煅甘石細(xì)粉100斤,用黃連12斤8兩)

    鑒別

    (1)取本品在紫外光燈(253.7nm)下檢視,顯淺藍(lán)紫色熒光。

    (2)取本品粗粉1g,加稀鹽酸10ml,即泡沸,將此氣體涌入氫氧化鈣試液中,即發(fā)生折色沉淀。(檢查碳酸鹽)(3)取本品稀鹽酸溶液,濾過,濾液加亞鐵氰化鉀試液,即發(fā)生白色沉淀,或雜有微量藍(lán)色沉淀。(檢查鋅鹽)(4)取本品1小塊,置具有圓孔軟木塞試管內(nèi),灼燒,在管壁有水生成(檢查水鋅礦);在管壁無水生成。(檢查菱鋅礦)

    歸經(jīng)

    肝;脾;肺經(jīng)

    性味

    甘;平;溫;無毒

    注意

    忌內(nèi)服。

    功能主治

    明目去翳;收濕止癢;斂瘡生肌。主目赤腫痛;爛弦風(fēng)眼;多淚怕光;翳膜胬肉;潰瘍不斂;皮膚濕瘡;陰部濕癢

    用法用量

    外用:水飛點(diǎn)眼,研末撒或調(diào)敷。

    復(fù)方

    治目暴腫方《御藥院方》;治風(fēng)眼流淚爛弦方《衛(wèi)生簡易方》;治目?;杌ǚ健缎l(wèi)生簡易方》;治下疳陰瘡方《秘傳經(jīng)驗(yàn)方》;治陰汗?jié)癜W《仁齋直指方》

    各家論述

    1.《綱目》:爐甘石,陽明經(jīng)藥也,治目病為要藥。時(shí)珍常用爐甘石(煅,淬)、海螵蛸、硼砂各一兩,為細(xì)末,以點(diǎn)諸目病甚妙。入朱砂五錢,則性不粘也。

    2.《玉楸藥解》:爐甘石生金銀礦,秉寒肅燥斂之氣,最能收濕合瘡,退翳除爛。但病重根深,不能點(diǎn)洗收效,必須服藥餌,用拔本塞源之法。

    3.《品匯精要》:主風(fēng)熱赤眼,或癢或痛,漸生翳膜,及治下部濕瘡,調(diào)敷。

    4.《綱目》:止血,消腫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濕除爛。同龍腦點(diǎn)治目中一切諸病。

    5.《本經(jīng)逢原》:點(diǎn)眼皮濕爛及陰囊濕腫。

    6.《玉楸藥解》:醫(yī)痔痿下疳。

    7.《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用于慢性潰瘍、下腿潰瘍之不易收口者,有防腐生肌之功。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蘇梗拼音注音Bái Sū Gěnɡ出處《中藥形性經(jīng)驗(yàn)鑒別法》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白蘇的莖。秋季果實(shí)成熟時(shí),割取老莖,除去果實(shí)及枝葉,曬干。生境分布產(chǎn)江蘇、安徽、四川、云南等地。性狀干燥的莖,葉片大多脫落,常帶有果穗。莖圓角四方......
  • 拼音注音Bái Bāo Jīn Gǔ Cǎo別名甜格宿宿草來源唇形科白苞筋骨草Ajuga lupulina Maxim.,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河北、山西、甘肅、青海、四川、西藏。性味苦,寒。功能主治解熱消炎,活血消腫。主治癆傷咳嗽,吐血?dú)獍b......
  • 《中藥大辭典》:白苣拼音注音Bái Jù別名生菜(《千金·食治》),石苣(《綱目》),千層剝(《植物名實(shí)圖考》)。出處《千金·食治》來源為菊科植物萵苣的栽培種-白苣的莖、葉。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萵苣“條。歸經(jīng)《本草求真》:“入腸、胃?!靶晕犊?.....
  • 拼音注音Bái Yīnɡ別名白毛藤、白草、毛千里光、毛風(fēng)藤、排風(fēng)藤、毛秀才、葫蘆草、金線綠毛龜來源本品為茄科茄屬植物白英Solanum lyratum Thunb. [S. dulcamara L. var. lyratum (Thunb.......
  • 《中國藥典》:白茅根拼音注音Bái Máo Gēn別名絲茅草、茅草、白茅草、茅草根英文名RHIZOMA IMPERATAE來源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 var. major (Nees)C. ......